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条目探讨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Victorkkd留言 | 贡献2014年6月12日 (四) 23:1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此頁面探討條目模板主題相關議題;与条目是否符合中立的观点有关的问题,亦可在此探讨。


請注重礼仪、遵守方針與指引,一般問題請至互助客棧其他區知识问答提出,留言后请务必签名(点击 )。


發表前請先搜索存档,參考舊討論中的内容可節省您的時間。
公告欄
# 💭 話題 💬 👥 🙋 最新發言 🕒 (UTC+8)
1 誤用Wikipedia:持续出没的破坏者/User:Qqqyyy惡作劇內容的書籍 22 10 Ericliu1912 2025-04-25 16:55
2 细分中国文化遗产专题 24 7 MintCandy 2025-04-24 19:18
3 電力/電功率/电能 2 2 Sohryu Asuka Langley Not Shikinami 2025-04-24 12:37
4 越南行政區劃改制 6 4 FradonStar 2025-04-20 22:08
5 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皇帝谥号 5 3 Ericliu1912 2025-04-25 15:49
6 吉伊卡哇的旗幟 1 1 Jimmy-bot 2025-04-28 08:14
7 请留意Thần Đồng Cổ Nhạc创建的谥号消歧义页面 2 2 糯米花 2025-04-22 15:10
8 九孔螺 2 2 YFdyh000 2025-04-19 00:24
9 关于设立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题及举办残奥编辑松的建议 9 5 CreeperDigital1903 2025-04-26 09:33
10 各國最低工資列表 4 3 Ericliu1912 2025-04-25 15:44
11 请求将阿尔贝特·施佩尔移动至阿尔伯特·施佩尔 5 3 Kurgenera 2025-04-21 10:04
12 「丁先皇」的本名說法 2 2 阿南之人 2025-04-28 12:09
13 “最后一次的讲演”条目问题 6 3 Liulyxandy 2025-04-23 22:26
14 基本電學 4 2 P1ayer 2025-04-22 20:58
15 命名一致性判決請求:「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的中文翻譯 5 4 Happyseeu 2025-04-28 09:32
16 像这种自然村是否符合收录准则? 22 5 糯米花 2025-04-26 02:27
17 关于新闻动态 5 3 Ericliu1912 2025-04-25 14:00
18 關於各虛構作品的列表因為關注度被大量提刪 57 14 1F616EMO 2025-04-27 18:21
19 更名程序的基準 2 2 日期20220626 2025-04-28 08:52
發言更新圖例
  • 最近一小時內
  • 最近一日內
  • 一週內
  • 一個月內
  • 逾一個月
特殊狀態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手動設定
當列表出現異常時,
請先檢查設定是否有誤

正在廣泛徵求意見的議題

議題清單

以下討論需要社群廣泛關注:重新整理 傳記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經濟、貿易與公司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歷史與地理

Talk:萨罗尼科斯群岛 § 译名

总觉得现有名称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好像在译名词典及新华社资料库里也找不到译名。如果是根据所在海湾命名的话,那是不是该译为“萨罗尼科斯群岛”?请社群帮忙考证一下。--万水千山留言) 2025年3月23日 (日) 17:57 (UTC)

Talk:北极 § 「北極」一詞的消歧義問題

有鑒於WP: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25/03/27#北极出現了對「北極」一詞的消歧義方式的爭議,現發起此討論串。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3月28日 (五) 14:21 (UTC)

Talk:西库翁 § 译名

这些古希腊人名地名和现今希腊地名的译名真是头疼。我从现今地名入手:西基翁,其现今希腊语名是Σικυώνα,按照音译表来翻译的话,好像是“锡基奥纳”,但谷歌搜索基本一无所得。地名大辞典、地名词典和新华社资料库里用Sikion来搜索的话都是“西基翁”,其中地名词典里有坐标,跟现今城镇的坐标一致。因此可以确定现今城镇的译名就是“西基翁”了。

而该镇是根据希腊古城邦来命名的,古城的希腊语名是Σικυών,拉丁转写就是Sikyón。按照维基百科:外語譯音表/古希腊语来翻译的话应该是“西库翁”或“西库昂”(我不知道译音表里注释“翁不合用时,改用昂”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叫不合用?)。而此古城邦是根据同名神话人物命名的,那是否该人物也是应该译为“西库翁”?根据希腊神话地名译名列表,古城邦是译为“西库翁”的。

而权威来源把现今地名译为“西基翁”,而不是按照一般音译规则译为“锡基翁”或“锡基奥纳”,那表明对应古希腊语名也应该译为“西基翁”吗? 而此条目最初创建时命名为“西基昂”,后来移至“西库昂”,再被移至“西锡安”,又移回“西库昂”。译为“西锡安”的理由不是很清楚。现在各个译名好像都可以找到正规论文或文章的来源。

偶然在网上找到《辞海》第六版的信息:“西息昂”(Sicyon)亦译“西基昂”。

到底选用那个译名为好?各位有何高见?@Aronlee90 @BigBullfrog--万水千山留言) 2025年3月30日 (日) 20:50 (UTC)

Talk:教宗 § “papa”的中国大陆译名

在中国大陆,官方译名“教宗”一词多见于宗教领域,“教皇”一词更为大众熟知(如在读秀搜索“教皇”可搜到227960条结果,“教宗”可搜到17292条结果,前者是后者的13倍),根据“使用常用名称”原则,是否应将本条目在大陆简体显示模式下的译名改为“教皇”?——杰里毛斯留言) 2025年4月4日 (五) 08:24 (UTC)

WikiProject talk:中国 § 關於兩岸分治後的「XX年中國」條目


目前1949年後的「XX年中國」頁面要麼不存在,要麼就重定向至「XX年中國大陸」。私以爲應該改爲指向「XX年中國大陸」、「XX年臺灣」、「XX年香港」以及「XX年澳門」的平等消歧義,理由如下:
  1. 根據MOS:中國:「在描述國家或政權時,應儘量以確切的國家或政權名稱取代『中國』一詞……在1949年之後的相關條目中,應儘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等全稱。」是故「中國」一詞在分治後的語境並不適合用於直接指代「中國大陸」。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民國均(曾)在國際上代表「中國」,故兩者均可以「中國」稱之。
  3. 香港和澳門在回歸前是否屬於中國有待商榷(有觀點認爲中國從未交出香港主權;無論如何,中國的治權在回歸以前均未作用於兩地),但和中國關係密切,故建議在回歸前的條目記載於「參見」章節,回歸後歸入平等消歧義項目。
先前已經建立少量消歧義,可作爲建立消歧義的模板,請見1996年中國(均未回歸)、1997年中國(香港已回歸)以及2025年中國(澳門也已回歸),現有重定向列表請見本人的追蹤用用戶頁。謹提交此提案與社羣討論,希望能得出是否建立(若不建立,應當作何處理)的共識。另副知機器人作業申請的參與者@0xDeadbeef。--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4月6日 (日) 14:38 (UTC)
Talk:迪斯托莫 § 译名

一看就觉得“迪斯托莫”是根据英语发音翻译过来的。2023年时还可以从新华社历史资料库里搜索到,但现在已经搜索不到了,看来是从数据库里删除了。相反,现在按照纯正希腊语的拼法(或直接中文)可以搜索到“季斯托蒙”的译名,也可以在《世界地名译名词典》里搜索到。《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里则两者都搜索不到。

现在“季斯托蒙”虽然符合现代希腊语的发音,但基本没有别的来源在使用。而其他来源都是使用“迪斯托莫”。那现在维基里是该按照常用名原则把“迪斯托莫”作为约定俗成的译名作为条目名呢?还是把权威来源的“季斯托蒙”作为条目名为好?这个还牵涉到其所属市镇及相关条目的命名。--万水千山留言) 2025年4月15日 (二) 13:42 (UTC)

語言及語言學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數學、科學與科技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媒體、藝術與建築

Module talk:CGroup/Music § 主唱的轉換

Lead Vocal:cn及tw為「主唱」;hk為「主音歌手」,這個轉換針對的是一個演唱團體的Lead Vocal(名詞)。然而「主唱」一語不止這個用法,其他地區我不熟悉,至少香港人就經常把「主唱」用於描述一首歌曲是誰唱的,「主唱」可以是動詞(歌曲由誰「主唱」),也可以是名詞(「主唱者」之省略),這種用法的出現機率比描述一個演唱團體要大得多。我早年發現這問題後,自己便採用「演唱」或「原唱」或「所唱」去避免動詞變為「主音歌手」,但事實上中維音樂相關條目內存在不少歌曲由誰「主唱」這樣的語句,編寫的人根本不清楚需注意轉換問題,而該些音樂相關條目又未加入NoteTA公用轉換,才未有引起注意。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Factrecordor留言) 2025年4月12日 (六) 12:58 (UTC)

政治、政府與法律

WikiProject talk:中国 § 關於兩岸分治後的「XX年中國」條目


目前1949年後的「XX年中國」頁面要麼不存在,要麼就重定向至「XX年中國大陸」。私以爲應該改爲指向「XX年中國大陸」、「XX年臺灣」、「XX年香港」以及「XX年澳門」的平等消歧義,理由如下:
  1. 根據MOS:中國:「在描述國家或政權時,應儘量以確切的國家或政權名稱取代『中國』一詞……在1949年之後的相關條目中,應儘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等全稱。」是故「中國」一詞在分治後的語境並不適合用於直接指代「中國大陸」。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民國均(曾)在國際上代表「中國」,故兩者均可以「中國」稱之。
  3. 香港和澳門在回歸前是否屬於中國有待商榷(有觀點認爲中國從未交出香港主權;無論如何,中國的治權在回歸以前均未作用於兩地),但和中國關係密切,故建議在回歸前的條目記載於「參見」章節,回歸後歸入平等消歧義項目。
先前已經建立少量消歧義,可作爲建立消歧義的模板,請見1996年中國(均未回歸)、1997年中國(香港已回歸)以及2025年中國(澳門也已回歸),現有重定向列表請見本人的追蹤用用戶頁。謹提交此提案與社羣討論,希望能得出是否建立(若不建立,應當作何處理)的共識。另副知機器人作業申請的參與者@0xDeadbeef。--1F616EMO喵留言回覆請ping) 2025年4月6日 (日) 14:38 (UTC)
Talk:赫尔松州城市列表 § 条目命名问题

现在俄乌都有“赫尔松州”,如果只建一个“赫尔松州城市列表”却在条目中只以乌克兰的角度叙事,是否有地域中心或者不中立的问题?因为我前面有提到过相关问题,且条目主编也按照我提到的观点解决了相关争议,但仍有用户在未有任何讨论和通知的情况下把条目移回。现把此情况征求社群意见,希望社群能形成相关共识。另通知@仁克里特MykolaHK。--—동양성신✍️ 2025年4月24日 (四) 07:51 (UTC)

宗教與哲學

Template talk:耶稣 § 建议删除或更改耶稣模版图像


目前模板的题图

目前中文维基百科「耶稣」模版使用的标准图像系一BBC创作的复原图,其可靠性并未被普遍接受。经考察,其他语言维基百科多数只是在介绍耶稣历史的条目中作为资料提及,并未将其接受为「耶稣标准像」。直接在模板中使用此图像,恐令读者误解为此形象可靠或被广泛接受。故此提议删去或变更,请教社群意见。

Xsgzjmxs留言) 2025年3月5日 (三) 05:02 (UTC)

Talk:教宗 § “papa”的中国大陆译名

在中国大陆,官方译名“教宗”一词多见于宗教领域,“教皇”一词更为大众熟知(如在读秀搜索“教皇”可搜到227960条结果,“教宗”可搜到17292条结果,前者是后者的13倍),根据“使用常用名称”原则,是否应将本条目在大陆简体显示模式下的译名改为“教皇”?——杰里毛斯留言) 2025年4月4日 (五) 08:24 (UTC)

社會、體育運動與文化

目前此主題無正在討論的議題

東亞的台灣國族意識是否作為中華民族的次標題

認為不應該,抱持台灣國族意識者的一個重要特色是,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Towatw留言2014年5月17日 (六) 16:41 (UTC)回复

我認為"東亞"條目,特別是"東亞的現代化與國族建構"這一節,應該從不同角度重寫。重寫能一起解決上述問題。

"東亞"條目現在的問題,是沒有把族群(en:ethnic group)與民族主義(en:nationalism)兩個概念分開來寫,而採用學術上逐漸屏棄的en:race概念(例如"黃種人"就是race,race 的分類在生物學上找不到根據),並以race 為基礎談民族主義,這就會引起爭議與問題。三種概念的詳情可參考相關英文條目。族群是以社會或文化來區分,所以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社會及文化上相當不同,屬於不同的族群。中國大陸也存在不同族群,例如藏族就與漢族社會及文化不同。這些都是社會學上爭議不大的共識。

我對條目重寫的建議,是東亞是一個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應該首先說明生活在此地區的人-族群,條目在從社會學的角度說明族群分佈之後,可以說明政治上族群的民族主義或國族意識認同,或是不在地理條目的"東亞"談這個問題,而在屬於政治的各國家條目之下談國族意識認同。利弊可以討論。族群的存在是比較穩定的,因為人口大規模的遷徙或消失不常發生,相比之下,國家的疆域沒有那麼穩定。--歡顏展卷留言2014年5月18日 (日) 01:47 (UTC)回复

但是在未知何日到來的改寫之前,首要解決台灣國族意識被錯誤地歸類在中華民族意識之下。如果沒有其他人表示意見,將逕行編輯。--Towatw留言2014年5月27日 (二) 06:57 (UTC)回复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完全是两回事,就算大部分台灣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也不代表其不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华人),例如國族認同調查86%人認同中華民族。此外对于国家认同的调查也会因调查单位不同而不同,例如这份2013年的调查却显示台湾58%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因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应该分开阐述,不同调查结果也要平等呈现。—Chiefwei - - - 2014年5月27日 (二) 07:50 (UTC)回复
恕我直言,台灣競爭力論壇的調查結果我個人是抱持懷疑的,如果是台灣指標民調我比較相信。--Towatw留言2014年5月27日 (二) 18:04 (UTC)回复
请避免将个人观点代入条目编辑。而且无论如何,大部分台湾人认同自己是华人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所以条目不存在您所说的民族认同上的错误。—Chiefwei - - - 2014年5月28日 (三) 03:59 (UTC)回复
  1. 既然您提到了將個人觀點帶入條目,請您改善這方面自我克制的能力。
  2. 觀察到我們已經離題。多數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並不代表台灣國族意識是中華民族意識的衍生。如果您贊成東亞的台灣國族意識應作為中華民族的次標題,請針對該敘述說明您的理由。--Towatw留言2014年5月28日 (三) 19:10 (UTC)回复
  1. 在下确实近期与您发生了编辑冲突,但在下的编辑是完全依据中华民国体制做出,并未代入任何在下作为大陆人的身份立场。后续其他台湾人对您的回退也可说明在下并未作出任何偏颇的编辑。
  2. 回到话题本身,您认为東亞的台灣國族意識不应该作為中華民族的次标题,理由是他们不认为是自己中国人,而在下已经表示,此诉求(哪怕是独立建国)同样是建立在对于中华民族(华人)的认同基础上的,因此现在条目的处理是合适的。
  3. 为避免陷入争吵,在下的回应到此为止。—Chiefwei - - - 2014年5月29日 (四) 02:50 (UTC)回复
您的第二點所謂建基在中華民族的認同是有問題的。
台灣指標民調2013年8月的報告
請問,您覺得自己是不是屬於以下這幾種稱呼?【逐一提示選項 1-7,不限項複選】
(1) 亞洲人 72.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份子 7.5%
(2) 華人 69.8% (6) 台灣人 96.5%
(3) 中華民族一份子 74.1% (7) 中國人 43.5%
(4) 中華民國一份子 85.3% (8) 不知道/未回答 0.8%
可見有25.9%的台灣人不認同自己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則有96.5%,明顯的台灣國族意識不是中華民族意識的子集合。--Towatw留言2014年5月29日 (四) 09:47 (UTC)回复
是否還有其他意見?我最新的理由是否有人反對?--Towatw留言2014年6月3日 (二) 17:10 (UTC)回复

有来源内容

台湾在世界地理分区被分为东亚,有来源内容请特定政治色彩的用户及管理员别再删除[1]。--175.198.202.86留言2014年5月18日 (日) 16:33 (UTC)回复

此列表條目重點在於「地理分區」而非「聯合國」會員。

Gakmo於我討論頁的建議:

...我在想可否在表格加個註腳,說明台灣也屬於东亚。這可在Talk:世界地理分区列表 (联合国)討論。

我能接受此「納入但加註」的作法。已於討論頁留言如此[2],十分支持Gakmo的建議納入台灣並加入註腳,參考在英文百科相關條目的變化:

  • 蘇州宇文宙武刪[3]
  • 我補回加註[4]

比照辦理我同意加註,反之刪除台灣內容,則是違反維基百科方針。維基百科的內容就算是關於一手來源的列表,也要納入其他二手可靠來源內容對一手來源的重要使用及詮釋並加註來源供讀者參考使用。

重點在於聯合國的「地理分區」,在眾多機構及來源在運用時,有納入台灣於東亞的分區,有聯合國的內部統計亦有台灣的分區編輯,以便和其他國際組織如ITU,亞銀、APEC等等做資料交換及整合,這種列表條目有必要說明資料出現和消失的可能原因,以便研究者和學習者能瞭解相關代碼在運用時要注意的事項。

所以納入的考量在於知識及資料的整合,無關上面反對者的政治口水。

至於相關的國/地區碼及中文名,建議按網路業界最新的標準CLDR 25來做地域詞轉換(轉換的基本理由原此文):本人轉出CLDR 25的名見此github位置,摘出中文名如下(請按編輯看表,有碼、英文、簡中、傳中):

geocode name_en name_zh_Hans name_zh_Hant 1 World 世界 世界 2 Africa 非洲 非洲 3 North America 北美洲 北美洲 5 South America 南美洲 南美洲 9 Oceania 大洋洲 大洋洲 11 Western Africa 西非 西非 13 Central America 中美洲 中美 14 Eastern Africa 东非 東非 15 Northern Africa 北非 北非 17 Middle Africa 中非 中非 18 Southern Africa 南部非洲 非洲南部 19 Americas 美洲 美洲 21 Northern America 美洲北部 北美 29 Caribbean 加勒比地区 加勒比海 30 Eastern Asia 东亚 東亞 34 Southern Asia 南亚 南亞 35 South-Eastern Asia 东南亚 東南亞 39 Southern Europe 南欧 南歐 53 Australasia 澳大拉西亚 澳洲與紐西蘭 54 Melanesia 美拉尼西亚 美拉尼西亞 57 Micronesian Region 密克罗尼西亚地区 密克羅尼西亞 61 Polynesia 玻利尼西亚 玻里尼西亞

請按照維基地域中立的相關方針來行事,而不是聯合國的政治正確,百科是關於知識。 --❦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6月1日 (日) 04:22 (UTC)回复

再說一次:

百科是關於知識(聯合國分類被各種可靠來源的應用),而非聯合國的一手來源公關網站

英文維基的討論頁也有人去信問聯合國,聯合國統計部門也說其分類是為了統計,換句話說,當有人想做研究,要使用聯合國統計的分類分組,自然會想要知道納入的統計單元是否完整。

你列的國家可以看其他可靠來源在運用聯合國分類系統時是否有加入,若有,就同樣按方針加。軟件及網路產業用的國際業界在地方標準CLDR 25就有納入索马里兰為Eastern Africa、科索沃為Southern Europe ,如此做研究及統計的人就可以在研究Eastern Africa及Southern Europe時,注意到聯合國統計或有或缺,自行決定該研究是否要處理。百科是關於知識,請給讀者知的權利。

堅持方針不是「废话」

  1. 聯合國地理分類系統不是只有單一聯合國來源,否則就過分仰賴第一手來源,這是違反方針(也是你現在的行為)
  2. 有其他可靠來源的內容,自然按WP:DUEWP:SUBSTANTIATE納入以維基中立性,你現在刪除有可靠來源內容就是違反方針
  3. 你一而再,再而三,拿政治考量打壓不符合你世界觀的知識,別人也看在眼裡,我已說了,此列表條目的知識主要是在統計、比較政治學、比較經濟學、比較發展學等等的應用,我實在很不想說你,若你是社會科學或政治科學的學生,我會說你對知識的本體完全沒有尊重。哪一天若你真的認為你有理,請真的去找一個使用過聯合國或世銀或IMF的資料集做研究的人去問,何為研究?若沒有聯合國會員身份的國家就不能被統計不能被記錄不能被分析嗎?你自己想想,你把維基百科當成什麼了。

話說的重,不是因為你的論點和我不同,而是你的求知和展示知識給讀者的態度令人不恥。你可以繼續不尊重其他意見和你不同的維基人說他有理有據的東西是「废话」。那你自己要有心裡準備,我不會把你當成合格的維基人,當你做出不合格的行為和理據時,我會不斷地重覆你眼中的「废话」,但是是我眼中的堅持方針,堅持知識本體。

最後,再提醒你一次,這些聯合國的地理分區在CLDR 25最新版都有中文簡體和繁體翻譯,請你在有來源翻譯時,按有來源翻譯,不要堅持你的原創翻譯,同樣的,你自製的圖還是超界,有地方還是跑在天空上了,請在更新中文翻譯的時候也修正,不然等我去修的時候,別再拿IP用戶找特定管理員來玩3RR的遊戲,這沒什麼好玩的。 --❦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6月1日 (日) 15:05 (UTC)回复

呵呵,你不当我“合格的维基人”我会在乎吗?你把自己当谁了?自己在维基已是政治厨的形象了,还敢说别人,真是天大的笑话。你还要说废话就随你的便,看管理员和社群相信谁,我是不跟你废话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6月1日 (日) 15:46 (UTC)回复
琴聲悠揚。63.139.242.50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22:29 (UTC)回复

好久沒有人叫我维基「政治厨」了,上次我記得的是 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4日(四) 的留言(至於他的風評我就不多說了),當時他叫我 牛津政治厨 。我想清楚的是不少維基編輯(你為其中之一),自已編了一堆大中國文化政治觀點的內容(也沒關係,就是要守規則就是了)還說別人不同觀點的為「政治厨」,標準的只許州官放火的心態。

老話一句,我實名公開我的身份、研究、和編輯內容以受公評。你能嗎?

政治及社會科學條目你要不要貢獻是一回事,不要亂扣他人帽子。笑话或废话隨人說,唯有來源及方針才是王道。你好自為之。--❦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6月10日 (二) 05:41 (UTC)回复

对于镧系元素诸词条的一点建议

镧系元素作为重要的电子业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而维基百科中的多数镧系元素的词条(除)质量都极低下,甚至大多数词条也没有采用新式元素模板,为此呼吁大家改善词条质量,将英语的词条译为汉语!
--Reichs Kanzler von Nationaler Sozialismus KaiserReich留言 2014年5月31日 (六) 07:40 (UTC) 囧rz……现在先关注着,只有暑假才有空…… --砜中嘌呤的白磷萃取 打谱 2014年5月31日 (六) 11:30 (UTC)回复

有同感。根據英文維基中較高質量的元素條目,我在未來將會翻譯我的用戶頁上有我計劃翻譯的一些元素條目。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6月1日 (日) 03:40 (UTC)回复
顺便吐槽一句,La和Eu两条目都说自己是最活泼的。这不矛盾吗?Dddddb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02:19 (UTC)回复

建議把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加入字詞轉換。

如題,大部分大陸地區居民對注音符號一無所知。而港、澳、中華民國(臺灣)的居民也應該會對漢語拼音沒什麼瞭解。所以,建議增加這一轉換。雖然有些地方有些困難,(比如「ㄨ」在漢語拼音中就要對「w」和「u」),要轉換對着實不太容易,但是還是值得的-- パンツァー VI-II Fu7ラジオシャナ俺の嫁留言於民國103年暨 2014年5月31日 (六) 11:25 (UTC) @Panzer VI-II,你要手动转换,还是建立转换组,这需要对两种拼音都相当熟悉的人。还有建立字词转换的意义、用处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这个转换,请举个例子。--Fxqf留言2014年5月31日 (六) 14:51 (UTC)回复

這可以做,但不用那麼麻煩,用現成的來修,如此python轉換模組,找的到人組個團隊可申請一個IEG grant ,我可以擔任顧問給你們提案的建議,不一定要是語言學專家或編程員,想學我也可以免費教一些基本的網路教學。這東西若做好也對其他計劃有幫助,如廣東話字典,注意此python轉換模組還有Wade-Giles, IPA, Cantonese romanisation Jyutping等等,可以借力使力做出相當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及工具,找念中文的或翻譯的人一起合作吧。--❦維基vs百度來源專題 hanteng 2014年6月1日 (日) 04:35 (UTC)回复

建议到技术版寻求帮助。—Chiefwei - - - 2014年6月2日 (一) 03:00 (UTC)回复

强烈反对此转换方式,转换完了维基百科的内容还能看?--A. S 2014年6月2日 (一) 15:29 (UTC)回复

@AeoliaSchenberg,請問閣下一個問題,閣下能看懂注音符號?不是自誇,像在下這種旣能用拼音又能用注音的人應該不多吧。不信,閣下請回答「ㄍ」發的什麼音?-- パンツァー VI-II Fu7ラジオシャナ俺の嫁留言於民國103年暨 2014年6月3日 (二) 13:14 (UTC)回复

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6月4日 (三) 04:46 (UTC)回复
大陆虽然不用注音符号,但是因为历史原因,一些字词典还是会标注注音符号的。所以不应该使用转换功能。这不是繁简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6月6日 (五) 02:24 (UTC)回复
港澳台对汉语拼音没了解?汉语拼音是联合国承认的方案,现在台湾一些地名都用汉语拼音来拉丁化了--111.4.3.7留言2014年6月6日 (五) 03:06 (UTC)回复
一、某個角度來說,台灣又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聯合國承認的方案關我們屁事?二、地名的外語拼音雖然有使用漢語拼音,但妙的是學校從沒教過漢語拼音的使用方式,大部分的人也不會用,不像注音符號,是小學低年級國語課的標準教學內容。或許那些漢語拼音的地名是給外國人看的,對看得懂中文的當地人來說根本不重要。--泅水大象訐譙☎ 2014年6月12日 (四) 16:38 (UTC)回复
还是建议在编写的时候都写上比较好。毕竟这两套体系的使用者基本上是互斥的,兼通的人很少。 ——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2:35 (UTC)回复

大家对这种“消歧义”方式怎么看?

在下在编辑{{Template:Rivers of Kenya}}和{{Template:Rivers of Tanzania}}时发现了一个现象,翁巴河溫巴河的英文都是 Umba River 英维里还有它们的消歧义页 en:Umba (disambiguation)。在下一开始是有点不爽的,因为在google地图上两条河都标做“溫巴河”。但转念一想,这样做不就少了一个消歧义页了吗? 不像格兰德河 en:Rio Grande (disambiguation)、圣玛丽亚河 en:Santa Maria River (disambiguation)之类的消歧义(它们是同一个文化圈,存在着“同源性”),这两条 Umba River 之间纯粹是伪友,故中文把它们翻译为两个词也是应该的,谁会平白无故给自己平添消歧义的麻烦呢?

大家怎么看??? --向端粒向酶解投上冷冷的一眼骑士呵,向前2014年5月31日 (六) 13:38 (UTC)回复

消歧義的必要與否不是看編寫者本身的分法,而是要看讀者是否有容易搞混的可能。因此有時縱使只是譯名接近,如果有搞混的可能還是有列入消歧義的必要,以上述的狀況還說連英文都有重名的問題了,光只是在中文中故意把它翻譯成不同的名字並不會因此消除讀者混淆的可能,所以消歧義還是有必要的。--泅水大象訐譙☎ 2014年5月31日 (六) 15:51 (UTC)回复
那是不是要来个这个:--向端粒向酶解投上冷冷的一眼骑士呵,向前2014年5月31日 (六) 16:40 (UTC)回复
並不是一定要在中文翻譯的條目名完全重複時才能使用消歧義,理論上可以將翁巴河溫巴河其中的一者做成消歧義頁,然後把另外一頁以重定向的方式連入,畢竟翁巴或溫巴只是其中的一種翻譯方式,說不定在某些書籍或場合會將兩者同時翻譯為翁巴、溫巴或甚至任何接近的譯名,而導致閱讀者認知上的混淆。但因在此案例中有重名疑慮的條目只有兩個,且二者之中沒有明確的知名度落差,所以以平行消其義的方式處理是可行的。--泅水大象訐譙☎ 2014年6月3日 (二) 03:05 (UTC)回复

关于中文维基的人物评价

比如习近平条目的,将正负面评价隔离明显是符合WP:STRUCTURE提到的非百科性结构:"完全基于内容本身所表现的观点,而将文字或内容“隔离”到不同的位置或子章节的做法,可能导致非百科性的条目结构……更加中立的做法应是将争议写入叙述性的内容中,而不是将它们“提炼”成单独的章节,而相互无视对方的存在。"另外,直接从评价的第一手来源引用也违反了WP:BLPSTYLE:“如果对主角的批评和赞扬与主角所受到的关注有关,能从可靠的第二手来源中获取,且倘若这段内容不会导致条目比重失调或出现偏袒,则应该表现出对主角的批评和赞扬,应以中立和百科全书式的语调负责及谨慎地表达。”。就算不是在世人物,评价也应该由二手来源决定。比如马丁路德金是美国节日,美国总统每年都评价一次马丁路德金,内容这么多,更何况评价的人很多,不能只看美国总统,维基百科不可能对美国总统的评价不加取舍,具体怎么取舍就得看二手可靠来源怎么描述对马丁路德金的评价了。Skyfiler留言2014年6月1日 (日) 20:18 (UTC)回复

这种分别写的做法,只是说明编者对相应条目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将争议写入叙述性的内容中,或者图省事--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6月3日 (二) 02:08 (UTC)回复

百家姓問題

百家姓條目中第361位為歐姓,然而在百家姓模板中是毆姓,究竟那個才對?--223.16.216.7留言2014年5月29日 (四) 15:11 (UTC)回复

Template:Marriage

偶然瀏覽條目看到這個Template:Marriage的模版,疑似是翻譯自英文維基,套用到人物條目(例如:比爾·蓋茨),然後在人物的infobox會出現「配偶:美琳達·蓋茨(結 1994年)」的描述。我認為,「結 1994年」這種描述既非中文、不合文法、讀者對單一個「結」字也摸不著頭腦(不同於英文那種"m. 1994");因此,改為「配偶:美琳達·蓋茨(1994年結婚)」或「配偶:美琳達·蓋茨(1994年婚)」一類的描述是否更符合文意?由於Template:Marriage被完全保護,因此我沒法修改,希望管理員跟進,也歡迎其他維基人發表意見,多謝垂注。--Clithering200+ DYK 2014年6月2日 (一) 06:31 (UTC)回复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结”字也愣了一下,还是改成全称“结婚”较好。——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6月2日 (一) 06:40 (UTC)回复
(+)支持修改为“配偶:人名(XXXX年结婚)”格式。--Kou Dou Talk Contrib 2014年6月3日 (二) 17:26 (UTC)回复
(+)支持。不是所有浏览者都理解力那么强(反正我第一次也愣了一下 囧rz……)。若要简洁,改成“婚”也比“结”好。当然我个人还是建议改成“yyyy年结婚”比较好。 --砜中嘌呤的白磷萃取 打谱 2014年6月7日 (六) 01:02 (UTC)回复
(+)支持:務必改掉,早就想說來著,一直沒記得提出來。--淺藍雪 2014年6月9日 (一) 03:36 (UTC)回复

Template:Marriage/sandbox改好了,看看有沒有問題吧。測試用的例子在Template:Marriage/testcases。不過“1990年-2010年結婚”這種說法好像挺彆扭,該把它也改成“1990年結婚;2010年結束”嗎?(不只寫“1990年-2010年”是因為記得有人曾誤以為這是配偶的生卒年份……)-Lif…lon 2014年6月10日 (二) 08:35 (UTC)回复

壁畫裡的故事中立性。

在下能否請各位評判在下的版本和編者的[5]比起哪一個更加中立?在下竊以為該用戶刪除了在下書寫的「PRC國內觀點」,而且還加入了帶感情色彩的句子。@张岩11-- パンツァー VI-II Fu7ラジオシャナ俺の嫁留言於民國103年暨 2014年6月2日 (一) 14:19 (UTC)回复

人定胜天是片中台词,也是反映该片主题的重点(先不谈这事情是否靠谱)。这都可以提中立性是否矫枉过正?--A. S 2014年6月2日 (一) 15:23 (UTC)回复
@Panzer VI-II,在下可不去狗尾巴上捉虱子,干这么无聊的事哦。Wokesiet留言2014年6月4日 (三) 04:38 (UTC)回复
我认为阁下你的提删是无理取闹。--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6月4日 (三) 04:43 (UTC)回复
只从介绍作品的意思而言并无不妥。——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6月4日 (三) 06:07 (UTC)回复
观点不加归属当事实写是违反中立方针的。不过将一个作者的观点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观点认为“这样的大规模归属,以及添加来源没有明确提及的评价,也违反非原创研究方针,实事求是明确观点的持有者是谁很难么?另外介绍作品的时候忽视创作过程,受欢迎程度等现实视角的做法,让条目看起来像爱好者网站。编辑的时候建议参考维基百科:格式手册/虚构事物Skyfiler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7:37 (UTC)回复

問:孫茜的年齡與出生日期要不要記載?

雙方對於孫茜的年齡與出生日期要不要記載毫無共識,即使像改善後版本記載:「孫茜(生年不詳-)……」以及模板中寫道:「出生不詳」,而且還特別開了孫茜#年齡之謎專門來寫,這樣寫都沒有去偏頗陳述或挑選報導(也就是平衡),只是在Talk:孫茜#年齡不能寫的原因:「應尊照藝人本人意願,請熟讀編輯方針。原本無事實根據或存疑的資訊,任何人即可移除。」問題是我都列出根據來寫,如果刻意以個人主觀方式挑選自己認為無事實根據或存疑的資訊,如此做法豈不成一言堂?更何況Wikipedia:免责声明寫道:「維基百科不保證其內容正確無誤」,如果一碰上人物條目都需要條目被撰寫者之本人的同意才能寫,比如孫茜的年齡與出生日期要經由她的同意才能寫,否則就要被移除,請問如此做法是否需要改變?不然這叫編者該如何寫?只要有人提出來源存疑就不能寫,那維基百科拿來做什麼?什麼都不要寫豈不沒事了。--111.252.235.100留言2014年6月4日 (三) 15:35 (UTC)回复

以下內容取自了孫茜#年齡之謎,請各位審查其記載有無問題:

雖然網路上普遍公開記載孫茜是出生於1986年12月11日,經由記者媒體們向孫茜的經紀人查證之下,得知孫茜實際年齡是較於1986年12月11日記載來得更年長些,先後由《蘋果日報》於2012年報導孫茜的年齡約在30歲,再於2013年由《中國時報》刊載孫茜的實際年齡是在34歲來推翻其報導[8][9]。就總的來說,截至現在為止還尚未有獲得證實孫茜的實際出生日期,故而不詳。

--111.252.235.100留言2014年6月4日 (三) 15:38 (UTC)回复

是否应该记载取决于比重是否适当。如果没有可靠来源在记述此人时给予年龄之谜这么大的篇幅,年龄之谜则为不当比重。来源存疑并不是不能记载,但是孤证不立,观点仅有极少数来源支持的话,是不满足中立方针的要求的。在介绍争议各方的观点时应根据支持者的多少来判断如何介绍,不应该给人以支持者多的观点和支持者少的观点势均力敌的印象。另外,故而不詳一句明显是WP:SYN类原创研究,引用的来源均没有直接提到这个观点,应予删除。Skyfiler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7:05 (UTC)回复

問:www.myelibrary.net网站的可信度

Students recently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sis writing, but for now I still is academia, someone said to www.myelibrary.ne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but who know the credibility of this site, for discussion --S1993留言2014年6月5日 (四) 01:18 (UTC)回复

2014年澳門反離補大遊行

其實2014年澳門反離補大遊行是不是應該移動到2014年澳門反離補運動呢?畢竟這是一系列的運動,不是一次遊行以後就完了的.--圍棋一級留言2014年6月6日 (五) 14:52 (UTC)回复

宋教仁遇刺案

宋教仁條目有關刺殺案一部分,應否分拆開來成為宋教仁遇刺案?大家有何看法?--Gakmo留言) 2014年6月6日 (五) 16:37 (UTC)//@Gabhksw,Skyfiler,歡迎討論。--Gakmo留言2014年6月6日 (五) 17:06 (UTC)回复

只要能夠寫出完整結構的條目,我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可。--KOKUYO留言2014年6月6日 (五) 17:02 (UTC)回复
没什么不可以的。--Pengyanan留言2014年6月9日 (一) 08:43 (UTC)回复
遇刺案本身有众多历史学者的专题研究,关注度不成问题。另外,人物传记里刺杀案写这么多篇幅,没有可靠来源来支持中立方针要求的合理比重。应该根据WP:SS让读者选择阅读深度,对刺杀案感兴趣的自然会点开刺杀案条目去看细节,不感兴趣的也不用浪费时间和带宽。参考约翰·肯尼迪条目的做法。Skyfiler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6:23 (UTC)回复

有關新聞人物的子女,是否需在條目中列出姓名

台灣藝人于佳卉(歡歡)因輕生而成為台灣新聞焦點之一,她的兒女姓名也在報紙中提及,也已列在于佳卉的條目中。

我個人想法是她的兒女姓名不宜列在維基百科中,原因是因Wikipedia:生者傳記#姓名隱私中提及

在条目中添加在世非公共人物(例如传记主角家人)的姓名时,应仔细考虑其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满足下列情况,我们应假定不能使用他们的姓名,即使这些姓名已曾被媒体提及。

  1. 他们本身未達维基百科条目的关注度......
  2. 他们与条目的主题并无直接关联......
  3. 未满18岁,由此应在隐私方面受到进一步的保护,以防遭到侵害。

歡歡的兒女們關注度應該都還不足,因此我認為其姓名不宜列在維基百科中,不知大家意見如何?

PS:因為我接下來二週不一定會更新維基百科,若大家討論後也認為她的兒女姓名不宜列在維基百科,請熱心的維基人協助刪除相關內容,謝謝 --Wolfch (留言)-第十二次動員令開始籌備 2014年6月7日 (六) 06:08 (UTC)回复

我認為如果家屬為非公眾人物,是不需要收錄其姓名的。--泅水大象訐譙☎ 2014年6月7日 (六) 06:35 (UTC)回复
名人常常在訪問中有意無意炫耀自己子女在英美名牌大學畢業呀,子女在那家國際銀行/顧問公司/律師行工作呀,報導因而提及這些子女的名字。如果的確如此,維基百科收錄這些名人的子女姓名亦不為過。這通常意味這些子女已經是成年人了(大學生/已有工作),所以如果是未滿18歲的話就不用提了吧。Lovewhatyoudo ® 2014年6月7日 (六) 16:16 (UTC)回复
en:WP:HARM#TEST要求广泛报道、事实性以及合理的比重三个条件。仅仅是几次访问的话,不满足广泛报道条件。Skyfiler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6:45 (UTC)回复

這問題好像曾在Talk:洪仲丘事件有討論,甚至連家屬的住家地址都被寫出來,在臺灣的法規中明定《個人資料保護法》是根本管不到維基百科。--111.252.234.241留言2014年6月7日 (六) 16:34 (UTC)回复

建議將中華民國XXX年改重定向到XXX年臺灣

如題。例子:民國103年重定向到2014年臺灣而不是2014年。---- パンツァー VI-II Fu7ラジオシャナ俺の嫁留言於中華民國103年暨 2014年6月8日 (日) 09:02 (UTC)回复

  • 不同意,一來民國曆是曆法,本來重定向的原因就是因為以防有人用民國曆搜尋而無法找到該年的條目;二來地域中心,沒有人說用民國曆的一定要是台灣人,例如97前的香港星島日報曾經刊登民國年號。--Beterc留言2014年6月8日 (日) 09:16 (UTC)回复

麴義

麴義條目包含過多古漢語,雖說似乎已無版權,但並不適合以現代標準漢語為準的中文維基百科,提議將內容移至文言版,如有可能亦可考慮移至維基文庫,同時原文需要改善。特來此詢問諸君意見。謝謝。--Kou Dou Talk Contrib 2014年6月8日 (日) 18:05 (UTC)回复

我覺得在原文基礎上重寫就可以了吧……--Ah oh!Dipsy!邮箱的说! 2014年6月8日 (日) 18:26 (UTC)回复

十翼

请问TomBus20032000先生,是何理由把握编辑的十翼内容“还原啦?敬奉教。学术风暴留言2014年6月9日 (一) 08:13 (UTC)回复

关于日本海军舰名,舰级条目的命名

不知道是否已经有类似统一的做法。最近因为舰队Collection游戏大热似乎多了不少来补充条目的编辑,在命名的时候不太统一。例如,妙高级重巡洋艦 vs 青葉型重巡洋艦等。 某个人对条目命名的看法,大家看看是否有必要统一

至于日本将国际上通用舰级称呼为“型”是特有习惯(但对国外仍使用“级”),虽然找不到哪里有权威的说法,但官方文件中也是以“型”为准。

--AleiPhoenix留言2014年6月9日 (一) 12:38 (UTC)回复

同意AleiPhoenix閣下的見解,但是敝人覺得沒必要作出統一,因這只是受資料來源或習慣所影響的問題,畢竟使哪一個都算是正確。當然,官方文件確實以「型」為準,但確實沒有必要為此進行統一。--武蔵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00:04 (UTC)回复
那对已有条目保留现状不动,是否可以建议优先用“型”这个用法? AleiPhoenix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04:10 (UTC)回复
這已經是個老問題了...召喚User:CobrachenUser:SElephant發表意見。過往的其一爭拗焦點,是當日本艦艇用「型」而不用「級」,是否即使用日文而非中文,違反命名常規第一條的「使用中文」。個人雖然傾向用級,但近年的感覺是很難要求在日本艦艇條目統一使用。始終,很多華文資料/網站/遊戲都照搬「型」字,而該字在中文又有型號之解,大概在不少人眼中和「級」沒有分別。(註:其他國家海軍的Class用「級」、Type用「型」無爭議,這是日本海軍艦艇命名獨有的問題)Oneam 01:00 AM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10:30 (UTC)回复
同意不改動現有條目,以尊重建立者,另外也不建議優先用「型」。如之前所述,兩個都正確的話,沒有理由要求用戶使用指定的用法。Oneam閣下所說法也很客觀,確實現時市面上很多書籍都使用「型」,因此己很難說這為非中文的用法了。--武蔵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13:29 (UTC)回复
大致明白看法了,两种用法不论在日语环境或中文环境因目前的现状都可以说是正确的,尊重建立、撰写编辑所以不改动现状,对命名也不进行有偏向的要求建议。欢迎更多看法和建议。谢谢。AleiPhoenix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16:25 (UTC)回复

日本官方文件用的是中文?日文漢字不是中文,更不要說,常用中文裡面對於海軍的級別很早就有,使用有很廣。把日文漢字錯當成中文,就像是把電偵當成是中文,口徑和倍徑不分,然後要在中文維基裡面認同日文漢字也是中文的一種分支類別嗎?用在日語環境正確就可以用在中文環境?想想幾年前有關日本的鐵路相關的條目,許多直接使用日文漢字的爭議。只因為一兩個人愛用日文漢字,就得要日文中文不分的亂寫嗎?那如果這樣,這還能算是中文維基嗎?

還有,別拿日本官方來說了,幾年前還有人高喊要把這件是拿去問日本官方,結果呢?人家會管你中文用法是否正確?你的中文寫作是否通順?

要說到來源,那就更有趣了,如果有人用英文,德文的資料寫日本的艦艇,那麼,使用這種國際通用的分類法的可能性遠高於使用日文。甚至,日本的官方資料裡面的英文版是用甚麼,不妨看看,他們的正式文件對於不同語言的分法清楚的多。-cobrachen留言2014年6月11日 (三) 15:26 (UTC)回复

敝人理解Cobrachen閣下的說法。但中文日文的問題,由於我們不是語言專家,只是一群業餘人士,確實無法判斷。但現時可知道的是在日本海軍的艦隻使用「型」的做法己廣泛於各雜誌、網頁、專門書籍等媒體之中,換句話說,連專業的翻譯也會這樣寫,說明這種用法的合理性。另外,使用英文和德文的資料寫日本的艦艇是個人的自由,敝人當然尊重,所以才建議維持現狀。不過這些做法較難理解實際的情況,再者,其實不少外語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是日文,懂得日文的話直接翻譯原文就可以,更何況這種間接的做法存在不少問題,有可能出現誤譯、錯譯等問題。--武蔵留言2014年6月11日 (三) 22:54 (UTC)回复
很久以前我就有查過一些刊物,老牌的軍事雜誌幾乎都是用「級」,只有新近的日文翻譯書才會用「型」,歸咎其因應該是因為那些老牌軍事雜誌都是在日文書刊允許合法翻譯代理或直接輸入台灣之前就已經開始發行,所以不會受到日文漢字直接引用的影響,反而受到英美雜誌對於「class」翻譯成「級」的影響較深。我不敢說直接引用「型」這方式是絕對錯誤的作法,但是如果二者必須要選其一作為優先用法,我仍然認為「級」的翻譯較為正統,「型」是日文漢字直接流用,雖然看得懂,但那畢竟不是中文。--泅水大象訐譙☎ 2014年6月12日 (四) 10:56 (UTC)回复
谢谢两位的看法,某对这个“型”的翻译有了重新认识,从中文角度出发采用已广泛使用并认可的“级”更加合适;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杂志书刊、网络资料上相关描述用到时直接流用日语汉字“型”也占有一定的数量(虽然有可能是误译等情况),故也不能说绝对的错。从尊重条目撰写者角度出发,某同意武藏的看法,认为两种都是可行的,没必要统一或纠正。不过毕竟这是在日语环境下的一种特有现象,每次又都逐一说明好像没必要;在做舰级条目的介绍时,是否像英语条目中类似介绍时带上日语原文(),这样做比较合适?另外在同一个条目内或一个小节里至少做到统一?谢谢。AleiPhoenix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2:21 (UTC)回复
AleiPhoenix閣下所提出的建議,實際上是有用戶做過(參考吹雪型驅逐艦等一系列驅逐艦條目),其實敝人也覺得也不錯,只是覺得英文名可能不需要。不過這還是由閣下自由選擇。另外,網絡上的應不存在資料誤譯的情況,因這樣的話使用「型」的只會愈來愈少,但現實是愈來愈多。至於同條目內統一的問題,個人傾向於依照創建者或主編者的做法。--武蔵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3:30 (UTC)回复
感謝大象閣下的意見,但敝人對閣下有留言有一些想補充的地方。敝人在15年前初次閱讀到使用「型」的書籍,是臺灣老牌出版社麥田出版所翻譯的,另有好幾本由其他譯者編寫也是使用「型」的,這些書由出版到現時也應該快20年了。另外,使用「型」的書刊是在近10年開始大量普及,約在2010年開始明顯增加。因此這並不是近年才有的事。這只是日文漢字,還是可算是中文確實有令人深思的空間。--武蔵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2:25 (UTC)回复

使用“级”是将日文改写成中文(中文对军舰分级的标准命名,不论来源语种),使用“型”是中文直接使用日文(属于在各语种之间的差别对待,且不通用)。作为中文维基百科的编者,我认为我们应该将日文内容按照中文习惯进行改写,即直接使用“级”,而非直接使用日文的“型”,即使日文中存在大量使用汉字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们所面向的对象是中文的使用者,而一种不通用、存在语种间差别的命名法会带来他们的不便和迷惑。而相比之下,即使使用“级”会对日文的使用者带来同样的迷惑(但是由于国际惯例都使用“级”或“class”,我认为这种不便的程度要轻得多),日文的维基使用者也并非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 ——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2:17 (UTC)回复

Gourd閣下,敝人有一點想指出的是「級」對於日文的使用者不會帶來困擾,原因是在日文中也有「級(きゅう)」這個字,在使用上跟中文一模一樣,例如「アイオワ級戦艦(愛荷華級戰艦)」、「ニミッツ級航空母艦(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等艦艇,即是說日文的也是像中文一樣有「級(きゅう)」和「型(かた)」的分別,也如Oneam閣下所指出「Class用『級』、Type用『型』」的用法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日本海軍的軍艦是統一用「型」,不受Class/Type用法的影響,這正好說明這與語文無關,單純一個國家的海軍對艦艇分類的問題。--武蔵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2:49 (UTC)回复
那么就简单了,像我前面所说的一样,中文维基应该以中文习惯为优先,如果需要附加说明日本人在使用级和型两种术语时的特殊做法,应该进行附加说明(尽管我认为毫无必要,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日本人在命名上的小癖好是无关大雅的),而非迁就日语习惯从而给中文维基的使用者带来困扰。AleiPhoenix武蔵都过于顾虑日本人在阅读中文维基时是否会面临困难(也许这么说只是我的臆测),而忽视了中文使用者的观感。简单地说,四个字,“以我为主”;复杂点来说,这里是中文维基,一切外文习惯都要让位于中文习惯。——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3:02 (UTC)回复
Gourd閣下,在先前留言的大象閣下與Oneam閣下雖然也是覺得用「級」較好,但是他們也同時指出日本海軍使用「型」的做法已普及於中文書籍等媒體。這和敝人之前所述,這已經不是中文習慣的問題,而是時代的進步。由於以前的主流是英文翻譯書籍,基於先入為主所以才覺得使用「級」是理所當然,但現在資訊發達,人們能掌握的資訊增多,日文翻譯書籍亦相當普及,即是說人們對一件事物多了新認識和見解,所以才做就使用「型」的書刊流通量大增的原因。實際上也與使用者的觀感無關。--武蔵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4:44 (UTC)回复
对于某的想法可能有些偏差,某是想在给中文用户习惯的译法同时能表达出日本对于海军舰级命名有这么一个惯例,主要还是面向中文用户。从上面那些参加讨论回复的看,将“日语:型(かた)”翻译为“级”看起来更符合中文用户习惯;根据Wikipedia:命名常规一般性的惯例,使用中文来说,也确实在报刊读物中用“级”的更常见一些。至于译法的正确性和统一,是某个人的一种想法,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看看是否有必要这么做;某在最开始鲁莽地提出了自己认为的“规范”这个做法似乎不妥当,如果冒犯了大家某表示抱歉(在提出这个问题、撰写条目时,某自己对这个问题也还没经过深思熟虑)。个人仍然认为使用“型”也不能算错,所以不需要去修改或统一目前的条目内容和命名。最后还是那个问题,如果觉得使用“型”不符合中文用户习惯的话,有必要去修改目前的条目内容和命名吗?谢谢。

這個不斷出現的老問題,說穿了,只是一兩個人堅持非得要在中文維基裡面使用他們熱愛的日文,而不是去考慮常用的中文是甚麼,相對的中文該怎麼使用。無論日文的來源用的是不是日文漢字,日文的資料就和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一樣,需要翻譯,不是照搬。日文是因為剛好有些字和中文相近或者是可以解釋得通,可是照搬就變成是把日文寫在中文裡面,這和把英文寫在中文當中是一樣的。

可是,就因為那是日文漢字,所以就變成是兩套規則,糾纏不清。講個很簡單的例子,日文漢字裡面的水雷如果照搬到中文使用,那就會出大問題,因為兩者在兩個文字裡面差很多。而奇怪的地方就是,這也是日文漢字,可是同一個人這時候就知道轉換成中文,可是,就不會了?為甚麼呢?這等於是把個人的喜好凌駕於中文維基編寫的準則之上。

至於甚麼日本人閱讀困難,那就更是八百里打不著的老詭辯,麻煩一下,這種用了多年的藉口,請不要每次一講到這個就搬出來。這種事情,讀者自己會解決,不用你操心,也不需要搞亂中文維基和中文編輯的基本概念。

一個長年不能解決的問題,居然只是一兩個人的喜好的堅持之故,是不是很眼熟呢?這和其他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問題是一樣的,與是不是軍事方面的條目資料沒有很大的關係。-cobrachen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4:20 (UTC)回复

我支持cobrachen的上述言论,并作出以下表态: 一切舰船的命名,无论其来自哪国,均应符合统一的翻译习惯。我反对任何试图将日文中的特例(仅对日本自己是特例)扩大到中文维基的做法,也反对将其他来源的谬误照搬到维基的做法。出于尊重编者的考虑,我认同并将在以后的编辑中采取以下做法:对原编者进行劝说,使其同意或默许我按照统一的翻译习惯来修订其编辑的内容;如果其反对,则将该条目的名称维持不变,但其内容应作出修改,以说明这种命名仅为一种特例。——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5:47 (UTC)回复

這個問題,從2006年吵到現在,抗戰也都打完了,還是有人中文日文分不清的在自我糾纏。看看這個編輯歷史最前面的部分[6],同一個人,差不多的藉口,中文維基究竟是要寫中文還是其他文字可以參雜?這種很簡單的邏輯,一碰到日文就自動亂掉。真是難以理解。-cobrachen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6:41 (UTC)回复
讨论不通还有投票呢,解决争议的机制还是有的,虽然会让人很烦。——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6:46 (UTC)回复

一個鬧了這麼久的問題解決不瞭解是因為沒有機制,也沒有執行的辦法。看看這個[7],還有這裡[8]。歹戲拖棚,而且是一個人可以拖上那麼多年。中文維基的問題可多了。-cobrachen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6:56 (UTC)回复

問:明德學院條目應否包含中國大學列表連結?

本人認為明德學院既非中國,亦非大學,因此早前把中國大學列表連結刪除,可是多次被218.254.66.223回退。因此希望各位能幫忙解答以上問題。 中國大學列表是重定向到中國內地高等學校列表,而該列表清楚指出是關於中國大陸地區而不包含港澳地區的院校。此外,明德學院在香港是屬「認可專上學院」,也未升格為大學,因此不算是大學。 --Hang9417留言2014年6月9日 (一) 14:43 (UTC)回复

(+)支持,香港與中國教育制度不同,互不隸屬,不宜混為一談。--Mandylau1988留言2014年6月9日 (一) 14:52 (UTC)回复

(!)意見:為配合WP:大學專題有關統一格式的建議,應在條目底部加上世界大學列表中國大學列表的連結。至於詮釋何謂「大學」時應WP:避免地域中心218.254.66.223留言2014年6月9日 (一) 17:57 (UTC)回复

(!)意見:請以維基百科標準詮釋何謂「大學」,使用香港法律標準會造成地域中心,可況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早以「薩凡納藝術設計(香港)大學有限公司」名義在香港辦學。

明德學院已向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競逐研究資助[9],雖無大學之名,卻有大學之實。 218.254.66.223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7:18 (UTC)回复

请教

2014年7月夏季新番

請協助整理各相關條目的「撥放電視台」段落
-P1ayer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13:05 (UTC)回复

問:国家

針對國家條目的前言,由Cloudss所擬:

国家,政治學術語,抽象来讲,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具体来讲,国家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個人覺得非常不清晰,看不懂。理由為:

  1. 這邊的抽象與具體,兩個定義,是不清楚的。舉例而言,所謂的「抽象」,是指在一定範圍內的共同體,而「具体」,是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這兩種定義,並沒有誰比誰抽象或具體的問題,其實是差不多抽象的。
  2. 所謂「具体」,其內容是指一個民族,或民族國家。這是國家的定義之一,並不是唯一的定義,在世界上存在共用語言、歷史、文化等,但非同一國家的群體,如英國、美國。在接下來的概論中就有討論。

以下為我參考英文維基後所擬的前言:

国家,政治學術語,意指在政治地理學上一個可以被區別出來的某個特定區域,在這個區域內共同生活的人,形成群體與共同的政治認同,擁有自己的政治組織與司法、行政體系。它可能是擁有主權的主權國家,也可能是未擁有主權,但有一定獨立地位的政區。

在漢語中,國家是個概括名稱,其內涵可能有許多意義。国家可以單純用來指主權國家。在社會學及政治學中,可以指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即政府、政權或國家機器等。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族群共同體,也就是民族或民族國家。

在此提出討論,希望有其他編輯參與編修,一同寫出比較好的前言。謝謝。 --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4年6月11日 (三) 07:24 (UTC)回复

你改写的内容应该在概论部分讨论。呵呵~—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Cloudss對話貢獻)於2014年6月11日 (三) 07:51 (UTC)加入。回复

因为映射到其他维基语言计划的原因,这个条目应该只描述政治地理学中的国家,比如文中”至2011年为止,全世界有近200个国家“这一句,用社会群体这个定义说不通。在介绍政治地理学中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提及其它上下文的国家,但是介绍方式应以可靠来源对政治地理学中的国家的介绍为准,而不是像国家 (消歧义)那样连一首歌都列出来。全面介绍国家的各种歧义的文字应该放在国家 (消歧义)。对于其他上下文中的国家,应该放在其他名为国家的条目。序言应该是条目内容的概括,可以直接将概论一节作为序言,序言下放一个概论章节是重复。具体写法可以参考维基百科:格式手冊/序言章節Skyfiler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8:39 (UTC)回复

对于俄国卢布一词条的一点看法

俄国卢布一词条几乎接近小作品,完全不符合货币的写作格式,就连基本的俄国卢布的钞票图片都没有!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同时俄国作为和中国贸易密切的国家,这种情况实在是不应该的,呼吁大家将英语词条Russian ruble翻译至汉语,难度不会很大!

--Reichs Kanzler von Nationaler Sozialismus KaiserReich留言 2014年6月11日 (三) 15:53 (UTC)回复

宦海奇官 vs 官場浮世繪

维基百科: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4/04/13的討論幾時才處理?兩邊都有人在寫, 拖下去合併更難了--Nivekin請留言 2014年6月12日 (四) 02:37 (UTC)回复

法院

請問XX市中級、XX區人民法院需要在前面加省份嗎?譬如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我見法院的網站都沒有省份在前面。--瓜皮仔Canton 2014年6月12日 (四) 03:19 (UTC)回复

判决书里面有省份。从搜索结果数量来看,全名是最常用名。Skyfiler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6:32 (UTC)回复
1.就百度的搜索结果来看,“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搜索结果约有370万个,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搜索结果约为1530万个,由此看来,全名并非常用名,而且媒体和日常使用中对后者更常使用。
2.虽然判决书中有省份,但是法院文号中并无省份,如“(2012)深中法民终字第2297号”。而同一来源中所提到了其下级法院为“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而非“宝安区人民法院”。
3.《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只规定了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而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都是独立的机构。因此,“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和“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法院”分别应该是位于(并管辖)深圳市宝安区的人民法院和位于(并管辖)广东省深圳市的人民法院。
4.而前一段表述中,宝安区和深圳市为主要成分,深圳市和广东省则是其定语,在不会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其实可以省略。
5.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站上备有全国法院名录,内有全国所有的高级、中级人民法院(不含军事法院、港澳法院)。而其中,所有以市级/地区级行政区为其辖区中级人民法院均冠以该法院所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结合上文提及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推定一般中级、基层人民法院的官方命名是包含其上一级行政区的名字的。(但该原则不能逾越法院体系的命名现实,如农一师人民法院、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等)
6.汇总来看,我的意见是:建议并提倡所有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在其管辖范围(中级为市、地区、自治州、盟等,基层为<县级>市、县、区、旗、自治县等)前加上其所属的省级、市级行政区(因为这是官方命名)。但是如果编者在编辑时只提及了其管辖范围,并且这种提法不致引起混淆,那么其他编者也应该出于WP:善意推定容忍这种非官方、无害、常用、不至于引起混淆的命名方法, ——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2:07 (UTC)回复

彭巴草原

彭巴草原大陸一般譯為潘帕斯草原的吧,彭巴草原是台灣還是香港譯名,抑或都是?現條目未做轉換,特此詢問--淺藍雪 2014年6月12日 (四) 12:24 (UTC)回复

谷歌了一下,貌似是台湾的常用译名,既然如此,建议做地区词转换。 ——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2:41 (UTC)回复

我是不知道臺灣除學校以外的圖書是如何對Región pampeana翻譯,但就根據臺灣已發行國中《社會》與高中《地理》這二科的課本來看,均是記載「彭巴草原」,若是詢問的答案不是課本的話,這我就無法回答了。--118.170.90.65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3:09 (UTC)回复

请问维基百科是不是进化成了只要是不利于中共的,就什么都是不可靠来源了?

请看最新的第二次国共内战南京大屠杀的争论的改变,大屠杀争论里有的内容都是从2013年7月存在了大半年没人提出过质疑的。苏州宇文宙武说“不可靠”,我叫他指出哪一句不可靠?是127万正规军加268万民兵不可靠?是国军有的部队很烂不可靠?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的教科书(我手上有原件)不可靠?还是搜狐新闻不可靠?他不回答。

我指出来我上一次被封是因为轰-63rr,而那两个条目都在我被封之后才被人改动,他也不回答,各位说是不是因为现在维基的潜规则是只要不利于中共的,就是不可靠的了?只要有位管理员承认这一点,我即让步。Victorkk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9:15 (UTC)回复

  • 苏州宇文宙武在破坏举报里面说“来源什么的你心里清楚,我就暂时不戳穿你了”,我现在请求苏州兄,立刻戳穿我,不留情的戳穿我。Victorkk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9:19 (UTC)回复
    • 又看了一眼,百度百科都能容得下,“45年9月中共有127万正规军加268民兵”,呵呵。Victorkk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9:35 (UTC)回复
      • 关于解放战争的问题我没有调查,暂且不参与讨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这一词条,我有些话要说:
      • 1. “从左翼学者到历史修正主义/否定论者及右翼学者则试图指出,实际死亡人数显著低于30万的数字,甚至于认为大屠杀事件纯属虚构。”请列出参考文献来指明左翼学者是谁,右翼当然也要指明。
      • 2. “官方档案的遗失”,这一点由于有外界来源(那篇中山网的链接:链接http://www.zsnews.cn/Culture/2013/06/21/2454784.shtml),所以应该保留,建议Victorkkd即使继续进行编辑战,也不要修改这一段。
      • 3. 认为被杀者属于战俘和游击队的人,应予以列名。
      • 4. 错用照片内容如果属实,应予保留。但建议加上一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陈列的其他照片截至目前尚未受到类似质疑。”
      • 5. 没有必要逐一引用人民日报的标题,并且单一一年的标题列表是否有参考性值得怀疑。如果有必要,建议进行外链。
      • 以上,望指教。——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5:42 (UTC)回复

以上的内容我将记取并恢复,直到我找到相关文献为止。其他的,包括如南都的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科书的状况等您没疑问吧?谢谢。Victorkk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9:46 (UTC)回复

  • 我从看到这一节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要你澄清: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是社群交流的地方,不是两个人的辩论场,所以在提出问题(problem)时,提问者应该对问题背景做较为清楚的概述。Victorkkd提的教科书的问题是什么?南都和搜狐的报道各是哪一篇?268万民兵的记载来自哪里?这几处问题出现在维基的什么地方?我现在是完全不清楚。事实上,上面的关于大屠杀争论的问题也是我花十来分钟翻了翻页面历史才发现的。建议Victorkkd继续做出澄清,方便我做出判断。——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5:53 (UTC)回复
  • PS:Victorkkd你的系统时间出毛病了。
    • 好吧,我就不辞劳苦一点,中共45年9月有268万民兵来自这里[10],南都的文章在这里:[11],伪军加入共军的记录更简单了,条目八路军里就有。至于教科书很简单,我手上有着几本60-70年代用的教科书,或是教辅材料,没有提到南京大屠杀,完毕。我系统时间全是我现成手打的,所以常打错就这样。Victorkk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6:00 (UTC)回复
      • 关于民兵规模的问题,我原则上认可你的来源;关于伪军反正的问题,我不清楚争议在何处,暂且不发表意见;关于教材、教辅材料的问题,请参见链接:[12],另:该链接所指向的文献在南京大屠杀主条目中曾被引用(注73),根据该来源,南京大屠杀的教育和社会纪念并未如南都所说一样被掩盖住了,而是被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扭曲了。又及,你手里的材料希望能上传电子版之后发链接出来供大家看看,不然就请当做没有这玩意存在。——Gourd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6:24 (UTC)回复

我有的 伪军反正?还是要我不把连接塞到您眼前您就当不存在是不是?[13]我看着您眼中所用的,至于教辅,教材,我提供了出版信息和页码,这就是维基要求的全部,您的什么“不上传电子版就当做没有这玩意存在”是根据哪条原则的发言?我说了,我手上60年的教科书没有记入南京大屠杀,对不起,您说的《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也好,“ 1982年6月,日本发生了教科书事件。”也好,“南京大学历史系于1962年编著的《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也好,能否认得了朱世巍说过的“老师以做贼一样谨慎的语气告知南京大屠杀”,和“60年的教科书没有南京大屠杀”,和“吴XX第一次知道南京屠杀是外公告知的,当时很震惊”有什么矛盾处?完毕。——Victorkkd 2014年6月12日 (四) 22:24 (UTC) 坦白说您要否认南都的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表一篇对吴某某的访谈,说在南都上的访谈全是错的,是南都编的,否则,您列出一百个60-80年代出版了某本书中提到了南京大屠杀的例子,还是否认不了吴先某的谈话,他的个人记忆就是外公告知才知道南京大屠杀(他生于1964年,少年时期正好就是在1980年以前),同理适用于朱世巍。哦,对了,您先前说《解放战争》是非虚构文学,而铁血铸盾是小说,理由是铁血里面有虚构地名,看来也不是无懈可击,您看:[搜索 非虚构文学和非虚伪写作 的结果]中清楚地表明了非虚构文学的另一名称就叫非虚构小说,然后,关于虚构的地名是否就是非虚构的文学和小说分水岭:靳大鹰的书《志愿军战俘纪事》现在还是在朝鲜战争条目里当来源用着——它的第34页就清楚地讲了,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隐去几个女俘的姓名,也就是用的是非真实名字,以上。——Victorkkd 2014年6月12日 (四) 22:4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