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化
在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中,經濟社會化(意大利語:Socializzazione dell'economia)指的是一種社會經濟改造理論,這一理論在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時期被提出並部分實施。按照這種設想,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不再完全歸資產階級獨有,而是由企業中僱用的工人共同參與。為落實這一理論的主要立法措施是1944年2月頒布的《企業社會化法令》,此外,1943年12月起草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憲法草案》中也有若干相關條款。
法西斯主義中的社會化
[編輯]「經濟社會化」一詞誕生於1943年,用以指代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的法團主義經濟體系中構想出的一種經濟學說。但其最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20年在阜姆頒布的《卡爾納羅憲章》、1927年的《勞動憲章》,以及烏戈·斯皮里托於1932年提出的「所有者法團」概念——也就是由法團本身成為企業的所有者,從而在生產的兩大要素——勞動與資本——之間尋求平衡。[1]1928年,墨索里尼曾說過:
「正如上個世紀見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這個世紀將見證法團主義經濟的興起……必須把資本和勞動置於同等地位,必須賦予雙方同樣的權利與義務。」[2]
按照提出者的設想,法西斯的「社會化」原本應當成為介於二十世紀兩大主要經濟體系——資本主義與布爾什維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無論在經濟層面還是在其社會影響方面,皆如此。
前共產主義者尼古拉·邦巴奇也參與了這一理論的發展,他在其中融入了烏克蘭無政府主義者內斯托爾·伊萬諾維奇·馬赫諾的思想,以及費邊主義和格塞爾式分產主義的元素。邦巴奇是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多年好友,同時也認同早期法西斯主義中的社會主義理想。他在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時期參與了這項經濟政策的制定,但並未否認自己的共產主義信念,而是努力使其與法西斯的社會政策相契合。
在《維羅納宣言》中,法西斯主義者以新國家的「社會性」為旗幟,號召技術人員和工人代表共同參與企業的管理及利潤分配(第12條)。這種法團經濟的發展方向,早在1936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向各法團發表的演講中就已被提及:
「我們經濟中一個廣闊而重要的部門的這種憲制性轉變,將不會倉促進行,而是以冷靜而堅定的法西斯方式完成……在這種經濟中,工人將以同等的權利與義務,成為企業的合作者,與資本提供者或技術管理者地位相同。」[3]
社會化與法西斯經濟思想的另外兩大支柱——法團主義與貨幣財政制(fiscalità monetaria)——並列,共同構成了有機民主政治體系的基礎。
在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的實施
[編輯]這種經濟理論是在《維羅納宣言》中提出和確立的——這份文件包含了共和法西斯黨的政治綱領,而該黨當時正領導着新成立的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宣言》於1943年11月14日在維羅納大會上公布。依照出席大會的法西斯主義者的說法,在此之前,任何試圖對意大利經濟體系進行大膽改革的現實嘗試,都因被稱為「金權政治」的經濟勢力的抵制而告失敗。
早在1943年9月23日組建政府時,墨索里尼就決定設立「法團經濟部」,最初任命西爾維奧·加伊為部長,自1944年1月1日起則由安傑洛·塔爾基接任。正是後者推動了《社會化法令》的起草工作,並在貝加莫的部辦公處就任後,全面負責社會化政策的實施。
企業社會化政策曾受到納粹德國的懷疑與抵制。該政策最初通過專門的《社會化法令》確立,於1944年初正式生效(1944年2月12日第375號行政命令,由墨索里尼、詹彼得羅·多梅尼科·佩萊格里尼與皮耶羅·皮森蒂共同簽署)。法令的核心在於設立「管理委員會」這一新制度。然而,該措施在實踐中幾乎沒有得到有效實施,既未能贏得廣泛支持,也未能顯著促進戰爭生產,而戰爭生產本身則受到德軍佔領當局的嚴格控制,並在很大程度上被其直接掌控。
事實上,僅在該法令頒布四個月後的1944年6月20日,法西斯商業僱員聯合會負責人安塞爾莫·瓦卡里在一份呈交給墨索里尼的報告中寫道:「工人們把社會化看成一種誘餌,他們遠離我們,也遠離這個『鏡子』。群眾拒絕接受我們給予的任何東西。這是一種成見——而且是惡意的成見——因為正是您讓意大利工人第一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嚴。群眾的思維,或者說『不理智的思維』,十分奇怪。……群眾說,我們自1940年至今對意大利人民造成的禍害,超過了前二十年所給予的全部好處;他們如今把希望寄托在陶里亞蒂身上——這個如今以史太林之名在羅馬布道的同志——希望他能建立一個新的『幸福之國』。」[4]
在1944年12月的「復興演講」之後兩個月,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出現了第二個政黨——由埃德蒙多·喬內領導的全國共和社會主義集團。該黨正式將「企業社會化」問題視為比以往更加核心的政治議題。
原定於1945年4月25日全面實施的社會化政策,實際上在當天就被宣告廢止。隨着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北部的失敗,民族解放委員會在其最初的一系列政治與行政舉措中,正式廢除了《社會化法令》。委員會在文件中將該法令定義為一次「企圖迫使被佔領的意大利工人階級為侵略者服務並與之合作的嘗試」。[5]
法令內容
[編輯]該法令共由46條組成,分為三個篇章:
| 部分名稱 | 標題 | 條目範圍 |
|---|---|---|
| 第一篇 | 關於企業的社會化 | 1—30 |
| 第一節 | 社會化企業的管理 | 1—21 |
| 第二節 | 企業負責人及管理者的職責 | 22—30 |
| 第二篇 | 關於國家所有企業的移交 | 31—43 |
| 第三篇 | 利潤的確定與分配 | 44—46 |
該法令主要適用於截至1944年1月1日時資本額不少於一百萬里拉、或僱員不少於一百人的私營企業(第1條)。法令規定企業的組織機構包括:企業負責人、股東大會、管理委員會、監察委員會以及審計委員會(第2條)。
社會化的主要特點包括:
- 企業內部的集體理事會成員由工人全體或部分選舉產生(第3-5條);
- 企業負責人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第9條),若為國有或具有公共性質的企業,則由法團經濟部長通過法令任命(第13條);
- 企業負責人對國家承擔生產運作狀況的責任(第22-27條);
- 對被認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實行企業國有化,或由國家參與其資本(第31條);
- 成立「管理與融資研究所」,以監督並調整各行業的生產方向(第37條);
- 企業利潤的一部分分配給全體工人,另一部分則上繳管理與融資研究所(第46條)。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Il comunista in camicia nera, Nicola Bombacci tra Lenin e Mussolini, Arrigo Petacco, Mondadori, 1997.
- ^ Discorso al Congresso Nazionale dei Sindacati Fascisti in Roma, 7 maggio 1928.
- ^ Discorso in Campidoglio all'Assemblea Nazionale delle Corporazioni sul piano regolatore della nuova economia italiana, 23 marzo 1936
- ^ Rapporto Vaccari al Duce, in: Santo Peli, Storia della Resistenza in Italia, Einaudi, Torino, 2006, ISBN 88-06-18092-4, p. 69; Edoardo e Duilio Susmel Opera Omnia di Benito Mussolini, La Fenice, Firenze; F. Deakin, Storia della Repubblica di Salò, Einaudi, Torino, 1963; Gianni Oliva, La Repubblica di Salò, Giunti, 1997.
- ^ C.L.N., Bollettino ufficiale degli atti del C.L.N.-Giunta regionale di governo per il Piemonte, 25 aprile 1945, tratto da Perticone G., La repubblica di Salò, ed. Leonardo, Roma, 1947.
參考書目
[編輯]- E. Amicucci, I 600 giorni di Mussolini, Faro, Roma 1948.
- Giorgio Bocca, Mussolini socialfascista, Milano, Garzanti, 1983.
- Paolo Buchignani, Fascisti rossi, Mondadori, 1998.
- Arrigo Petacco, Il comunista in camicia nera, Nicola Bombacci tra Lenin e Mussolini, Mondadori, 1997.
- Claudio Schwarzenberg, Il sindacalismo fascista, Mursia, 1972.
- Verbali del Consiglio dei Ministri della 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 settembre 1943 - aprile 1945 (Ministero dei Beni e Attività Culturali - a cura di Francesca Romana Scardaccione, 2002, ISBN 88-7125-219-5)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3 February 2022[日期不符]. [Testo integrale]
- Storia della 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 (Edmondo Cione, Caserta, Il Cenacolo, 1948, nuova edizione: Latinitas,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