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永和
外观
	
	
| 詹永和 | |
|---|---|
| 出生 | 1845年  大清福建省南靖縣 | 
| 逝世 | 1895年  日治臺灣臺灣龍壽山尾 | 
| 死因 | 戰死 | 
| 国籍 |  大清(1845年-1895年) | 
| 教育程度 | 私塾教育(兩年) | 
| 职业 | 農民、義軍領袖 | 
| 知名于 | 台灣抗日運動 | 
| 家乡 | 臺灣桃園市龜山區 | 
| 运动 | 乙未戰爭 | 
| 竞争者 | 日本帝國陸軍 | 
| 亲属 | 詹家後代,包括「可樂王」 |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 漢字 | 詹永和 | 
| 台語白話字 | Chiam Íng-hô | 
| 台語羅馬字 | Tsiam Íng-hô | 
詹永和(1845年—1895年),男,祖籍福建南靖縣,祖上遷居台灣桃園龜山鄉,台灣抗日烈士。他以抗擊日本侵略台灣的英勇事蹟而聞名,後來被列入忠烈祠供奉烈士之一。
生平
[编辑]詹永和幼年就讀私塾兩年,成年後務農,精通拳術,因豪爽俠義的性格深受鄉里敬重。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詹永和不滿外敵入侵,聯合地方士紳與義士,組織起一支八十餘人的抗日義軍。他們選擇在龍壽山尾進行伏擊,該地因地勢險要,適合義軍進行游擊戰。雖然日軍裝備精良,但詹永和和義軍憑藉對地形的熟悉,成功拖延了日軍的推進。最終,詹永和在激戰中中彈犧牲,義軍也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撤退[1]。
紀念
[编辑]詹永和的名字被列入多處忠烈祠名錄,包括:
- 國民革命忠烈祠:與其他抗日烈士共同供奉,以表彰其為保衛家園的犧牲精神。
- 高雄市忠烈祠:奉祀革命先烈。[2]
- 臺中市孔廟忠烈祠:詹永和被列入殉難人民名錄,表彰其抗日精神。[3]
- 桃園忠烈祠:每年春祭國殤活動中,其英名受到祭拜與表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