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華爾街巷1號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坐标40°42′19″N 74°00′30″W / 40.70528°N 74.00833°W / 40.70528; -74.00833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爾街巷1號
1 Wall Street Court
曾用名
  • 比弗大廈
  • 可可交易所
概要
状态竣工
類型住宅
建築風格新文藝復興
归类共管公寓
所屬國家/地區美國
行政区纽约州
地點紐約市曼哈頓金融區
地址比弗街82-92號
坐标40°42′19″N 74°00′30″W / 40.70528°N 74.00833°W / 40.70528; -74.00833
起造1903年6月 (1903-06)
竣工日1904年10月 (1904-10)
翻新2006年 (2006)
造价600,000美元(相等於2024年的20,997,778美元)
高度
屋顶62米(205英尺)
技术细节
层数15
电梯数4
设计与建造
建筑商克林頓與羅素建築師事務所
主承包商雷明頓建築公司
保护情况纽约市地标[*]国家历史遗迹登记地点[*]美国国家史迹名录贡献性资产[*]
知名于紐約可可交易所前總部
比弗大廈
屬於华尔街历史区ID07000063
评定时间2005年7月6日
參考編碼05000668
评定时间2007年2月20日
评定时间1996年2月13日
參考編碼1942
网站
https://cocoaexchange-nyc.com
地圖
地图

華爾街巷1號(英語:1 Wall Street Court),又稱比弗大廈(英語:Beaver Building)、可可交易所(英語:Cocoa Exchange),是位於紐約市曼哈頓金融區的住宅大廈。這棟15層高建築由克林頓與羅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採用新文藝復興風格,1904年於漢諾威街、珍珠街、比弗街交界落成。大廈坐落於珍珠街與比弗街交匯處形成的銳角地帶,外形酷似熨斗。其立面結構由三段水平分隔組成,形似柱體的基座、柱身、柱頭:基座採用石材鋪砌,中間以米黃色和棕褐色磚塊交替砌築,頂部則以多彩釉面陶磚裝飾。面向比弗街、華爾街、珍珠街交匯處的主轉角處是大廈的主入口,比弗街和珍珠街另設副入口;前兩個入口的門廊上方裝飾著刻有銘文的飾板。建築主體結構採用鋼結構框架建造。

這幢大廈建於1903至1904年間,屬投機性質開發項目。1904年至1921年間,美森航運先租後買,把大廈用作公司總部。美森航運在1919年至1937年間持有建築物所有權,直至1937年遭法拍為止,最後建築物由包厘街储蓄银行承接。紐約可可交易所是大廈另一重要租戶,於1931至1972年間在此運營。大廈一樓的商業空間與內部辦公區域歷經1937年及1980年代中期兩次重大改造,已大幅偏離原始設計。最終於2006年,大廈轉型為共管公寓住宅。

華爾街巷1號於1996年被紐約市地標保護委員會指定為市級地標,並於2005年入選《國家史蹟名錄》。至2007年,它進一步被指定為國家史蹟名錄登記區域——华尔街历史区貢獻性資產。它也是捍衛任務系列中紐約殺手酒店「大陸飯店」的外景地。

概況

[编辑]

華爾街巷1號坐落於曼哈顿下城金融區,西臨漢諾威街(Hanover Street),東南接珍珠街,北抵比弗街英语Beaver Street (Manhattan),佔據了街區大部分區域。該建築立面分別朝向珍珠街與比弗街,東側正對珍珠街、比弗街、华尔街形成的五岔路口。其西北側毗鄰华尔街55号交易广场20号,北接華爾街63號英语63 Wall Street,東鄰華爾街75號英语75 Wall Street[1]該建築物在比弗街側長37米(122英尺),珍珠街側長41米(136英尺),與華爾街交匯處寬6.1米(20英尺),西側寬27米(88英尺)。[2][3]:515其佔地面積為860平方米(9,300平方英尺)。[4]若計入位於比弗街80號的四層附屬建築,其邊界尺寸則沿比弗街延伸至43米(140英尺),另沿珍珠街擴展至48米(157英尺)。[5]

這處狹長地塊的形成,源於金融區遵循《卡斯泰洛規劃英语Castello Plan》的街道網格佈局——該規劃曾是荷蘭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的城市建設藍圖。[6]:2歷史上,該地塊還是著名海盜威廉·基德的產業。[7]

建築特徵

[编辑]

華爾街巷1號由柯林頓與羅素英语Clinton and Russell建築師事務所操刀設計,採用新文藝復興風格打造。[8][6]:2[9]:11建築物樓高15層,主體高度達62米(205英尺),設有部分抬升的地下空間。[8][6]:4-5[9]:3它是曼哈頓下城少數呈熨斗形狀的建築,但其設計光芒往往被23街熨斗大廈等同類建築所掩蓋。[6]:2-3[9]:9

外觀

[编辑]

華爾街巷1號的立面結構由三段水平分隔組成,形似柱體的基座、柱身、柱頭[6]:3珍珠街與比弗街的兩處主立面,透過華爾街轉角處的弧形立面銜接。[6]:4兩側的窗戶均按開間規整排列:珍珠街與比弗街各設六個開間,圓角處設三個開間。一樓與二樓通常每開間設單窗,往上樓層改為雙窗佈局;其中兩個轉角開間尤為特殊,從一樓至12樓保持單窗設計,13樓起才轉為雙窗。[9]:4西立面作為建築背側,僅以帶窗磚牆簡飾。[9]:5珍珠街一側原設有1916年加裝的逃生梯,但於21世紀初拆除。[6]:4[9]:3

樓高三層的基座採用花崗岩與印第安納石灰岩英语Indiana limestone壘砌的琢石英语Ashlar立面。[3]:515[6]:4-5[9]:3在面向比弗街、華爾街、珍珠街交匯處的主轉角處,設有通往一樓入口的弧形台階英语Stoop (architecture)。門廊上方裝飾著帶有弧形銘牌的檐壁,刻有「紐約可可交易所」(THE NEW YORK COCOA EXCHANGE inc.)字樣。[6]:5[9]:3大廈西側曾設有通往電梯大堂的入口。[6]:3[9]:3-4珍珠街入口因原址處於跨區捷運公司第三大道線英语IRT Third Avenue Line高架鐵路下方,設計更為簡樸,簷篷下設置旋轉門。[9]:4而在比弗街入口的三角楣饰上,則裝有以海狸雕刻為邊框、中間鐫刻著「美森航運大廈」(munson line building)銘文的飾板。[3]:520[6]:5[9]:3-4一樓其餘窗戶多為雙層挑高設計,顯示內部設有夾層;二樓上方裝飾著海狸頭雕與華麗渦卷飾板;三樓窗群間嵌有裝飾鑲板,頂部以檐口收邊。[3]:520[6]:5[9]:3-4

這幢建築的其中九層以米黃色和棕褐色磚塊交替砌築,窗體周邊鑲嵌著釉面綠陶磚飾帶。頂部三層則飾以綠色、乳白色、赤褐色等多彩釉面陶磚。[3]:515[6]:5[9]:4這些陶飾面經過噴砂處理以降低釉面反光。[3]:520[6]:3[9]:4頂部所有窗戶均成對排列,外設雙層新古典主義窗框。[6]:5 建築頂端以陶制檐口收邊;該處原本飾有銅製頂飾,1940年後拆除。[3]:520[6]:3[9]:4屋頂表面鋪設礫石,設有天窗及若干暖通空調設備。[9]:4-5

特色

[编辑]

華爾街巷1號採用全鋼結構主體框架,樓板拱券和隔牆均以防火磚砌築。在原始設計中,所有木構件均覆有防火材料,走廊地板採用馬賽克與大理石鋪設,辦公區域則採用水泥地面。[3]:521大廈西側配置四部電梯,西北角設有鋪設大理石踏板的封閉式逃生梯。[3]:521-522[8][9]:6據竣工記錄記載,大廈原配有兩台220千瓦特(300匹馬力)鍋爐,為三台總功率275千瓦特(369匹馬力)的發電機組提供蒸汽動力。[3]:522

大廈室內總面積約8,400平方米(90,000平方英尺)。[10]原始設計中,一樓與夹层空間規劃為銀行用途,地下室則預留為餐廳區域。[3]:521[6]:2[9]:5國家公園管理局指出,地下室曾經有餐廳進駐,但未能確認一樓與夾層是否有銀行機構租用。一樓地面較街面抬升約1.2米(4英尺),設有大廳、商業空間及電梯大堂。珍珠街主大廳和比弗街貨運大堂由一條設有四部電梯的走廊相連。轉角入口處的木製门厅配備旋轉門,可通往商業區域。[9]:5電梯大堂設有拱形穹頂英语Barrel vault,牆面飾有木質護板與鏡面,電梯門為金屬木紋復合設計。夾層呈U形佈局,位於一樓23高度處,西側設有專用樓梯連通。[9]:6

在投入使用的首百年間,二樓始終作為辦公空間使用。標準樓層的佈局為:西側設電梯大堂,走廊向東延伸,兩側及狹窄轉角處均配置辦公室。[3]:522[9]:6原始設計中,走廊舖裝馬賽克和大理石,辦公區則為水泥地面。[3]:521[9]:6-7而且在1937年翻新前,走廊兩側還設有玻璃隔板。[9]:6-7[11]衛生間則配置於二樓、四樓、十樓。[3]:521得益於精密的室內佈局與緊湊的地塊形態,所有室內空間均能直接經窗戶引入自然光。《建築師與建造商雜誌》(Architects' and Builders' Magazine)在建築竣工時指出,這幢大廈「窗地面積比很可能冠絶紐約所有辦公建築」。[3]:520-521[6]:3-4[9]:12歷經多次改造,樓內地板、牆面及門扇均已更替。[9]:7至2006年,辦公空間最終被改造為126套共管公寓[12]

歷史沿革

[编辑]

建造歷程

[编辑]
1905年出版的比弗大廈雕版印刷品

19世紀末,紐約市開始湧現高層辦公建築熱潮,尤其在土地資源稀缺的曼哈頓下城,開發商被迫通過垂直建設來最大化利用空間。[13]:7-8世紀房地產公司(Century Realty Company)正是這股浪潮中的典型代表,於1903年委託柯林頓與羅素建築師事務所,在比弗街和珍珠街交匯處的狹長地塊上設計一棟投機性開發項目[6]:2雷明頓建築公司(Remington Construction Company)中標承建,項目預算為600,000美元(相等於2024年的20,997,778美元)。[6]:2[9]:9

工程於1903年6月正式展開。[6]:2次月,比弗大廈(Beaver Building)所有權轉移至比弗與華爾街公司(Beaver and Wall Street Corporation)名下。[6]:2[9]:9施工期間部分工人發動罷工,雷明頓建築公司為此臨時僱傭碼頭装卸工維持工程進度。[7]至1904年10月,項目全面竣工。[6]:2原始平面圖顯示,一樓東西兩側商業空間由隔牆劃分,僅西側區域設有夾層結構。[3]:515[9]:5

美森航運時期

[编辑]

1904年5月,運營美國至加勒比海及南美航線的美森航運英语Munson Steamship Line,正式進駐大廈。[6]:4[9]:10[14]1905年,該建築以1,250,000美元(相等於2024年的43,745,370美元)現金售予霍夫曼家族;《纽约时报》稱這筆交易是「數年來首宗以現金收購市中心摩天大樓的案例」。[15][16]

1919年7月,美森航運購入整幢大廈,當時該建築估值已達1,500,000美元(相等於2024年的27,204,415美元)。[2]美森航運打算將大廈用作公司總部,故更名為比弗-美森大廈(Beaver-Munson Building)。[11]此後不久,公司宣佈在比弗街對面的華爾街67號籌建25層高的美森大廈。[17]1921年新大廈落成後,公司總部遷至新址,但美森航運仍保留比弗大廈所有權,主要租賃給航運、農產品及進出口貿易企業。[6]:4[11][14]然而至1930年代,原有租戶開始陸續遷離,而美森航運自身也在1920至1930年代陷入財務困境。[6]:4[9]:10[11]1928年,比弗大廈首筆抵押貸款達750,000美元(相等於2024年的13,734,012美元)。[18]

可可交易所時期

[编辑]
位於比弗街與珍珠街交界的主入口

1931年4月,當時被《布鲁克林鹰报》和《紐約時報》譽為全球最大可可交易市場的紐約可可交易所英语New York Cocoa Exchange,從原址水街124號遷入比弗-美森大廈。[6]:4[19][20]至1937年,美森大廈公司(Munson Building Corporation)負債高達831,690美元(相等於2024年的18,191,294美元),大廈遂遭法拍。該建築連同比弗街80號的四層附屬樓,於1937年4月被拍賣,最終由包厘街储蓄银行500,000美元(相等於2024年的10,936,343美元)中標。[5]

1937年6月,紐約可可交易所在比弗大廈租賃更多辦公空間。作為續約條件,包厘街儲蓄銀行委託F·P·普拉特建築師事務所(F. P. Platt & Bros),擴建大廈一樓上方的夾層供交易所使用。[21][22]可可交易所的辦公面積最終從210平方米(2,300平方英尺)擴展至520平方米(5,600平方英尺)。[23]同年10月,銀行宣佈投入20至30萬美元實施全面改造,包括:更新電力、供暖與管道系統,徹底清潔外牆,內部加裝自動電梯並重新規劃隔間佈局。一樓隔牆西移後,新建了通往夾層的專用樓梯。[9]:5[11]

1944年,包厘街儲蓄銀行將比弗大廈及四層附屬樓,售予投資人傑羅姆·格林(Jerome Greene)。[24]1951年該物業再度易主,由律師大衛·拉波波特(David Rapoport)代表的投資財團購入,當時租戶包括可可交易所和一家自助餐廳。[25]1952年,大廈大堂再次翻修,拆除了破損的大理石飾板。[9]:6關於後續交易順序存在記載分歧:《紐約時報》稱物業先售予克勞斯納聯合公司(Klausner Associates),後於1959年轉售投資人亞瑟·H·比倫斯托克(Arthur H. Bienenstock),後者計劃翻新電梯系統並清潔外牆;[26]紐約市地標保護委員會則指比弗街82號公司(82 Beaver Company)在1951至1981年間持有大廈所有權。[6]:4[9]:9可可交易所於1972年遷往約翰街127號。[6]:4[9]:10[27]

後期用途

[编辑]

1985年1月,英國開發商倫敦與利茲公司(London & Leeds)購入大廈,此時建築空置率已達70%。[28]收購完成後,開發商將其更名為「華爾街巷1號」(One Wall Street Court),並啟動全面翻新:大堂、電梯系統、電力與暖通空調設備均獲升級;一樓隔牆被拆除,夾層樓梯再次更換。[9]:6[28]開發商也針對建築外部實施多項改造:安裝新型窗戶與百葉窗,粉刷基座磚牆,修復金屬燈具,同時封閉了地下室窗戶。[6]:4-5[9]:3, 61994年,一家位於麻薩諸塞州科哈西特有限合伙公司購得此大廈。[6]:4[9]:9

在可可交易所遷出後,原本的商業空間由J&R折扣雪茄(J&R Discount Cigars)承租,直至2002年為止。[29]至2004年中,華爾街巷1號啟動住宅改造工程。[30]2006年工程完成,內部劃分成126套共管公寓。[12][31]

影響

[编辑]

華爾街巷1號是紐約市首批採用多色釉面陶磚裝飾的高層建築之一。在1920年代之前,紐約市鮮有建築使用此類材料,僅有麥迪遜廣場長老會教堂英语Madison Square Presbyterian Church (1906)百老匯-錢伯斯大廈英语Broadway–Chambers Building等個別先例。[6]:3[9]:13[32]作家赫伯特·克羅利英语Herbert Croly曾在《建築實錄英语Architectural Record》雜誌撰文,大力倡導此類裝飾手法。[32]不過他批評大廈的裝飾運用,認為其陶磚「既缺乏彼此協調,亦未構成令人滿意的摩天大廈頂層裝飾方案」。[6]:3[9]:13[32]相形之下,《建築師與建造商雜誌》盛讚這些陶磚強化了建築輪廓,使其在周邊環境中成為矚目焦點。[3]:515, 520[6]:3[9]:15-16

1996年2月13日,紐約市地標保護委員會將華爾街巷1號列為市級地標。[6]:12005年7月6日,該建築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33]至2007年2月20日,它進一步被指定為國家史蹟名錄登記區域——华尔街历史区貢獻性資產[34][35]

華爾街巷1號是捍衛任務系列中紐約殺手酒店「大陸飯店」(The Continental)的外景地。[36][37]電影美術指導丹·利(Dan Leigh)指這幢小熨斗大廈很受歡迎,也是觀眾耳熟能詳的建築;外景制片人英语Location manager尼古拉斯·伯恩斯坦(Nicholas Bernstein)則坦言,這幢大廈「獨特、酷炫、與眾不同」,甚至是完美之選。[36]

參考資料

[编辑]
  1. ^ NYCityMap. New York City Offic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英语). 
  2. ^ 2.0 2.1 Munson S. S. Line Buys Tall Building on Beaver Street. New-York Tribune. 1919-07-01: 21 (英语).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The Beaver Building. Architects' and Builders' Magazine. Vol. 36. 1906-08: 514–522 (英语). 
  4. ^ Appointed Agent. Brooklyn Daily Eagle. 1941-11-11: 17 (英语). 
  5. ^ 5.0 5.1 15-Story Unit Bid in by Bowery Savings; Munson-Beaver And Four-Story Extension Go to Bank at Auction for $500,000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37-04-20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Beaver Building (PDF) (报告).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1996-02-13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10-06) (英语). 
  7. ^ 7.0 7.1 This Week in Realty. New-York Tribune. 1903-12-27: 8 (英语). 
  8. ^ 8.0 8.1 8.2 Cocoa Exchange. Emporis.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5) (英语).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Historic Structures Report: Beaver Building (PDF) (报告).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5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8-21) (英语). 
  10. ^ Kennedy, Shawn G. Real Estate; Wall Street Office Rents Are Bearish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89-02-15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Bank Will Alter 15-Story Building; Bowery Savings Plans Changes in Landmark at Pearl and Beaver Streets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37-10-24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12. ^ 12.0 12.1 The Cocoa Exchange at 1 Wall Street Court.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LC.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13. ^ Birkmire, William Harvey.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 Office-buildings需要免费注册. J. Wiley & sons. 1898. OCLC 262626665 (英语). 
  14. ^ 14.0 14.1 Munson Building Opens; Steamship Company Completes Project Begun a Year Ago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21-05-08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4) (英语). 
  15. ^ For Beaver Building $1,250,000. New-York Tribune. 1905-03-11: 5 (英语). 
  16. ^ In the Real Estate Field; Dewsnap Property Near Hanover Square Sold for $400,000 – Hoffmans Buy Beaver Building – New Hotel on Park Avenue in Million-Dollar Trade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05-03-11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17. ^ Munson Steamship Line Going Ahead With Project at Wall and Pearl Streets Where Stock Exchange Stood. The New Munson Building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20-04-18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18. ^ $705,000 Lent on Tall Beaver Street Building. New York Herald-Tribune. 1925-05-12: 25 (英语). 
  19. ^ N.Y. Cocoa Exchange Going to New Home. Brooklyn Daily Eagle. 1931-04-25: 23 (英语). 
  20. ^ Cocoa Exchange Moves To New Trading Quarters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31-04-26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21. ^ Quarters Widened by Cocoa Exchange; Ground Floor of 80–92 Beaver St. To Be Altered to Give Traders More Space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37-07-17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22. ^ Cocoa Exchange to Stay; In Beaver St. Location. New York Herald-Tribune. 1937-07-19: 26 (英语). 
  23. ^ Cocoa Exchange Alterations Adding to Floor Space. Wall Street Journal. 1937-09-17: 4 (英语). 
  24. ^ 2 Buildings Sold on Beaver Street; Financial District Deal Is One of Many in Manhattan by Savings Banks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44-02-21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5) (英语). 
  25. ^ Beaver St. Realty Sold to Syndicate; 15-Story Cocoa Exchange Building Changes Hands-- Houses Dominate City Trading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51-07-13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26. ^ Investor Takes Cocoa Building; Buys 15-Story Exchange on Beaver Street – Other Manhattan Deals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59-03-17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10-09) (英语). 
  27. ^ Ennis, Thomas W. Cocoa Unit Opens at New Quarters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72-05-02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英语). 
  28. ^ 28.0 28.1 Kennedy, Shawn G. Postings; Saving a Triangle需要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1985-03-10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5) (英语). 
  29. ^ Lights Out, Party's over (For Real). U.S. Banker. 2003-06, 113 (6): 18. ProQuest 200726098 (英语). 
  30. ^ Joshi, Pradnya. At Home on Wall Street, Developers Are Converting Old Office Buildings into Luxurious New Residences. Newsday. 2004-10-15: D08 (英语). 
  31. ^ Development Du Jour: The Cocoa Exchange. Curbed NY. 2006-04-19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英语). 
  32. ^ 32.0 32.1 32.2 Croly, Herbert D. Glazed and Colored Terra-Cotta (PDF). Architectural Record. Vol. 19 no. 4. 1906-04: 322 (英语). 
  33.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2005 Weekly Lists (PDF) (报告). National Park Service: 162–163. 2005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10-03) (英语). 
  34. ^ Howe, Kathy; Robins, Anthony.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Registration Form: Wall Street Historic District.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2006-08-03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8) –通过National Archives (英语). 
  35.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2007 Weekly Lists (PDF) (报告). National Park Service: 65. 2007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8-21) (英语). 
  36. ^ 36.0 36.1 Weiss, Josh. Where Is The Continental? How John Wick's Assassin-Friendly Hotel Fits into Real-Life New York City. NBC. 2023-09-15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6) (英语). 
  37. ^ Glazebrook, Lewis. Where Was The Continental Filmed? John Wick Show’s Filming Locations Explained. ScreenRant. 2023-10-03 [202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3)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