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穆萨·比格耶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穆萨·贾鲁拉赫·比格耶夫(1873年12月25日-1949年10月28日),也被称作伊斯兰教的路德,是一位鞑靼哈乃斐派马图里迪派学者[1][2],理论哲学家,出版家,扎吉德运动的其中一位领导者。在喀山布哈拉伊斯坦布尔开罗接受教育之后,他成了全俄穆斯林大会中的一位一位政治活动家。他也曾在奥伦堡任教,撰写报道文章,将经典著作翻译成鞑靼语。苏联建国之后,他旅居欧洲和远东,继续写作和出版事业。

名字

[编辑]

在现代鞑靼语中,比格耶夫的名字写作Бигиев Муса Җарулла, Bigiev Musa Carulla[3],或 Муса Ярулла улы Бигиев, Musa Jarulla ulı Bigiev[4]. 他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有许多变体 [5] [6] [7] [8] [9] [10] [11]

他的笔名是穆萨·贾鲁拉赫(موسى جار الله),这更为当代的穆斯林大众所熟知,或被称为穆萨·卡鲁拉赫,更多的出现于当代突厥语文学中。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和教育

[编辑]

穆萨·比格耶夫的具体出生日期和地点仍有争议。日期有1870年[12][13]、1873年[14]和1875年[13]三种说法。出生地则有米夏尔村和新切尔卡斯克两种说法。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两兄弟中的老二。在他的父亲被任命为阿訇之后,他的全家搬到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在他父亲于1881年去世之后,他的母亲法蒂玛·哈尼姆·比格耶娃继续供养穆萨和他的哥哥,默罕默德·扎希尔·比格耶夫完成教育。

Ülfät报的编辑团队

比格耶夫的青年时代曾经在喀山布哈拉撒马尔罕麦加麦地那开罗(在那里,他进入埃及教法办公室,受教于Shayk Muhammad Bakhit al-Muti'i)、大马士革伊斯坦布尔和印度北方邦(他在这里学习了梵语和史诗摩诃婆罗多)的马德拉萨求学。在这些著名的大学里,他更多地通过自学并向不同的导师请教来获得进步。

在1904年,他回到俄国,与阿斯玛·阿丽娅·哈尼姆结婚。她是商人之女,当时是奇斯托波尔的马德拉萨中的一位教师。后来,他搬到圣彼得堡。为了比较伊斯兰教法和西方的法律体系,他成为圣彼得堡帝国大学法律系的一位旁听生。在这里,他与《同意报》(Ульфят)的编辑阿卜杜拉希德·易卜拉欣成为了朋友,经常在他的报纸上发表文章。

政治活动

[编辑]

1905年革命期间,比格耶夫积极参与了俄国穆斯林联盟的创建。联盟一开始是一个穆斯林的政治组织,后来成为了一个政党。它最初诞生于1905年8月,在下诺夫哥罗德召开的第一届全俄穆斯林代表大会期间成立。比格耶夫也参与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中央委员会中的一员,负责进行会议记录。他在1914年的第四届大会上也担任书记。

在革命结束之时,比格耶夫在出版行业工作(在1908年他出版了兄长的遗作《美索不达米亚之旅》)。他从1910年开始在奥伦堡的胡赛耶尼亚马德拉萨教书,并在城里的慈善协会(Orenburg Jäm'iyät-i Khayriyäsi举办讲座。1915年,他出版了《改革的基本》(Islahat Asaslare),是对1904年至1915年俄国穆斯林中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记录。

当地的乌里玛在Rizaeddin bin Fakhreddin的杂志Shura上对比格耶夫的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攻击,他因此离开了奥伦堡。

比格耶夫支持二月革命,他说“奴隶制一去不复返了” 。期间,他参加了1917年5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全俄穆斯林代表大会,并当选理事会成员。即使是在苏维埃上台之后,他也把新政权视作潜在的同盟,可以一起对付他心目中全世界穆斯林的首要敌人:大英帝国。在俄国内战期间,他与Abdul Hafiz Mohamed Barakatullah一起到伏尔加流域动员穆斯林参军对抗英国。他也与其他反英的印度活动家密切接触,安排他们到苏俄居住。

乌法的伊斯兰教士大会

1917年末,他担任了第一个穆斯林教区的负责人,并成为彼得格勒大清真寺的阿訇。他创办了鞑靼语报纸《论坛报》(Аль-минбар)。随后,他尝试与苏俄政府合作,与他们共同起草了穆斯林社区的章程,并促成开办了一所鞑靼学校,教授鞑靼语、突厥-鞑靼的历史和文学。

1920年,在乌法,比格耶夫向伊斯兰教士大会提交了一项题为“对伊斯兰国家的倡议”的社会改革计划。其中认为俄国穆斯林对哈里发国的忠诚应该高于苏维埃。这也成为他1923年在柏林印刷了5000份的小册子《致穆斯林民族》(Islam Milletlerine, 也题为《伊斯兰教ABC》,是针对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的回应)。因为这本书,他在从彼得格勒去往印度参加会议的路上被捕。苏联从此开始压制一切形式的宗教表达,包括“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

在1922年,他与阿塞拜疆的地下组织一道,协助穆萨瓦特党的成员梅姆德·埃明·拉苏尔扎德逃亡芬兰[15]

他的被捕引发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芬兰的鞑靼人要求当时对苏友好的土耳其政府给予帮助。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的主要报纸都刊发通讯,呼吁释放比格耶夫。在这些帮助下,比格耶夫被最终释放,条件是在莫斯科接受两年的监视居住。

几年后,在1926年5月,比格耶夫作为苏联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麦加和开罗举办的泛伊斯兰大会。在返程中,他参与了土耳其议会的几次会议,并与土耳其总理伊斯麦特·伊诺努见面。之后,他还被列宁格勒鞑靼人推选为他们在乌法的伊斯兰教士大会的的代表。

当他在1927年回到列宁格勒时,政治空气空前的恶化了。他见证了战斗无神论者同盟的成立,同时自己也失业了且被禁止出国。他向学者伊格纳季·克拉奇科夫斯基申请,到列宁格勒大学应聘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土耳其语教师。到1929年他甚至申请到阿富汗工作。1930年,列宁格勒政府决定吊销宗教人员及其家属的配给证。于是,他最终决定离开这个国家。之后,1931年,他的家人们遭到逮捕,后被流放到沃格洛达[16]

流亡

[编辑]
比格耶夫与巴什基尔领导人穆罕默德-加布杜哈伊·库尔班加利耶夫
1934 年,比格耶夫(右)与Aisa Hakimcan在坦佩雷观看芬兰鞑靼戏剧表演。

但他在印度并没有呆多久,很快便开始了一段国际旅行。1931年,他在在耶路撒冷的世界伊斯兰大会上发言,赞扬了芬兰对于俄国穆斯林移民的友好态度。他也去过安卡拉、柏林(在这里,他办了一家伊斯兰教出版社)和芬兰。在伊朗和伊拉克,他对什叶派进行了研究。1937年,他又重返印度,特别去了孟买贝拿勒斯。接下来,他邀请自己的朋友阿卜杜拉希德·易卜拉欣去了日本,之后两人一起去了中国、爪哇、苏门答腊和新加坡。

1939年二战爆发之后,比格耶夫尝试再次回到阿富汗,但在白沙瓦未经指控便被英国当局拘捕。博帕尔的邦主哈米杜拉汗请求释放他,但他一直被英国人关押到1945年。在这期间,他完成了十部主要著作。

被释放之后,长期的病痛使他不得不做了一些手术。1948年,他去往土耳其,然后又去了开罗。在那里,他于1949年10月28日去世,葬于埃及赫迪夫皇家墓地。

遗产

[编辑]

尽管比格耶夫在在教育改革和出版事业上的工作在1910年代的俄国穆斯林中有巨大的影响[17],但是经过了苏联时期的封禁,他也曾相当程度上为人们所遗忘。直到正常化后,对他的研究才重新开始,喀山市的一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1997年2月,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宣布恢复比格耶夫的名誉。2007年,在彼得大帝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的Ijma项目的支持之下,完成了一部关于比格耶夫的纪录片《手稿与命运》,剧本由东方学家Jefim A. Rezvan完成[18]。2008年,B. Baishev执导的纪录片《月亮裂开了》在喀山的第四届金色明巴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一个特别奖。2010年,比格耶夫的《古兰经》鞑靼语译本重印。2013年,在他诞辰140周年之际,多地举办了庆祝活动。



观点

[编辑]

作为扎吉德运动的一员,比格耶夫的好战性格不仅引发了扎吉德对手卡迪姆派(“旧方法”派)的攻击,也引发了他的很多同志们的反对。在一篇1910年的论文《真主之仁慈的风暴》(Rahmet-i Ilahiye Burhanlari)中,比格耶夫认为真主的仁爱和宽恕也会包容到不信教者。这引发了许多乌里玛的反对,也包括伽斯普林斯基

比格耶夫的影响超出了俄国。土耳其学者穆斯塔法·萨布里批评比格耶夫“危险且异端”(küfriyati muhtevi),导致奥斯曼帝国政府封禁了他的三本书。然而,萨布里却坚持捍卫比格耶夫讨论宗教理论问题的权利,也是他为比格耶夫创造了“伊斯兰教的路德”的称号。

比格耶夫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逊尼派反什叶派论者”,与Muhibb al-Din al-Khatib和Ihsan Ilahi Zahir齐名[19]。他写过一些非常著名的反什叶派书籍,如Al-Washi'ah fi Naqd 'Aqa'id al-Shi'ah. 他在这些著作中讥讽道,自己在伊朗和伊拉克的旅程中没有看到一位具有足够宗教知识的什叶派 [2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uyargulov, Rıfat. Musa Carullah'in Ilahi Rahmetin Genişliği Hakkındaki Dusuncesinin Degerlendirilmesi. Dini Araştırmalar. 2017: 209. 
  2. ^ Bigiev, Musa. Uzun Günlerde Oruç: Ictihad Kitabi. Yusuf Uralgiray. 1975. 
  3. ^ Бигиев Муса. 
  4. ^ Бигиев Муса. 
  5. ^ الوشيعة في نقد عقائد الشيعة. 
  6. ^ موسى جار الله. 
  7. ^ الشيخ موسى جار الله، ابن فاطمة، التركستاني الروستوفدوني الروسي (ت 1369). www.tafsir.net. [202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阿拉伯语). 
  8. ^ تاريخ القرآن والمصاحف (ابن فاطمة الروسي) - موسى جار الله، ابن فاطمة، التركستاني الروستوفدوني الروسي (ت 1369). www.tafsir.net. [202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阿拉伯语). 
  9. ^ Archived cop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December 8, 2015,..
  10. ^ نظام النسئ عند العرب قبل الاسلام لموسى جار الله. 
  11. ^ None. [June 2, 2023]. 
  12. ^ Azade-Ayşe Rorlich: The Volga Tatars, Stanford 1986; pp. 59–61.
  13. ^ 13.0 13.1 Charles Kurzman: Modernist Islam, 1840–1940. A Sourcebook, New York 2002, p. 254.
  14. ^ Tagirdzhanova A. N. A Book about Musa-effendi, His time and Contemporaries (in Russian) — Kazan, 2010 — ISBN 978-5-91236-002-2;
  15. ^ Йуртсевер А. Характерн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тай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Мусават // Журнал «Азербайджан» № 3, Анкара, 1955, с. 18 (на турецком языке)
  16. ^ Тагирджанова А. Н. Книга о Мусе-эфенди, его времен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иках. — Казань: б.и., 2010. — 576 с. — ISBN 978-5-91236-002-2, с. 239.
  17. ^ Dudoignon, Stephane A.; Hisao, Komatsu; Yasushi, Kosugi (编). Intellectuals in the Modern Islamic World: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Routledge. 2006: 97. ISBN 9781134205981. 
  18. ^ Ijma. 
  19. ^ Brunner, Rainer; Ende, Werner (编). The Twelver Shia in Modern Times: Religious Culture and Political History illustrated. BRILL. 2001: 186. ISBN 9789004118034. 
  20. ^ Leder, Stefan (编). Studies in Arabic and Islam: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Congress: Halle 1998. Peeters Publishers. 2002: 441–2. ISBN 97890429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