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宣言列表
外觀
獨立宣言是一個地區宣告獨立、成為主權國家的主張,通常是宣告脫離其他國家的部分或全體領土,或是自一個更大的國家中分離。一些地區發表獨立宣言後,卻未能成功保持獨立,如在原宗主國未同意的情況下宣告獨立(未獲得外交承認),這些宣言又稱為「單方面獨立宣言」。根據國際法庭有關2008年科索沃獨立宣言的「諮詢意見」,宣告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1]。
宣布獨立
[編輯]沒有宣告的獨立
[編輯]很多情況下,一個國家不必宣告,但經由雙方同意下獨立。例如大英帝國的很多殖民地得到獨立,就是和英國政府磋商、英國國會通過後的成果。與此同時,很多地區「事實上」獨立,卻沒有正式宣告獨立,這些地區經常稱為「自治領」或「自治邦」。
殖民地 | 宗主國 | 自治領 | 成立時間 | 備註 |
---|---|---|---|---|
![]() |
![]() |
![]() |
1867年 | |
![]() |
![]() |
1901年 | ||
![]() |
![]() |
1907年 | ||
![]() ![]() ![]() ![]() |
![]() |
1910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南非聯邦在國際聯盟委任下開始對前德屬西南非洲進行託管。西南非洲事實上為聯邦另一個省份,但法理上從未被正式納入。 | |
![]() |
![]() |
1922年 | 1801年以後已成為英國本土的一部份,並非殖民地 | |
![]() |
![]() |
1907年 | 雖然紐芬蘭政府行使自治領權力,但拒絕宣佈成為自治領,因此英國於1934年暫停其自治領的身份。紐芬蘭於1949年加入加拿大成為加拿大第10個省,因此英國正式把紐芬蘭從自治領的行列中剔除。 |
前大英國協王國列表
[編輯]以下列出原為大英國協王國的國家,其君主國地位開始和終止的日期,現行政治制度,君主國地位終止的方式,以及其失去君主國地位前的君主旗幟。
國家[註 1] | 年份 | 現行政治制度 | 現時國家元首 | 現時政府首腦 | 改革方法 | 原皇家旗幟 |
---|---|---|---|---|---|---|
![]() |
1948– 1972 | 議會共和制 | 斯里蘭卡總統 | 斯里蘭卡總理 | 新憲法 | |
![]() |
1970– 1987 | 議會共和制 | 斐濟總統 | 斐濟總理 | 軍事政變 | |
![]() |
1965– 1970 | 總統共和制 | 甘比亞總統 | 公投 | ||
![]() |
1957– 1960 | 總統共和制 | 加納總統 | 公投 | ||
![]() |
1966– 1970 | 議會共和制 | 圭亞那總統 | 圭亞那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
![]() |
1947– 1950 | 議會共和制 | 印度總統 | 印度總理 | 新憲法 | |
![]() |
1931– 1949 | 議會共和制 | 愛爾蘭總統 | 愛爾蘭總理 | 共和國法令[註 3] | |
![]() |
1963– 1964 | 總統共和制 | 肯亞總統 | 新憲法 | ||
![]() |
1964– 1966 | 總統共和制 | 馬拉威總統 | 新憲法 | ||
![]() |
1964– 1974 | 議會共和制 | 馬耳他總統 | 馬耳他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 |
![]() |
1968– 1992 | 議會共和制 | 模里西斯總統 | 模里西斯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 |
![]() |
1960– 1963 | 議會共和制 | 奈及利亞總統 | 憲法修正案 | ||
![]() |
1947– 1956 | 議會共和制 | 巴基斯坦總統 | 巴基斯坦總理 | 新憲法 | |
![]() |
1961– 1971 | 總統共和制 | 獅子山總統 | 獅子山總理 | 新憲法 | ![]() |
![]() |
1931– 1961 | 議會共和制 | 南非總統 | 公投 | ||
![]() |
1961– 1962 | 總統共和制 | 坦尚尼亞總統 | 坦尚尼亞總理 | 新憲法 | |
![]() |
1962– 1976 | 議會共和制 | 千里達及托巴哥總統 | 千里達及托巴哥總理 | 新憲法 | ![]() |
![]() |
1962– 1963 | 議會共和制 | 烏干達總統 | 烏干達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印度:1947年成為自治領,1950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巴基斯坦:1947年成為自治領,1956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錫蘭:1948年成為自治領,1972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迦納:1957年成為自治領;1960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海峽殖民地:1959年成為自治領;1963年加入
馬來西亞;1965年獨立為
新加坡
奈及利亞:1960年成為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坦加尼喀:1961年成為自治領;1962年
坦加尼喀和
尚吉巴獨立成為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烏干達:1962年成為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肯亞:1963年成為自治領;1964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馬拉威:1964年成為自治領;1966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甘比亞:1965年成為自治領,1970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斐濟:1970年成為自治領;1987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單方面宣布獨立
[編輯]日期 | 宣稱獨立政治實體 | 母國 | 是否獲得獨立地位 | 是否獲得國際承認 | 備註 |
---|---|---|---|---|---|
1776 | ![]() |
![]() |
是 | 是 | |
1816 | ![]() |
![]() |
是 軍事勝利之後 | 是 軍事勝利之後 | 獨立國家的分裂和司法權的下放。 巴拉圭從國家分裂。 巴西入侵烏拉圭。 西班牙於1859年承認阿根廷獨立。 |
1821 | ![]() |
![]() |
是 | 是 | 法國,俄羅斯和英國在希臘獨立戰爭的干預下支持希臘,並於1832年獲得了獨立。 |
1830 | ![]() |
![]() |
是 | 是 | 1830年12月20日倫敦會議之後,歐洲主要大國承認比利時獨立(1830年10月4日) |
1898 | ![]() |
![]() |
否 | 否 | 美西戰爭後被美國征服; 根據協議於1946年獨立 |
1912 | ![]() |
![]() |
是 | 是 | |
1919 | ![]() |
![]() |
是 | 是 | |
1922 | ![]() |
![]() |
是 | 是 | 英國政府單方面授予獨立 |
1945 | ![]() |
![]() |
是 | 是 | |
1960 | ![]() |
![]() |
是 | 否 | 該省宣布脫離剛果,1963年聯合國剛果行動強行結束了分離。 |
1965 | ![]() |
![]() |
是 | 否 | 自治的英國殖民地,於1965年單方面宣布獨立為羅德西亞,並於1979年更名為辛巴威羅德西亞,然後在1980年獲得國際認可為辛巴威共和國。 |
1967 | ![]() |
![]() |
否 | 否 | 於1969年返回英國官方殖民地。 |
1967 | ![]() |
![]() |
是 | 否 | 今屬於奈及利亞 |
1971 | ![]() |
![]() |
是 | 是 | |
1975 | ![]() |
![]() |
否 | 否 | 仍由安哥拉實際控制。 |
1983 | ![]() |
![]() |
是 | 否 | 仍由賽普勒斯主張其領土主權。 |
1988 | ![]() |
![]() |
是 | 否 [註 5] | 自1967年以來以以色列主張領土占領 以巴衝突和和平進程仍在進行中 請參閱國際承認巴勒斯坦國 |
1990 | ![]() |
![]() |
是 | 否 | 仍由摩爾多瓦主張其領土主權。 |
1991 | ![]() |
![]() |
是 | 否 | 仍由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主張為其領土。並劃為一個索馬利亞聯邦成員國。 |
1991 | ![]() |
![]() |
是 | 是 | 掀起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 |
1991 | ![]() |
![]() |
是 | 是 | 掀起十日戰爭 |
1991 | ![]() |
![]() |
是 | 否 | 今車臣共和國,俄羅斯一部分 |
1991 | ![]() |
![]() |
是 | 否 | 仍由亞塞拜然主張其地區領土主權。 |
1991 | ![]() |
![]() |
是 | 否 | 喬治亞政府仍主張該地區領土主權。 |
1999 | ![]() |
![]() |
是 | 否 | 喬治亞政府仍主張該地區領土主權。 |
2008 | ![]() |
![]() |
是 | 否 | 塞爾維亞政府仍主張該地區領土主權。(2008年10月8日通過的聯合國大會(UNGA)決議仍然主張,支持塞爾維亞要求就國際法院關於科索沃的宣言的諮詢意見獨立。[5]
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裁定,科索沃獨立宣言「沒有違反任何適用的國際法規則」,因為其作者是「科索沃人民的代表」,不受科索沃臨時自治憲法框架(科索沃特派團頒布)或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僅針對聯合國會員國和聯合國專門機構約束。[6][7]) |
2014 | ![]() |
![]() |
是 [註 6] | 否 | 2014年俄羅斯聯邦吞併克里米亞。但烏克蘭仍主張為其領土。 |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國家及政權列表
[編輯]主權國家 | 原屬國家和地區 | 是否聯合國成員國 | 獨立時間 | 備註 |
---|---|---|---|---|
1990年代 | ||||
![]() |
![]() |
是 | 1990年3月2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0年6月12日 | 繼承![]() |
![]() |
![]() |
是 | 1991年8月20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8月2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0年3月1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8月27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8月24日 | 繼承![]() |
![]() |
![]() |
是 | 1991年8月24日 | 繼承![]() |
![]() |
![]() |
是 | 1991年12月16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8月3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8月3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9月9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10月27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4月9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8月23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8月30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否 | 1990年9月2日 | 蘇聯解體前夕,從![]() |
![]() |
![]() |
否 | 1992年7月23日 |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茲宣布獨立。成立阿布哈茲共和國。 |
![]() |
![]() |
否 | 1991年10月27日 | 1991年10月27日,車臣自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後被普京主導的俄羅斯聯邦政府擊敗而結束。 |
![]() |
![]() |
否 | 1991年11月28日 | 1991年11月28日,南奧塞提亞自治州政府宣布獨立自喬治亞,成立南奧塞提亞共和國。 |
![]() |
![]() |
否 | 1991年12月10日 | 1991年在蘇聯瓦解前,納卡地區舉辦公民投票,結果納卡地區以99.89%壓倒性贊成宣布獨立,成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 |
![]() |
![]() |
否 | 1992年2月9日 | 在1992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獨立公投之後,波赫境內的塞族也發表獨立宣言;建立塞族共和國。1995年內戰結束後代頓協議重建維持至今。 |
![]() |
![]() |
是 | 1994年10月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0年12月22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0年12月22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3年5月24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否 | 1991年5月18日 | 1991年5月,索馬利亞北部宣布獨立,成立索馬利蘭共和國,簡稱索馬利蘭。該國實際控制原索馬利亞十八個州份中的五個,僅獲得中華民國承認。 |
![]() |
![]() |
是 | 1991年6月25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6月25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2年3月3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1年9月25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3年1月1日 | 天鵝絨分離後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1993年1月1日 | 天鵝絨分離後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2000年代 | ||||
![]() |
![]() |
是 | 2002年5月20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2006年6月3日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是 | 2006年6月5日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後,塞爾維亞自動轉化為主權國家,繼承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聯合國席位 |
![]() |
![]() |
否 | 2008年2月17日 | 2008年科索沃成功宣告獨立;未能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2010年代 | ||||
![]() |
![]() |
是 | 2011年7月9日 | 2011年7月14日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 |
![]() |
否 | 2014年4月7日 | 烏克蘭危機 |
![]() |
![]() |
否 | 2014年4月27日 | 烏克蘭危機 |
![]() |
![]() |
否 | 2014年3月11日 |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俄羅斯聯邦;今![]() |
![]() |
![]() |
否 | 2017年10月27日 | 2017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隆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際法庭 認可科索沃獨立[永久失效連結]
- ^ The Lord Glenelg, EXTRACT of a DESPATCH from Lord GLENELG to Major-General Sir RICHARD BOURKE, New South Wales, 寫於London, Documents >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Christchurch: Waitangi Associates, 25 May 1836 [201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 ^ 為了成為蘇聯的繼承國,官方從未宣告獨立
- ^ 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國會驅逐出聯邦,兩國政府宣言均認可此宣言。參見1965年新加坡獨立協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85年修訂版)
- ^ Backing Request by Serbia, General Assembly Decides to Seek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Ruling on Legality of Kosovo's Independ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ted Nations, 8 October 2008
- ^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unilater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respect of Kosov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spm.rs, 22 July 2010
- ^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unilater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respect of Kosov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22 Jul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