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ZephyrChen/沙盒
地点 | 鄭南榕紀念館 |
---|---|
主题 | 教師辦校外教學訪鄭南榕紀念館,但有家長認為不妥,透過陳明義議員陳情,而引發的事件 |
参与者 | 教師:翁麗淑、劉芳君 市議員:陳明義 |
结果 | (结果) |
校外教學訪鄭南榕紀念館事件,
背景
[编辑]參訪地點
[编辑]此事件校外教學的參訪地點為鄭南榕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而於其雜誌社原址所設定的紀念館[1]。該館於2018年6月23日-7月21日展開「查某人ê二二八--劉振祥攝影展」特展,攝影師將所拍攝二二八受難家屬身影,透過特別的設計,期望看展的人能因此省思這段歷史[2]。
參訪人員
[编辑]新北市蘆洲區鷺江國民小學的科任老師翁麗淑與班導師劉芳君兩位教師,一同帶班上的學童去參訪[3][4]。
參訪動機
[编辑]翁麗淑因知道6月底鄭南榕紀念館將辦攝影展,覺得學生可透過看展的機會而能將人權教育與其他知識領域與議題結合學習,因而邀請班導師劉芳君參與,並一同規劃此次校外教學[5]。
參訪前準備
[编辑]因此參訪屬校外教學,兩位教師一同編寫教案計劃,名稱訂為「人權教育多元大進擊」。該教家計劃經過學校通過,於參訪前先依教案計劃對學生進行12堂學習課程,並取得所有參訪學生與其家長的同意書。[4][6]
事發經過
[编辑]而為了校外教學,於活動前先做了教案計畫,經學校審查同意,並透過發送同意書給學生帶回家,取得要參加此次校外教學的學生、家長同意[5]。於6月28日兩位教師帶班到鄭南榕紀念館進行校外教學,進行該紀念館中鄭南榕生平的導覽外,也一併參觀「查某人ê二二八攝影展」[7]。
2018年7月5日,鷺江國小收到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通知,教育局接獲中國國民黨籍新北市市議員陳明義轉家長陳情單,起因是有家長覺得此次的參訪疑似有政治活動,因此學校要求劉芳君於當天下午回學校說明[6]。翁麗淑得知此消息後,試圖多次電話聯絡陳明義討論與說明,但無法取得聯繫,即將此陳情單訊息與個人的意見於個人臉書帳號公佈,並認為此事件是「校園裡的政治恐慌」[8]。
2018年7月7日,陳明義與鷺江國小校長陳俊生、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黃靜怡一同召開記者會。記者會中電話連線該名陳情的家長,家長認為孩童在國小、國中時,因為年紀小沒有能力去分辨教師授課內容的對錯,並認為教師傳授的知識不應參雜政治意識。陳明義闡述他只是將家長陳情內容傳給教育局科長,並沒有打電話給學校關切,也沒有要求教師要說明,也說明提出此次爭議與其政治立場無關,認為翁麗淑在臉書發表的內容是自編自導的謊稱「校長及老師被施壓」,抹黑他「政治介入校園」,並認為此次校外教學是「假教學、真洗腦」[9],他也認為10、11歲的孩童還不應該接觸自焚的照片與二二八事件資訊。陳俊生則說明此次事件僅是按照一般處理慣例與程序而請教師要說明,但學校認為教師的參訪與所提的教案計劃內容與課結結合,是沒有問題的。[3][10]
2018年7月7日,劉芳君與翁麗淑於臉書中共同發表《澄清文&個人不自殺說明》,說明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707/1207569.htm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13e4adc5-87bf-48d9-909e-864ffa1f3d4e
2018年7月10日,2位教師與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召開記者會
各方反應
[编辑]鷺江國小
[编辑]政府單位
[编辑]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编辑]行政院促轉會
[编辑]2018年7月12日,行政院促轉會發表聲明,認為教師帶學生戶外教學參觀「查某人ê二二八攝影展」,讓兒童了解威權統治時期的相關史實,符合該會推動的轉型正義人權教育工作,可深化民主的信念,有正面教育意義,期望各界能多規劃類似的教育活動[11]。
人權團體
[编辑]公民教師行動聯盟
[编辑]台灣人權促進會
[编辑]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编辑]鄭南榕基金會
[编辑][6]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599280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77937 [5] [9]
政黨
[编辑]基進黨
[编辑]https://taronews.tw/2018/07/07/60235/
時代力量
[编辑]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00572?utm_medium=P&fbclid=IwAR2dveQ5roObQHvYIgo5JeZceniEhOP360g4jlAfG3wvnfKlexmq2se4Tig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267909
後續
[编辑]教案得獎
[编辑]兩位教師一同編寫的「人權教育多元大進擊」教案,因符合十二年國教所鼓勵教學創新、教學自主及跨領域學習的精神,且所編寫教案內容融合語文、藝文、歷史、社會領域及性別平等、家庭、生涯發展、人權等議題,結合國語課、綜合課、美術課等進行跨域教學 [4][12] http://www.nylon.org.tw/mai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10:2018-09-04-08-54-08&catid=4:2009-04-08-17-37-20&Itemid=3&fbclid=IwAR1dzdH1f9zXXi4u8-QMlnYYXMT1CD_TCwoD-_ixA-7mHotGNI-mCy05Cnk https://hre.pro.edu.tw/materials
處分
[编辑]監視器
[编辑]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605844
抗議
[编辑]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267909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81342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2-17/208517
申訴
[编辑]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5-26/251661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65218 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55669
引發議題
[编辑]兒童教育
[编辑]年紀太小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0786
政治活動
[编辑]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0786
教師法修改
[编辑]行政以考績打壓、保障教師權益、建立確實有效的教師申訴制度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2-17/208517
參考資料
[编辑]- ^ 張希夷. 鄭南榕──為台獨自焚第一人. 今日新聞網. 2002年4月7日 [2014年1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27日) (中文(繁體)).
- ^ 程士華. 「查某人ê二二八」特展開幕 葉菊蘭:歷史傷口須呈現在陽光下. 民報. 2018-06-23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中文(繁體)).
- ^ 3.0 3.1 Abby Huang. 「10歲的孩子不該看自焚照片?」小學生參訪鄭南榕基金會遭議員批評. 關鍵評論網. 2018-07-07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中文(繁體)).
- ^ 4.0 4.1 4.2 4.3 D子. 配合教改「多元創新」:帶生參觀鄭南榕紀念館,卻遭議員質疑、校方切割?. 中央社. 2018-11-01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中文(繁體)).
- ^ 5.0 5.1 5.2 劉子菱. 校外教學訪鄭南榕紀念館惹議 師:盼民代勿用權柄指揮教育單位. 風傳媒. 2018-07-10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中文(繁體)).
- ^ 6.0 6.1 6.2 范正祥. 校外教學訪鄭南榕紀念館惹議 人權團體聲援教師. 中央社. 2018-07-10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中文(繁體)).
- ^ 帶生參訪鄭南榕紀念館遭疑「政治活動」 師:活在什麼年代?. 聯合新聞網. 2018-07-06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中文(繁體)).
- ^ 林曉雲. 白色恐怖?師生參觀鄭南榕基金會 竟遭藍議員要求妥處. 自由時報. 2018-07-06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中文(繁體)).
- ^ 9.0 9.1 9.2 劉芮菁. 參觀鄭南榕紀念館涉政治? 人權團體譏:公民教育還是順民教育?.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2018-07-10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8) (中文(繁體)).
- ^ 葉冠妤. 師生參觀鄭南榕基金會 藍議員:10歲孩子適合看自焚照片?. 自由時報. 2018-07-06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中文(繁體)).
- ^ 校外教學參觀鄭南榕基金會 促轉會:具正面教育意義. 民報. 2018-07-12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中文(繁體)).
- ^ 林曉雲. 劉芳君設計的課程 教部收錄為人權教案. 自由時報. 2018-10-30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4)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