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Legolas1024/Sandbox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礼议,是自正德十六年起,至嘉靖三年止,明朝高层内部就统续继承问题而引发的历时四年的宗法礼制及政治斗争。形成以世宗、张璁、夏言为首和以杨廷和、毛澄、言官集团为首的两派。最终以杨廷和致仕、左顺门朝臣被廷杖,世宗集团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背景

[编辑]

建储居狩

[编辑]

明宪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祐樘即位,是为明孝宗。明孝宗有两子,嫡长子朱厚照、嫡次子朱厚炜。朱厚炜于弘治九年薨。孝宗一系仅余朱厚照一人。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崩,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武宗在位十六年,始终未有皇嗣。而为了避免武宗崩后,皇位继承产生问题。因此,武宗生前,朝臣多次希望武宗从宗室中遴选一人,效法宋仁宗立嗣[1]。但武宗多次拒绝这类提议,直至崩前仍未指明继承人选。这不仅使得朝臣为帝国承嗣担忧加剧[2],也为统续继承问题产生埋下祸端。

议立世宗

[编辑]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武宗皇帝突然驾崩。武宗皇帝生前未立皇嗣所形成的继承危机突显,皇太后张氏与大学士杨廷和权摄国政,以应对皇位真空时期。而另一方面,依据太祖所定《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因武宗无子而其弟早薨,使得《祖训》的规定无法完全适用于武宗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变通的方法,否则难以选出新君。在此情形下,通过上溯孝宗,确立以孝宗为兄,以遴选宪宗皇帝余子为皇位继承人。孝宗为宪宗第三子,由于前两子早薨,因而孝宗为实际上的长子,而宪宗皇后无子,只能从庶子中按先后顺序,排列。因此宪宗第四子兴王朱祐杬成为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兴王朱祐杬已于正德十四年薨。因而,承袭兴王的世子朱厚熜成为实际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在通过如此方案确定嗣皇帝人选后。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七日,颁布大行皇帝遗诏曰:朕以菲薄,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矣。图治虽勤,化理未洽。深惟,先帝付托今忽遘疾弥留殆弗能兴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 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

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翌日,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司礼监太监谷大用、韦霦、张锦携带诏书金符动身前往安陆,以迎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来京。司礼监谷大用等,携带的金符先期抵达安陆。三月廿六日,梁储等人抵达安陆,朱厚熜于王府门外迎候诏书,随后于王府正殿承运殿宣读遗诏。朱厚熜升座承运殿,接受安陆藩府官员及朝廷遣官的朝贺。四月初一日,朱厚熜拜别其父兴献王之墓。次日,朱厚熜拜别母妃,启程赴京。

经过

[编辑]

登基前后

[编辑]

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日,朱厚熜车驾抵达良乡。四月廿一日,车驾抵京城外,驻跸于行殿。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杨应奎将即位的流程进呈嗣皇帝阅览[3]。按照礼部的方案,朱厚熜先由东安门进入皇城,随后在宫城文华殿受文武百官的劝进,并择日登基。根据明代的制度,东安门是皇太子日常进出皇宫的大门,因此礼部的方案是要求朱厚熜按照皇太子的身份入嗣大统。但该方案在进呈朱厚熜御览以后便被否定。朱厚熜在阅览完礼部方案以后,便向身边的王府长史袁宗皋说:遗诏是让我继承皇位,而不是来让我当皇子的[4]。当礼部方案被否定后,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上疏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方案由东安门入大内。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熜依然强势表示拒绝[5]。由于大行皇帝遗诏已颁行天下,嗣皇帝已抵京师城外,而皇位不能长期空虚。因此,最终由慈寿皇太后张氏下达懿旨:“天位不可久虚,嗣君已至行殿。内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笺劝进。”在这道懿旨下达后,文武百官、军民耆老在魏国公徐鹏举的率领下在行殿上笺劝进,而不是文华殿。这样,从事实上就改变了礼部要求按皇太子的身份即位的方案。在经过两次劝进退让后,朱厚熜接受第三次劝进,决定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举行即位大典。

当日,礼部尚书毛澄进第一次即位仪注。一切安排妥当后,嗣皇帝车驾由大明门正式进入皇城。按照大明朝制度,大明门只为皇帝开启,由大明门进入皇城代表事实上是以嗣皇帝的身份而不是皇太子的身份举行入继大统。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奉天殿即皇帝位,是为世宗肃皇帝。因宗法问题引发的第一轮政治危机宣布结束。

议定兴王主祀及封号

[编辑]

正德十六年四月廿七日,世宗驾临西角门视朝,文武百官按制度行奉慰礼。这次视朝,世宗下诏,要求礼部议定大行皇帝的谥号,并安排上哀册、哀宝的日期。除此以外,皇帝另让礼部议定兴献王的祭祀规格和封号。很快,兴献王封号和祭祀规格成为世宗和文官集团矛盾的爆发点,并因此产生了三个方案分别为继孝宗统嗣、继统不继嗣和继孝宗统继武宗嗣。

继孝宗统嗣

[编辑]

所谓继孝宗统嗣,是指在国家和家族祭祀上都以孝宗作为法理上的父亲,该方案由杨廷和和毛澄提出,并获得廷臣几乎一致的拥护。

正统十六年五月初七日,适逢孝宗皇帝忌辰,礼部议定兴献王主祀和称号。礼部尚书毛澄上奏,援引汉定陶王、宋英宗故事,由益王第二子崇仁王朱厚炫袭封兴王一系的祭祀,世宗皇帝称孝宗皇帝为皇考、其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生母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每逢祭典,遇见兴献王妃,世宗都要称自己为侄皇帝[6]。这一方案一出,与世宗之前的意愿完全相反。世宗当即以此事重大,发还礼部重议[7]

五月廿四日,礼部尚书毛澄就兴献王主祀称号再度上疏,虽然以“山陵未毕,慈寿皇太后、中宫皇后、宪庙皇妃皆未上尊号”,将原定由崇仁王直接继任兴献王爵改为以崇仁王爵暂理兴王府事务。但在皇考问题上,依旧坚持以孝宗皇帝为皇考,并在其后附上宋程颐所著《议濮王礼疏》[8]。世宗听闻奏章后,再度发还礼部重议[9]

到该年八月初一,毛澄再度上疏称,将皇帝生父尊为兴献大王和皇叔父。按例,叔父是不能称为皇叔父,一般的亲王逝世也只是称王,而不是大王。加大字和皇字以表示不同于一般的诸伯叔父,这已经是表示尊荣。[10]。 另外在理论上,毛澄等除还以程颐的文章做理据外,另使用魏明帝的诏书作为新的理据。但这些理论,始终无法满足始终的意愿。因此,世宗第三次封还礼部意见[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明实录·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35癸卯条:“大学士梁储等言:‘……伏愿陛下断自圣衷,祗循成宪,远念前朝已行之故事,近采两京臣下之进言。宜早择宗藩近属之贤者二三人,召至京师,置诸左右,使之供问安视膳之礼,代奉先晨谒之劳。简谨厚之人而与之居,命儒之臣以导之学。使万方臣庶,知朝廷有属籍之亲,有盘维之重。忧疑之心,自此而释。觊觎之奸,无自而萌矣。……’”
  2. ^ 《明实录·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95壬戌条:“监察御史郑本公言:‘昔汉、唐中叶,国统数绝。仓卒之际,援立昏弱以为己利。卒贻国家无穷之祸,此后世之永监也。陛下,春秋鼎盛。前星之耀,将来可待。但今灾异迭兴,宗藩屡叛。正以储位未定,萌觊觎之心。中外臣民,咸怀忧畏。伏望陛下,以宗庙社稷为重。密与执政大臣,慎选宗室亲而贤者,正位东宫。以系天下之心不报。……’”
  3. ^ 明·谈迁《国榷》卷五十二:……癸卯至都门。礼部员外郎
  4.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1壬寅条:“……上览之谓长史袁宗皋曰:‘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5.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1壬寅条:“……大学士杨廷和等,请上如礼部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上笺劝进,择日登极,上不允会……”
  6.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戊午条:“礼部尚书毛澄等会议兴献王主祀及称号。奏曰:……今皇上入继大统,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厚炫继兴献王后袭封兴王主祀事。又考之宋濮安懿王之子入继仁宗后是为英宗……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皇上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皇上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妃,皇上俱自称侄皇帝。则隆重正统与尊崇本生恩礼备至,可以为万世法……
  7.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戊午条:……上曰:藩府主祀及称号,事体重大,再会议以闻。
  8.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乙亥条:“礼部尚书毛澄等,复上兴献王主祀称号之议。……但今山陵未毕,慈寿皇太后、中宫皇后、宪庙皇妃皆未上尊号。则兴献王继祀袭封之礼,似当有待。宜先令崇仁王以本爵奉祀,兼理府事。……臣等不敢复有所议,因录程颐代彭思永上宋英宗议濮王礼疏进览……”
  9.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乙亥条:“……上命,博考前代典礼,再会官详议。务永至当以闻。”
  10.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5庚辰条:“……然加皇字于叔父之上,则凡为皇上伯、叔诸父,皆莫能与之齐矣。加大字于王之上,则天下诸王,皆莫得而并之矣。兴献王称号既定,则王妃称号,亦随之。天下王妃,亦无以同其尊矣……”
  11. ^ 《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5庚辰条:“……推尊之非,莫详于魏明帝之诏。称亲之非,莫详于宋程颐之议。至当之礼,要不出于此矣。并录魏明帝诏进览。上命,再会官详议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