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港式fusion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集中地,殖民時期的歷史背景加上回歸後的發展,使這個城市成為中西文化不斷碰撞並融合的獨特場景。這股文化滲透從未停歇,反而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例如在飲食文化或菜式上,可見一斑。

如果問香港菜到底是怎樣,「融合料理」(Fusion Cuisine)可以是代表之一。香港因著歷史原因,中西文化交流,除了能夠品嚐中國各省特式菜,東南亞、西方國家,例如法國菜、意大利菜、荷蘭菜、日本菜、泰國菜、韓國菜等,都是隨處可見,在這種氛圍下,亦逐漸創造出屬於香港的地道菜式,其實有不少富有香港風味的小食,尤其茶餐廳的食品,都是由此創造出來。

香港味道 所謂「香港菜」,是否真有所謂的傳統版本?哪些食物最能體現本地的飲食精神?街頭小食是否能代表香港的歷史與文化?

細細探究,像港式奶茶這類飲品,實際上受到英式下午茶的啟發,最終演變成茶餐廳不可或缺的飲品,而且成為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港式蛋撻的根源亦可追溯到英國中世紀的甜點習慣,亦於2014年入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例子說明,與其說香港菜是一種固有的分類,不如說它是一種不斷轉化、吸收、演變的混合體。

融合料理的興起 現今不少本地餐飲品牌紛紛將傳統與創新結合,打破地域與文化的界限。例如,中秋節的月餅已不再局限於蓮蓉或蛋黃口味,取而代之的是加入可可、奶酪甚至雪糕等新派元素,更有日本風味的變化,如青森蘋果或紅豆栗子等款式,反映出融合飲食的蓬勃生機。

茶餐廳的前身與演變 其實早於融合料理流行前,香港的「冰室」與茶餐廳已經呈現出東西飲食文化的交會。當年昂貴的西餐並非普通市民所能負擔,戰後的冰室提供平價的西式風味食品,加上港式調整,讓中下階層也能品嚐到“偽西餐”的滋味。這些地方提供的食物雖未必稱得上融合料理,但卻是一種本土創意的體現。

例如「鴛鴦」這種將咖啡與奶茶混合的飲品,就是東西飲文化互相影響下的產物。咖啡來自西洋,奶茶則經過本地化的改良,兩者結合後成為香港的代表作之一。

從飲食創意看文化融合 融合菜不是隨意混搭的結果,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用心選材與搭配,將各地的烹飪特色融合出新的層次。「口水雞」是四川涼菜,便結合了四川、上海及新加坡的元素,呈現出一道全新風味的佳餚。他強調,融合料理的重點在於調和與創新,而非簡單拼湊。

像咖喱魚蛋這種街頭美食,其實也是融合的例證。咖哩原非華人飲食的一部分,卻在本地與魚蛋結合,成為獨具本地特色的小吃。

全球化與融合飲食的關係 融合飲食其實是全球化浪潮下的產物。[1],指出全球文化交流可能使差異減少,但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大城市如香港、紐約、新加坡等,成為各國飲食文化的交匯點,融合料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歷史上,從中國內地南來的移民帶來不同地方的家鄉味,像潮州打冷、圍村菜等,逐漸融入本地生活。另一方面,西餐傳入香港後,也經過調整與再造,形成了所謂的「豉油西餐」,即用中式調味呈現西式做法,既熟悉又新穎。

融合≠混亂 然而,融合料理並非毫無章法的混台灣學者廖炳惠將飲食文化分為四個階段,並指出在後現代社會中,飲食不再強調單一,而是推崇多元與跨界。搭。真正的融合在於理解、創作與協調。這也正是融合料理的精神——在多元中尋求協調,在差異中創造新意。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食材來源不再受限於地域,全年任何時候都能取得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材。科技的進步亦促進了飲食文化的快速演變,讓餐桌上的風景愈加國際化。

飲食混血的例子 香港的「炒公仔麵」正是文化混血的好例子。即食麵源自日本,炒是中菜的常見技巧,兩者結合後,成為茶餐廳的熱門之選。另一例子就是將台式飲品升級,從最初的珍珠奶茶,到後來加入布丁、紅豆、甚至英式奶茶與美式咖啡,這些變化都體現出多元文化的滲透。

融合是一種文化態度 融合料理不只是味蕾的探索,更是文化認同的重塑。香港作為一個文化交叉點,其飲食風貌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那份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從茶餐廳至Fusion美食到會,從街頭小吃到創意料理,這座城市的餐桌上,承載的是歷史的記憶與未來的可能。

  1. ^ 美國學者Tyler Cowen提出「創造性破壞」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