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班用機槍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5月4日)  | 
| 56式班用機槍 | |
|---|---|
56式班用機槍  | |
| 类型 | 轻机枪(班用机枪) | 
| 原产地 | |
| 服役记录 | |
| 服役期间 | 1956-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 
| 使用方 | 參看使用國 | 
| 参与战争/衝突 | 緬甸內戰 中印邊境戰爭 中蘇邊界衝突 越南戰爭 寮國內戰 柬埔寨內戰 柬越戰爭 1979年中越戰爭 兩山戰役 巴基斯坦西北部戰爭 泰柬边境争端 其他  | 
| 生产历史 | |
| 研发日期 | 1956年 | 
| 生产商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營兵工厰 中國北方工業公司  | 
| 生产日期 | 1956-1980年 | 
| 衍生型 | 56-1式 | 
| 基本规格 | |
| 重量 | 空槍:7.5公斤(14.55磅) | 
| 长度 | 1,037毫米(40.8寸) | 
| 槍管长度 | 521毫米(20.5寸) | 
| 子彈 | 7.62×39毫米 | 
| 口徑 | 7.62毫米 | 
| 枪机 | 氣動式、開放式槍栓 | 
| 发射模式 | 全自動 | 
| 射速 | 650發/分鐘 | 
| 槍口初速 | 710—730米/秒 | 
| 有效射程 | 800米 | 
| 最大射程 | 2,000米 | 
| 供弹方式 | 100發弹链鼓 | 
| 瞄具 | 機械瞄具:缺口式照門及準星 | 
1956年式班用機槍(英語:Type 56 Light Machine Gun),簡稱56式機槍,是前蘇聯RPD輕機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仿製型。发射7.62×39毫米苏联口徑中間型威力步枪子彈。
設計
[编辑]56式班用機槍仿制自蘇聯的RPD第三型,內部設計與其完全相同。
56式擁有兩根可以疊起來的兩腳架。其彈藥從彈鼓中透過一條100發子彈的金屬彈鏈輸送。彈鼓裝在機匣下方,彈鏈從左邊進入機匣。
56式使用7.62×39毫米子彈,但因使用專門的金屬彈鏈來給彈,並無法直接使用一般步槍的彈匣。56式的槍托和手柄是木製的,其餘部分是鋼製的。
在致動機制方面,56式採用瓦斯氣壓傳動式,在槍機左右兩側各有一突耳,利用這兩個突耳,使槍機與槍機容納部完成閉合,屬於典型的狄格帖諾夫設計。
使用历史
[编辑]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軍工業。
在當時接受大量蘇聯援助的情況下,武器的研製也是從全面引進的基礎上開始起步。各項技術數據、生產設備甚至樣品都是直接從蘇聯引進。
195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定型了56式槍族並開始量產。與56式班用機槍同一年定型的還有仿製SKS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仿製AK的56式自動步槍,是為56式槍族。
衍生型
[编辑]56-1式
[编辑]使用國
[编辑]
 孟加拉国
- 從中國大量進口。
 
 玻利维亚
 柬埔寨
- 紅色高棉政權時期由中國軍援。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已被95式班用機槍所取代
 
 老挝
 馬爾他
 巴基斯坦
- 從中國進口。
 
 斯里蘭卡[1]
 泰國
- 越南戰爭期間繳獲。
 
 多哥
 越南
前使用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Sri Lanka The Army. [2007-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