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戰役
外观
	
	
| 遼寧戰役 | |||||||
|---|---|---|---|---|---|---|---|
| 九一八事變的一部分 | |||||||
| 
 | |||||||
| 参战方 | |||||||
|  中華民國 |  大日本帝国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張學良 王鐵漢 | 本庄繁 板垣征四郎 | ||||||
| 兵力 | |||||||
| 約20萬人(名義兵力,實際僅部分參戰)[1] | 約3萬人(關東軍主力)[2] | ||||||
| 伤亡与损失 | |||||||
| 損失不詳,部分部隊潰散 | 輕微 | ||||||
遼寧戰役,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為控制整個東北,在遼寧境內發動的多次軍事行動。戰役自9月18日夜日軍襲擊瀋陽北大營開始,至同年12月日軍攻入錦州為止,標誌著東北淪陷的關鍵過程。
背景
[编辑]1931年9月18日,日軍以柳條湖鐵路爆炸案為藉口,襲擊瀋陽北大營。由於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軍大部隊並未與日軍正面交戰。[3] 當時兩人意圖為何至今仍眾說紛紜,但最終東北基本上只有王鐵漢在北大營做出有限的抵抗。[4]
戰鬥經過
[编辑]日軍在9月19日迅速佔領瀋陽市區,並在數日內控制奉天全境。[5] 其後日軍北上佔領長春、吉林,並逐步將勢力推進至遼寧西部。 1931年10月至12月間,日軍沿南滿鐵路展開攻勢,目標直指錦州。東北軍在張學良命令下大多撤退至山海關一帶,未與日軍形成正面決戰。[6]
結果
[编辑]1931年12月,日軍攻入錦州,國民政府雖曾派宋哲元等部增援,但由於中央不願與日本全面開戰,最終命令撤退。此役使整個東北完全落入日軍之手,為日後建立滿洲國奠定基礎。[7]
影響
[编辑]遼寧戰役後,中國國內輿論譴責不抵抗政策,要求對日抗戰聲浪高漲。但國民政府基於「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仍採取妥協退讓立場。此役亦使日本在國際聯盟中受到外交壓力,最終引發李頓調查團事件。[8]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九一八事變史料集.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 134.
- ^ Young, Louise. Japan's Total Empire: 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87.
- ^ 本期主題:揭秘“九·一八”事變疑團. [2024-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6).
- ^ 丁一平. 九一八事變新探.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56–59.
- ^ 唐德剛. 近代中國軍事史綱.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4: 421.
- ^ 中央檔案館:九一八事變檔案. [2024-04-07].
- ^ 九一八事變與東北淪陷. 近現代史研究. 2006, (3): 44–51.
- ^ 李學勤.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東北.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