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衍秀
| 董衍秀 | |
|---|---|
| 出生 |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
| 逝世 | 咸豐二年(1852年)十月 湖北武昌 |
| 民族 | 滿洲旗分內漢姓 |
| 职业 | 官員 |
| 家族 | 內務府包衣 |
董衍秀(1794年—1852年),字少峯,清朝內務府官員,隸屬內務府漢軍鑲黃旗,出身包衣。初任清漪園、靜明園等皇家園林之苑丞,後升任宜昌府同知,官至福建延平府知府。其出身官宦世家,一門顯赫,父董廣善、堂兄董衍恩、胞兄董衍豫皆為進士,時稱「一門三進士」。於咸豐二年(1852年)十月病故於湖北武昌。
生平
[编辑]早期生涯
[编辑]董衍秀生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作為內務府漢軍鑲黃旗包衣出身,以監生資格入仕。其父董廣善曾任浙江寧波府知府,任內因修造同安船支溢領銀兩,身後需由家屬分賠,此項賠款曾在其子董衍秀應得俸銀內按季坐扣。[1]
董衍秀之仕途始於內務府所轄之皇家園林。檔案顯示,其曾任清漪園六品苑丞,後調任靜明園六品苑丞。[2][3] 道光八年(1828年),其胞兄董衍豫(改名毓慶)新選四川彭縣知縣,時任靜明園苑丞的董衍秀曾告假護送兄長眷屬前往任所,期間因病未能如期起程。[4]。
宜昌府同知任內
[编辑]道光十一年(1831年),董衍秀經銓選程序,由靜明園苑丞簽升湖北宜昌府同知。[5]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式上任,駐地於新灘。[6]
任職期間重要事蹟包括:
-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胞兄衍榮任鶴峰州知州,依迴避制度對調,董衍秀留任宜昌府同知。[7]
- 同年九月,曾短期署理鄖陽府知府。[8]
-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仍在宜昌府同知任上處理公務。[9]
- 道光二十年(1840年),負責督運湖北省頭幫漕船。[10]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奉旨准其卓异,加一級註冊,回任候升。[11]
晚年及身後
[编辑]咸豐元年(1851年)正月,因過失遭摘去頂戴處分,後獲准開復。[12]
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董衍秀奉旨推升福建延平府知府,需赴部引見。[13] 然未及赴任,於同年十月在湖北武昌省寓病故。湖北巡撫常大淳於十月二十七日題報其病故開缺。[14]
身後事件
[编辑]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順天府南路同知於黃村旅店盤獲一名形跡可疑、年逾七旬的旗人。該人自稱名為衍秀,係由湖北宜昌府同知升任福建延平府知府,因武昌城陷而逃出,並聲稱與被革職並遭通緝、奉旨就地正法的前湖北提督博勒恭武係姻親關係,欲進京探聽消息。然經順天府查證,福建延平府知府衍秀之員缺早已因其已故而開缺,並於上年十一月另選他人補授。故此,該犯自武昌逃出之時,真衍秀早已亡故。順天府認為此犯與朝廷通緝之博勒恭武特徵相似,其「情詞支遁,恐係博勒恭武正身,詭托姓名,影射避就」。此案上奏後,奉旨將該自稱衍秀之人及其僕從張連升一併交刑部嚴審,並傳該旗佐領、族長赴部識認,辨明正身係博勒恭武。[15]。
收藏與題識
[编辑]董衍秀所藏《乾隆五十四年進士登科錄》與《嘉慶六年進士登科錄》(現存浙江圖書館)中有多條題記,為考證其行跡之珍貴史料:
- 在《乾隆五十四年進士登科錄》(其父董廣善榜)中,他題記:「道光乙巳二十五年長夏撿藏有松湘浦相國曩年在京所贈大縉黃綾包,予從為裝訂以什襲之 時下浣六日 三男衍秀謹識於楚北宜昌新灘分署之悟云山房南窗。」[16] 此條提及友人「松湘浦相國」(松筠)所贈書衣,並自稱「三男」,以恭謹的態度珍藏並重新裝潢其父的登科錄。另於同書題有「戊子八年季秋九月中旬 四川成都府彭邑重錄謹裝。是月十八日誌於彭署蒼莨小憩」。[16] 此條表明,道光八年(1828年)秋,董衍秀曾在其胞兄董衍豫(時任四川彭縣知縣)的官署「蒼莨小憩」中,重新裝潢其父的登科錄。此舉既為維護家族文獻,亦見證了其赴四川探訪兄長的一段經歷。另還有「道光壬午二年仲春二月 海淀新莊董衍秀收藏」等題記[16],原籍居住地在海淀新莊。
- 在《嘉慶六年進士登科錄》(其堂兄董衍恩榜)中,他題記:「道光十八年春少峰氏衍秀恭註齒錄於楚北新灘分署,此本於甲申四年上元前四日在琉璃廠書肆得之,茲於辛卯仲冬裝裱,時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六日,少峰衍秀誌。」[17] ,此條完整記錄了其於道光四年(1824年)在京師琉璃廠購得此書,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裝裱,並最終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在其湖北宜昌府同知新灘官署中進行批註的整個過程。
藝術成就
[编辑]董衍秀書法作品有傳世者,現存於宜昌博物館之《清董衍秀草書懷素帖節選書屏軸》,為其任職宜昌期間所創作之書法佳作,可見其對唐代草書大家懷素書風之研習與個人之藝術修養。[18]
家族
[编辑]董衍秀出身內務府包衣世家,家族世代效力內務府,科第不絕,仕宦顯赫,其父董廣善、堂兄董衍恩、胞兄董衍豫皆為進士,堪稱科甲鼎盛之家。
直系祖先
[编辑]- 五世祖:董國寶
- 四世祖:董赫昇額 - 曾任養心殿主管、欽命巡視兩淮鹽漕察院,獲贈中憲大夫、通議大夫等榮譽官銜。[19]
- 曾祖:董常樂
- 祖父:董五保 - 曾任內務府員外郎、總理南苑事務、江南候補道,獲贈通議大夫。[20]
- 父親:董廣善 -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科順天舉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三甲一名進士。歷任欽點工部主事、漢檔房主事、欽差木倉監督、營繕司員外郎、都水司郎中、記名以繁缺知府用。外放後,歷任福建漳州府知府、延平府知府,護理延建邵道;浙江寧波府知府、杭州府知府,護理寧邵台道、杭嘉湖道,官至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後發往南河以道員補用,派辦李家樓河工秋汛安瀾,署理江寧鹽巡道、江蘇江寧府知府、河庫道等職。獲授奉政大夫、中憲大夫,贈通議大夫。[21]
家族仕宦
[编辑]董氏家族仕宦者眾,除直系祖先外,其叔祖輩亦多有功名官職:
同輩親屬
[编辑]董衍秀同輩兄弟眾多,反映了家族的興旺:
- 嫡堂兄:董衍恩 - 嘉慶三年(1798年)戊午科順天舉人,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恩科三甲一百零九名進士。初以分部學習,後任戶部江西司郎中、湖北安陸府知府、安徽寧國府知府等職,為董氏家族三位進士之一。[23][24][25]
- 胞兄:衍榮(又作衍慶,初名衍勛) -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恩科舉人。曾署理湖北鶴峰州知州。[26]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與時任宜昌府同知的董衍秀係同胞兄弟,且同在湖北一省為官,依例迴避,與均州知州鍾振超對調,改任均州知州。[27]
- 胞兄:董衍豫(1791年-?) - 字德崇,號怡亭、立齋。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恩科順天舉人,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委署主事。[28] ,後改名毓慶,歷任四川彭縣知縣。
- 胞弟:董衍晉 - 監生,曾委署主事。[29]
- 胞弟:董衍震 - 業儒。
履歷
[编辑]- 清漪園六品苑丞:道光?年-道光?年
- 靜明園六品苑丞:道光?年-道光十一年
- 宜昌府同知:道光十一年-咸豐二年
- 署理鄖陽府知府:道光十三年九月
- 延平府知府:咸豐二年(推升,未赴任)
參考文獻
[编辑]- ^ 《為已故工部郎中廣善前在寧波府任內分賠修造同安船隻溢領銀兩呈請在其子靜明園苑丞衍秀應領俸廉內坐扣事》,道光四年八月十九日,檔號:05-13-002-001326-0014
- ^ 《為清漪園六品苑丞衍秀升授湖北同知所遺之缺由捐納人員截補事》,[道光朝],檔號:05-13-002-000634-0163
- ^ 《為靜明園六品苑丞衍秀升授湖北同知所遺之缺內務府無應行截補之員事》,道光十二年,檔號:05-13-002-000634-0155
- ^ 《為四川彭縣知縣毓慶胞弟鑲黃旗漢軍三山靜明園六品苑丞衍秀送眷赴川患病不克起程緣由事》,道光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檔號:05-13-002-000621-0112
- ^ 《為咨查簽升湖北宜昌府同知漢軍六品苑丞衍秀出身旗分等項事》,道光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檔號:05-13-002-000634-0035
- ^ 《為查明新升湖北宜昌府同知衍秀等出身加級記錄事》,道光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檔號:05-08-003-000138-0025
- ^ 《吏部為奉諭知州例應迴避揀員對調事》,道光13年2月5日,登錄號: 131681
- ^ 《奏為委任邵勷署理黃州府知府衍秀署理鄖陽府知府事》,[道光十三年九月],檔號:04-01-13-0250-015
- ^ 《為咨送湖北宜昌府同知衍秀比丁冊檔事》,道光18年閏4月29日,檔號:05-13-002-000658-0137
- ^ 《題報頭幫漕船開行日期及受兌米數》,道光20年1月25日,登錄號: 057504
- ^ 《為知照現任湖北宜昌府同知衍秀奉旨准其卓異加一級註冊回任候升事》,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檔號:05-13-002-000676-0114
- ^ 《吏部為開復廳弁處分事》,咸豐1年1月28日,登錄號: 160363
- ^ 《題為湖北省宜昌府知府衍秀奉旨推升福建府延平府知府赴部引見事》,咸豐二年二月十六日,檔號:02-01-03-11020-035
- ^ 《題報推升福建延平府知府衍秀在省寓病故日期事》,咸豐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檔號:02-01-03-11031-003
- ^ 「奏為拏獲形蹤詭秘人犯,請㫖飭交刑部審辦事。臣等叠奉諭㫖,飭令整頓捕務,當經諄飭各属嚴宻稽查,遇有形跡可疑之人,隨時查拏究報。兹據南路同知丁希陶稟称,四月十一日該同知編查保甲,於黄村旅店見有年逾七旬一人,随帶幼僕,言語支離,形蹤詭秘,再三窮詰,據稱伊係旂人,官名衍秀,由湖北宜昌府同知升授福建延平府知府,交卸後奉委仍在省局審案。上年十二月,賊匪攻陥武昌,孤身逃出,與伊婿刑部員外郎貴山之父已革提督博勒恭武㑹遇。嗣因博勒恭武投効江南,貴山進京探信,彼此分手。伊係在逃職官,畏人盤查,改裝易服,更名変姓,今欲進京探聼消息等語。詰據伊僕張連升供稱,係貴山轉薦衍秀服役,伊是否即係博勒恭武,並不知情等語。該同知查福建延平府知府衍秀員缺,于上年十一月分另選,郭錫榮註明衍秀已敌,是該旂人自武昌逃走之曰,已在衍秀報故開缺之後。恭查欽奉上諭:前因已革湖北提督博勒恭武自岳州潰逃後,猶復輾轉偷生,降㫖令張亮基等提解到省,即行正法。兹據奏稱:訪查該革員復赴江南就醫,改道由河南南陽府地方行走,並有嘱令伊子探聼消息緊急,即報病故之語。種種狡詐,實出情理之外。著江西、江蘇、安徽、直隸各督撫一體迅速查拏,無論行抵何處,拏獲後一面奏聞,一面即行就地正法。伊子刑部員外郎貴山,現由湖北回京,並著直隸總督、正白旗滿洲都統查明,拏交刑部研訊確情,以憑查辦等因。欽此。欽遵。當即行令一體迅速查拏在案。兹該旂人年逾七旬,隨帯小厮一人,與湖廣督臣具奏博勒恭武仿彿相似,乃托名已故之衍秀,稱係博勒恭武姻親,情詞支遁,恐係博勒恭武正身詭托姓名,影射避就,禀請查明究辦前來。臣等伏查該旂人供詞閃爍,種種支離,是否即係博勒恭武托名狡避,抑係另有别情,均應確切根究。查博勒恭武之子貴山,現交刑部審訊,相應請㫖將現獲之衍秀及伊僕張連升一併交部與貴山貭訊,並傳集該旂辨認,分别審擬。所有拏獲緣由,理合恭摺具奏。再南路同知候選知府丁希陶,親身編查保甲,首先盤獲形蹤詭秘人犯,辦事尚属認真,可否俟刑部定案時聲明請㫖,以示奨勵,出自天恩,合併陳明,伏祈皇上聖鑒訓示。謹奏。典籍㕔移會順天府為咨照事。本衙門奏請拏獲形蹤詭秘人犯衍秀及伊僕張連升一併交部審辦摺於四月十三日具奏,本日奉上諭:順天府奏拏獲形蹤詭秘人犯,訊㨿供稱係湖北宜昌府同知升任福建延平府知府衍秀,於上年武昌城䧟後逃出,與已革提督博勒恭武係屬姻親,並訊伊僕張連升該犯是否即係博勒恭武,供稱並不知情等語。該犯形蹤詭秘,是否假名逃匿,抑或另有别情,均應澈底根究。所有拏獲之自稱在逃職官衍秀及伊僕張連升,著一併交刑部嚴行審訊,並著迅傳各該旗佐領族長等赴部識認,以憑查辦。至拏獲此案之南路同知候選知府丁希陶,著刑部於定案時聲明請㫖。欽此。欽遵。當將衍秀、张連升咨送刑部查辦外,相應抄録原奏,移㑹貴廳查照可也。湏至移㑹者。計粘抄原奏一紙。右移㑹典籍廳。咸豐三年四月貳拾貳日。」《奏為拏獲形跡詭秘人犯衍秀等請交刑部審訊等事》,咸豐三年四月十二日,檔號:03-4180-050
- ^ 16.0 16.1 16.2 《乾隆五十四年登科錄》董衍秀題識,浙江圖書館藏
- ^ 《嘉慶六年進士登科錄》董衍秀題識,浙江圖書館藏
- ^ 《宜昌博物館藏品数据库:清董衍秀草書懷素帖節選書屏軸》
- ^ 《清代硃卷集成》第7冊,頁153
- ^ 《清代硃卷集成》第7冊,頁154
- ^ 《清代硃卷集成》第7冊,頁155
- ^ 《清代硃卷集成》第7冊,頁154
- ^ 《清代硃卷集成》第7冊,頁155
- ^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卷83,頁76
- ^ 《鍾祥縣志》(清同治六年刻本),卷10
- ^ 《(同治)宜昌府志》卷八
- ^ 《吏部為奉諭知州例應迴避揀員對調事》(道光13年2月5日),移會稽察房,登錄號: 131681
- ^ 《清代硃卷集成》第7冊,頁153
- ^ 《嘉慶戊寅科鄉試衍勛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