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字帖
外觀
習字帖,又稱法帖,所以臨摹,以通書法。有拓本、木刻印本、景印本;至所從來,則先賢墨跡、金石碑帖善本。
碑者,銘功紀事,立於廟堂之上,或陵寢之側,漢以前多用篆隸,至唐而楷書大備,其氣象莊嚴,體勢雄渾。學書者以紙墨椎拓其文,是為「碑拓」,亦稱「碑帖」。
帖者,始於尺牘書翰,乃古人酬酢往來,書於縑素紙墨之蹟,所謂「墨跡」是也。其體多行書、草書,風神瀟灑,情性畢見。晉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尤為帖學之宗。
古人墨跡,秘於私家,輾轉易損,世人罕得而見。有好事者,乃集歷代名賢手澤,雙鉤摹勒,刻於木石,以便拓印傳習,此即「法帖」。故曰:碑主金石,帖重墨跡,而法帖者,乃眾帖之彙編,以便取法者也。
源流
[纂]集帖之風,或濫觴於南唐。後主李煜雅好文翰,嘗命翰林待詔徐鉉等,集古今善書者墨跡,摹刻成帖,世稱《昇元帖》,又名《澄清堂帖》。
至宋太宗淳化三年,帝出內府所藏歷代帝王、名臣、書家墨跡,詔翰林侍書王著辨次,摹刻於棗木之上,凡十卷,名曰《淳化閣帖》。此帖一出,天下翕然,奉為圭臬,為歷代集刻法帖之祖,後世稱之為「祖帖」。[一]
閣帖以降,公私摹刻法帖之風大盛,宋代名帖,若《大觀帖》《潭帖》《絳帖》等,皆承其緒。明、清兩代,刻帖之風尤熾,善本迭出,如明之《停雲館帖》《戲鴻堂帖》,清之《三希堂法帖》等,皆為書林重寶。
近代以降,攝影之術東漸,珂羅版、石印之法大行。古人墨跡,得以攝影付梓,纖毫畢現,化身千百,嘉惠後學。此類景印之本,雖非摹勒,然亦足為取法之資,廣義而言,亦可入法帖之林。
名品
[纂]歷代碑帖,浩如煙海,茲各舉其要者,以備參覽。
碑刻之名品
[纂]- 唐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唐太宗《晉祠銘》《溫泉銘》、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訓碑》、顏真卿《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