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林
此條目已被提出存廢討論。請前往此處就该条目是否应该被删除进行讨论。? |
罕林(哈林基)城位於緬甸實皆省(前稱瑞波縣)韋勒鎮內,距瑞波城東南約九英里。從曼德勒通往密支那的鐵路上,古城距離穆梭瓊站村東約五英里半,並有公路與其相連。哈林古城位於今哈林基村北方約兩個法隆(約合4公里)處。[1]
哈林古城被護城壕與城牆環繞,顯示出曾是一座宏偉繁華的大城市。城牆的南北長度近兩英里,東西寬度則超過一英里。隨著歲月流逝,城牆如今僅餘模糊的土丘,護城壕也多已淤塞消失。在城牆內東南偏中央處,有一處被稱為「王宮丘」的地點。該處過去有磚牆圍繞的宮殿,如今僅留下土堆。內城牆為方形,邊長約1400英尺。
根據古代歷史記載,此城在摩訶三摩達王時期,由其子「加羅波王子」所創建,曾名為「漢薩瓦底」,後來第799位王為卑謬王「班達瓦」統治。不同佛祖時代對此地稱謂各異:在拘留孫佛時期稱「西方那迦羅」;在迦葉佛時期稱「迦摩瓦底」;在喬達摩佛時期稱為「哈拉瑪考」。但根據留下來的古代文化遺物判斷,此城應與卑謬文化繁盛的「斯雷開塔亞」和「威薩努」古城同時代建立。[2]
據說哈林古城原有24道城門,但現在僅剩東側的「魚醬甕門」、西側的「大蜂螫門」、南側的「主門」、北側的「塔干薩門」等幾個門名流傳。城內未見古代建築和磚砌遺跡。西牆靠近的一座名為「陶耶古」的大寺院,據推測建於100多年前,建材使用城牆的磚石。在古城南方的哈林大村及其周邊,至今仍可見多座古佛塔,包括:
- 錫瑞達瑪索卡王所建的「瑞古基佛塔」;
- 剩餘士兵王所建的「瑞因平佛塔」;
- 阿隆悉度王所建的「瑞葉道佛塔」;
- 大臣達廷加拉札所建的「瑞古薩佛塔」;
- 大臣薩曼塔拔達拉所建的「瑞班訥(今瑞班道)佛塔」。
根據薩曼塔拔達拉所刻的石碑可知,哈林城在蒲甘時代由高級官員治理。
哈林古文化博物館內藏有一塊卑謬文石碑,為蒲甘時代之前文化的證據之一。這些證據包括卑謬文字石碑、陶片和骨甕。1904年,在城牆外東南角附近發現一塊僅有兩行文字的石碑,其文字風格與斯雷開塔亞遺址的卑謬碑文一致,每行下方還附有少數婆羅米文。推測此石碑為標記墓葬位置之用,並於發現當年轉送至蒲甘博物館保存。
第二塊卑謬石碑於1929年在第一碑南方出土,共有八行文字,頂部雕有半月形符號。雖無法完全解讀內容,但明顯記載了一位名為「摩訶德維」的女性。
第三塊石碑約高4英尺、寬4.5英尺,上下雕有浮雕圖像,中部刻有卑謬文。此碑已嚴重受損,頂部部分缺失,文字模糊難辨。其浮雕顯示為菩薩形象,僅存跪姿右手與略曲右腳。下方有多排人像跪坐,有的完整、有的僅剩半身或頭部,配戴珠串與耳墜。根據卑謬文字與人像風格,推測為刻畫卑謬族群形象。
此碑與第二塊碑均保存於哈林石碑館。
哈林及其周邊地區在農耕時常出土卑謬陶片,大小從米粒至錢幣不等。其與斯雷開塔亞陶片最大差異在於一面有圓形太陽紋,另一面壓有「錫瑞維薩」印記,風格相近但細節不同。不過雙方陶片有互見現象,顯示交流頻繁。
此外,當地亦出土五彩寶石與琉璃珠,與斯雷開塔亞和威薩努古城相似。出土的陶器碎片與刻印風格與威薩努相近。
根據上述資料推論,哈林古城曾是卑謬文化繁盛的重要城市,與斯雷開塔亞和威薩努古城屬於同一時代,可能互有交流。中國歷代史書中所記的「卑謬都城」是否即為哈林,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學者們目前正持續探索哈林古城的文化特徵與歷史定位。
- ^ ဟန်လင်းမြို့ဟောင်း, 2025-01-26 [2025-07-25] (缅甸语)
- ^ ဟန်လင်းမြို့ဟောင်း, 2025-01-26 [2025-07-25] (缅甸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