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会议
| 统治者会议 Majlis Raja-Raja مجليس راج٢ | |
|---|---|
| 历史 | |
| 成立 | 1948年2月18日 |
| 前身 | 马来联邦统治者会议 |
| 领导 | |
主席 | 每次会议轮换 |
助理秘书 | 莫哈末阿瑟拉尔 |
| 结构 | |
| 议员 | 14(13州加聯邦) |
最高元首 | 1 |
世袭统治者 | 9[註 1] |
州元首 | 4 |
| 会议地点 | |
| 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皇宫(2011年12月13日起) | |
| 网址 | |
| www | |
| 法律 | |
|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38条 | |
| 马来西亚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 联邦政府 • 联邦宪法 • 法律制度 |
|
|
统治者会议(馬來語:Majlis Raja-raja;英語:Conference of Rulers)是由马来西亚的9位世袭统治者和4位委任州元首在联邦宪法38条文下组成的理事会,议会的主要功能是每5年在9位世袭统治者中遴选出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和马来西亚副最高元首,但只有世袭统治者拥有最高元首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他的功能包括審議並頒佈联邦法律;對涉及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做最終裁決權;同时议会也有责任维护马来语和伊斯兰教的法定地位,以及在联邦宪法153条文下赋予土著的特别权益。
历史
[编辑]统治者会议的历史可追溯至马来联邦时期,马来联邦于1895年在成立,由四个接受英国参政司的州属——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组成。在马来联邦第一任总参政司瑞天咸的主導下,由四州统治者组成的会议于1897年开始定期举行。当时的统治者会议只是作为四州“联邦”的象征。
二战以后,英殖民政府筹组由十一州组成的马来亚联邦,期间召开了类似的“苏丹会议”,列席者增至九位世袭统治者,由英国委派的联邦总督担任主席,此外还有布政司、首席检察官及财政司等主要政府官员一同列席。当时会议的主要功能是审定与伊斯兰教相关的法律事务。
1948年半自治的马来亚联合邦成立以后,由九位世袭统治者组成的统治者会议于8月31日第一次召开,直到1957年马来亚独立以后,统治者会议正式在宪法架构下定期举行并行使其职权。
成员
[编辑]统治者会议現由十三州州元首所组成[1],其中九位世袭统治者如下:
另四位非世袭州元首如下:
已經廢除的州元首如下:
- 新加坡州元首(原因:已脫離馬來西亞聯邦)
秘书:
职责
[编辑]选举联邦正副最高元首
[编辑]在最高元首遴选过程中,由九位世袭统治者组成表决团,从其中选举产生最高元首及副最高元首。
以下是1957年至1994年所形成最高元首轮任次序,之后的统治者遵循这个不成文的传统顺序来推选新的最高元首,即:
马六甲、槟城、沙巴、砂拉越中并无世袭君主,其州元首由各州政府推荐并由最高元首委任,所以不会列入最高元首候选名单,也无权推荐及选举最高元首,但可以列席于统治者会议之中。
商議國是
[编辑]統治者會議代表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商議國是,《聯邦憲法》闡明了統治者會議的憲法職能,在商議國是時,最高元首、各州統治者及州元首必須各自在首相、州務大臣、首席部長或州總理的陪同下,按他們的建議行事。[2]
《聯邦憲法》附件五規定,需要表決時,會議按簡單多數決定,在此,十四位元首(按照各自大臣建議)都有表决權。[2]
其職能包括:
- 商議重要的人事任命,如委任聯邦首席大法官、上訴法院主席、高等法院大法官、選舉委員會、總稽查司、公共服務委員會、教育服務委員會;[2]
- 就憲法待定條文的修正案表決:[2]
- 第十條第四款(言論自由)、
- 第三篇(公民權)、
- 第三十八條(統治者會議)、
- 第六十三條第四款(國會特權)、
- 第七十條(統治者和州元首)、
- 第七十一條第一款(州統治者的繼承權)、
- 第七十二條第四款(州立法議會的特權)、
- 第一百五十二條(國家語言)、
- 第一百五十三條(馬來人與沙巴及砂拉越各州土著在服務、許可證等相關事項的配額)
裁量權
[编辑]有一些職能由統治者及州元首的裁量權決定(第三十八條第六款):[2]
- 一、推選或罷免國家元首以及副國家元首;(非統治者的州元首不參與)
- 二、對任何人事委任提出忠告;(即表達個人意見,但最終表決則依各大臣)
- 三、決定是否同意實施有關涉及改變州屬邊界(即憲法第2條)或者直接觸及統治者特權、地位、榮譽與尊嚴的法律;
- 四、決定是否允許某一宗教行為、儀軌或儀式在聯邦中傳播;
- 五、依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款委任特別法庭成員(即負責審理最高元首、各州統治者私人案件的特別法庭,非統治者的州元首不參與);
- 六、依第四十二條第十二款給予赦免、緩刑、寬刑、或緩和刑罰、中止刑罰、減輕刑罰。
註釋
[编辑]- ^ 包括暫代最高元首行使州統治者事務的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