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奧神父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3月5日) |
彼得雷爾奇納的聖畢奧 Sanctus Pius de Petrelcina, O.F.M. Cap | |
|---|---|
| 司铎、精修圣人 | |
| 出生 | 1887年5月25日 意大利贝内文托省彼得雷爾奇納 |
| 逝世 | 1968年9月23日(81歲) 意大利福贾聖喬瓦尼-羅通多 |
| 墓地 | 聖喬瓦尼-羅通多的聖畢奧聖殿 |
| 敬礼於 | 罗马天主教会 |
| 宣福 | 1999年5月2日 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於意大利罗马 |
| 封圣 | 2002年6月16日 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於意大利罗马 |
| 主要朝聖地 | 意大利聖喬瓦尼-羅通多(他生活与逝世的地方) |
| 瞻礼 | 9月23日 |
| 主保 | 民防志願者,青少年,彼得雷尔奇纳,Don't Worry Be Happy Day(1月22日),季节性抑郁症患者[1] |
| 秘傳基督教主題 |
| 基督教神秘主義 |
|---|
彼得雷爾奇納的聖畢奧(拉丁語:Sanctus Pius de Petrelcina,1887年5月25日—1968年9月23日),通稱畢奧神父(義大利語:Padre Pio)是一位意大利籍天主教方濟嘉布遣會神父、神秘主義者[1],後來亦被羅馬天主教追封為聖人,畢奧神父的紀念日是9月23日[2]。
畢奧神父原名方濟各·弗哲(義大利語:Francesco Forgione),出生於意大利南部小鎮彼得雷爾奇納。他於1903年1月22日入嘉布遣方濟會,取名「畢奧」(或譯「比約」)。畢奧神父於1968年9月23日逝世於聖喬瓦尼-羅通多,享年81歲。2002年6月16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追封為「聖人」[3]。在整個天主教世界中,聖庇護神父是最受敬仰與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人物之一,被形容為「一位在全世界範圍內所受到的敬禮幾乎無可比擬」的聖人。
在他仍在世之時,因為自1918年起出現在身上的聖傷,以及信友們歸功於他的治癒奇蹟與神恩事蹟,便已引發極為廣泛的民間敬禮。然而,同時他也曾遭受部分教會內部與醫學界人士的嚴厲質疑與批評。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
[编辑]1887年5月25日,方濟各·弗哲(Francesco Forgione)在意大利南部鄰近貝內文托小鎮彼得雷爾奇納出生。他的父親格拉齊奧・馬里奧・弗哲(Grazio Mario Forgione,1860–1946)是一位自食其力的農夫,母親瑪麗亞・朱瑟帕・迪・努齊奧(Maria Giuseppa Di Nunzio,1859–1929)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婦女[4][5]。他在鎮上的聖亞納小堂(Santa Anna Chapel)領洗,聖名為方濟各[6],該小堂建於一座古堡的城牆之上,日後他也在同一座小堂擔任輔祭。方濟各有一位兄長米凱萊(Michele),以及三位妹妹:費莉琪塔(Felicita)、佩萊格里娜(Pellegrina)與格拉齊亞(Grazia,後來成為聖畢哲女修會修女)[7]。他的父母還有兩個孩子在嬰兒時期夭折[8]。自小他幫助父母在田中耕種,不過他的任務主要是牧放羊群,由此他的教育遲緩了幾年。據說在方濟各五歲時,他已下定決心將整個生命獻給天主,甚至在那個年紀已開始了刻苦的補贖[4][6]。直到十歲之前,他都在家裡的土地上幫忙,照顧著家中那群小羊[9]。
皮耶特雷尔奇纳是一個人民宗教生活虔誠的小鎮。方濟各的家人是熱心的天主教徒,每日參加彌撒、誦念玫瑰經,一周內三天守齋戒食肉類[6],以紀念加爾默羅山聖母。雖然方濟各的父母和祖父母是文盲,他們記得經文並常常講述福音和聖經故事給孩子們聽。方濟各的母親稱方濟各從小時候起就常常看見耶穌和聖母,還有他的守護天使,以至於年幼的方濟各竟以為大家都像他一樣能看見諸聖。
根據他的神師拉密斯的奧思定神父(Agostino da San Marco)的日記,年幼的方濟各常常遭受各種疾病的困擾。六歲時他患了一場嚴重的胃炎,使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患病在床;十歲時,他患上傷寒而高燒大病,鎮上的赤腳大夫看了之後,甚至還說他大概只有幾天好活了,但最後卻誤食一大罐辣椒而獲救[10][註 1]。
童年時的方濟各常常經歷神視和神魂超拔[4]。1897年,十歲的方濟各完成了為期三年的公立中小學教育後,他聽到一位嘉布遣會修士在鄉間募捐時的講述,被修士的樸素生活所深深吸引,萌生了修道的志願。他向父母表達了修道的意願後,他們帶著孩子去了皮耶特雷尔奇纳以北21千米的莫尔科内,拜訪了那裡的嘉布遣會修院,以探知方濟各是否能入會修道。會士們表示他們願意接納方濟各,但要等到他接受更多教育之後[6]。
方濟各的父親為了負擔他的學費,便前往美國尋求工作,以期讓方濟接受更多學術教育[12]。1899年9月27日,方濟各接受了堅振聖事。之後他接受私人教師的指導,並通過了修會所要求的課程考試。1903年1月6日,15歲的方濟加入了嘉布遣方濟會,領受了會衣,成為一名初學修士,取名畢奧修士(Fra Pio),並发神貧、貞潔、服從的誓願[8]。關於選用這一名字的原因有許多推測,比較公認的是為紀念教宗聖庇護一世,這位聖人的聖髑存放於畢奧領洗的聖亞納小堂[13] [6]。
晉鐸
[编辑]畢奧神父開始了為期七年的司鐸學業,前往翁布里亞的聖方濟各修院修讀[6]。他在十七歲時病倒,出現食慾不振、失眠、極度疲倦、昏厥與偏頭痛等症狀。他經常嘔吐,只能消化牛奶與乳酪。宗教信眾們認為,這段時期正是他開始經歷無法以自然解釋的超常現象之時。例如,在祈禱時,旁人常見他陷入一種恍惚狀態,彷彿神遊物外;有一位同院修士日後聲稱親眼見他陷入神魂超拔的狂喜狀態,甚至漂浮於地面之上[14]。
1905年6月,他的病情惡化至令人擔憂的程度,上級遂決定將他送往山區修院,希望山區涼爽的空氣能改善他的健康。然而效果不彰,醫生建議他返家休養;即便如此,他的健康仍未見好轉。儘管身體孱弱,他仍於1907年1月27日莊嚴宣發貞潔、貧窮與服從三願。
1910年8月,畢奧神父由貝內文托總主教保祿·斯基諾西(Paolo Schinosi)祝聖為司鐸。四天後,他在「天使之后」堂舉行了首祭。
由於健康狀況依然脆弱,修會允許他留在故鄉皮耶特雷爾奇納(Pietrelcina)家中療養,同時仍保留加布遣會修士的身分與服飾[15]。他一直留在當地直到1916年,既為養病,也為在父親與兄長短期赴美謀職時照顧家人[16]。在這段期間,畢奧神父經常給他的兩位靈修指導——聖馬爾谷‧拉米斯(San Marco in Lamis)修院的加布遣會士本篤神父(Father Benedetto)與奧古斯定神父(Father Agostino)——撰寫神秘書信[16][17]。
抵達聖喬凡尼-羅通多
[编辑]1916年9月4日,畢奧神父接獲命令,必須回到團體生活中。他遂被派往福賈省(Foggia)聖喬凡尼-羅通多(San Giovanni Rotondo)的加爾加諾山區(Gargano Mountains)的一個農業修院——「恩寵聖母」加布遣修院(Our Lady of Grace Capuchin Friary),當時該修院共有七位修士。自此以後,除了一段時期軍營生活外,他一直留在聖喬凡尼-羅通多,直到1968年安逝於此。
在司鐸生涯中,畢奧神父以促成人心皈依而聞名,曾成功使不少人皈依天主教[18]。畢奧神父特別熱心於默想玫瑰經。他將每週告解比作「每週為房間除塵」,並勸勉信友每日進行兩次默想與自省:一次在早晨,作為迎接一天的準備;另一次在夜晚,作為反省回顧。他常以一句簡短卻深刻的話總結其靈修要訣:「祈禱、信賴、不要憂慮」(Pray, hope, and don’t worry.)[19]。他指導信友們在萬事萬物中辨認天主的臨在,並教導人要在一切之上渴望成就天主的旨意[20]。
許多人聽聞他的名聲後,紛紛前往聖喬凡尼-羅通多,為了與他會面、向他告解、尋求幫助,或單純滿足好奇心。1928年,畢奧神父的母親在修院附近的村莊辭世。其後在1938年,他讓年邁的父親格拉齊奧(Grazio)搬來與他同住,兄長米凱萊(Michele)也一同前來。格拉齊奧居住在修院外的一間小屋裡,直至1946年離世[21]。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餘波
[编辑]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畢奧神父所在團體中有四位修士被徵召入義大利軍隊服役。當時,他在修院中擔任教師與靈修指導員。當另一位修士也被徵召後,畢奧神父被任命為團體的負責人。1915年11月15日,他被徵召入伍,並於12月6日被分配到那不勒斯第十醫療兵團。由於健康狀況不佳,他多次被退伍與再度召回,直到1918年3月16日才被判定為不適合服役,並正式退伍[22]。

1918年9月,畢奧神父開始在手足上出現永久性的傷痕,稱為「聖傷」,象徵基督的傷痕[23]。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他在聖喬凡尼-羅通多地區的聖潔聲譽迅速傳開,每天都有數百名信徒前往修院探望他[23]。
戰後人們開始重建生活,而他在信眾眼中成為希望的象徵[20]。與他親近的人證實,他開始顯現出多種神恩,包括治癒的恩賜、分身的能力、凌空漂浮、預言、奇蹟、對睡眠與食物的非凡節制(有一則記載指出,奧古斯定神父(Padre Agostino)曾記錄,畢奧神父在維拉費諾(Verafeno)至少有二十天僅靠領受聖體而無其他飲食)、洞察人心、舌音、引人皈依,以及傷口散發芳香等恩寵[24][需要較佳来源]。
隨著時間推移,畢奧神父在更廣泛的群眾中聲名大噪,他成為許多人的靈修導師,並提出了靈性成長的五條守則:每週辦告解、每日領聖體、閱讀靈修書籍、默想祈禱,以及省察良心[20]。
慰苦之家醫院
[编辑]
到了1925年,畢奧神父將一座舊修道院改建為一間小型醫療診所,僅設有少數病床,主要用以接濟極度貧困與患病的人[25]。1940年,一個籌備委員會成立,旨在興建一所更大的醫院[26],並開始募集捐款,醫院的建設於1947年動工[25]。
據盧札托(Sergio Luzzatto)記載,醫院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畢奧神父的虔誠信徒艾曼紐·布魯納托(Emanuele Brunatto),他在德軍佔領法國期間,藉由黑市交易積累了財富[27][28]。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亦捐助了2億5千萬義大利里拉[29]。
基督教民主黨領袖洛多維科·蒙蒂尼(Lodovico Montini)及其弟若翰·巴蒂斯塔·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Montini,即後來的教宗保祿六世),促成了UNRRA的參與[30]。醫院最初計畫命名為「菲奧雷洛·拉瓜迪亞」(Fiorello LaGuardia)醫院,但最終定名為「慰苦之家」(Casa Sollievo della Sofferenza),並呈現為畢奧神父親自創建的事業[31]。

這座醫院於1956年正式啟用[26],畢奧神父將醫院的直接管理權交由聖座負責。然而,為使他能親自督導該計畫,教宗庇護十二世於1957年特准他暫時免除清貧誓願[32][33]。後來,部分批評者曾指稱該項工程在資金運用上存在不當行為的嫌疑[32]。
晚年生活
[编辑]進入1960年代後,畢奧神父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但他仍持續進行其靈修與牧靈工作[34]。1968年9月22日,畢奧神父舉行彌撒,紀念他領受聖傷(Stigmata)五十週年。當日,成千上萬的朝聖者齊聚聖喬凡尼·羅通多,電視台也派出攝影團隊前來拍攝[35]。由於參與者人數眾多,修院院長決定以莊嚴彌撒(Solemn Mass)的形式舉行[36]。
畢奧神父仍盡力履行司鐸職務,但他看起來極為虛弱[37]。他的聲音微弱,彌撒結束後,在下祭台階梯時幾乎昏倒,須由同院的嘉布遣會修士扶持[38]。這場彌撒成為他最後一次主持的聖祭[39]。
1968年9月23日清晨,畢奧神父作了最後一次告解,並重申了他的方濟各會誓願[20][40]。按照慣例,他手中仍持玫瑰经念珠,雖然已無力誦念《聖母經》,仍輕聲重複著:「Gesù, Maria」(「耶穌、瑪利亞」)[41]。 當天凌晨約2時30分,他在聖喬凡尼-羅通多的修院病房中安然辭世,享年81歲[42]。
在他逝世前的數日間,聖傷已神秘地消失。醫生檢視畢奧神父的遺體時,發現他手足上的傷口完全癒合,沒有留下任何疤痕或痕跡[42]。隨後,他的遺體被安放於修院教堂內的棺木中,讓信眾前來瞻仰與致敬。葬禮於1968年9月26日舉行,約有十萬名信徒參加[43][44]。葬禮隊伍繞行聖喬凡尼-羅通多鎮後,舉行了隆重的安魂彌撒(Requiem Mass)。最後,他的遺體被安葬於修院附屬的「恩寵聖母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Grazie a San Giovanni Rotondo)地下聖所中[43]。
有記錄的超自然現象
[编辑]據說畢奧神父具有一些神秘的恩寵,例如洞察靈魂、雙處同現,以及在他人尚未開口之前就能施予恩惠與治癒的能力[45]。他所經歷的超自然現象還包括天上的神视、與天使的交流,以及與撒旦與惡魔的肉身搏鬥。關於他超自然經驗的報告使他聲名遠播、令人驚嘆,儘管梵蒂岡方面最初對此持懷疑態度。部分現象是畢奧本人在寫給靈修導師的書信中所記錄的,另一些則由他的追隨者所傳述。
受聖傷
[编辑]
畢奧在書信中寫道,他在晉鐸初期就曾感受到身體上的印記、疼痛與流血,出現在與基督受難相對應的位置(當時尚未顯現可見的傷口)[46]。 在1912年3月21日寫給靈修指導與告解神師奧古斯定神父(Father Agostino)的信中,畢奧提到他對基督奧體的虔誠,以及他內心的直覺──他將要承受聖傷。盧扎托(Luzzatto)指出,在這封信中,畢奧引用了聖傷神秘學家瑰瑪·甘甘妮(Gemma Galgani)著作中一些未被認出的段落[16]。
在1915年的一封信中,奧古斯定神父向他提出具體問題,包括:他何時首次經驗神視、是否帶有聖傷,以及是否感受到基督受難的痛苦──特別是荊棘冠與鞭打之苦。畢奧回答說,他自1903年至1904年見習期以來便有神視,並已帶有聖傷。他坦言自己曾被此現象嚇壞,以至於懇求天主撤去聖傷。他還寫道,他並不希望痛苦被除去,只願可見的傷口消失,因為他認為那是難以言喻且幾乎無法承受的屈辱[46]。
1918年9月20日,當他在聽告解時,據說身上再次出現了可見的聖傷。這些聖傷持續了五十年,直到他去世為止。流自傷口的血據稱散發出花香或香水的氣味[47]。畢奧告訴奧古斯定,疼痛持續存在,且在特定日子與情況下更為劇烈。他表示自己寧願隱藏受苦,但至1919年初,有關他帶有聖傷的消息已廣為傳播。由於感到羞赧,他常戴紅色手套或以黑布遮住手足的傷口[32]。
神學家阿戈斯蒂諾·傑梅利(Agostino Gemelli)主張這些傷口與士兵使用腐蝕性物質自殘的傷勢相似[48],而醫師阿米科·比尼亞米(Amico Bignami)則認為這些可能是皮膚壞死所致,並因碘酊等化學物質而遲遲未癒[49]。
在聖傷公開後,多位醫師(其中一些由梵蒂岡聘請)對其進行檢查。有些人聲稱這些傷口無法以科學解釋,且似乎從未感染[32][50]。即使看似癒合,它們又會週期性地再次出現[51]。1954年,醫師阿爾貝托·卡塞爾塔(Alberto Caserta)為畢奧的雙手拍攝X光片,結果發現骨骼結構並無異常[52]。
然而,也有批評者指控畢奧偽造聖傷,例如使用石炭酸(carbolic acid)造成傷口。福賈(Foggia)當地藥劑師瓦倫蒂尼·維斯塔(Valentini Vista)的表親瑪麗亞·德·維托(Maria De Vito)作證稱,年輕的畢奧曾在未出示任何醫療處方的情況下,秘密購買了石炭酸與四克的藜蘆鹼(veratrine)[53]。藜蘆鹼是一種高度腐蝕性的「生物鹼混合物」,藥劑師維斯塔當眾表示:「藜蘆鹼劇毒,只有醫師才能決定是否開立處方。」[54]它過去被用作驅除蝨子的麻痺性殺蟲劑,也被描述為能使皮膚麻木的「外用刺激劑」[55]。
畢奧堅稱,他購買石炭酸是為了消毒醫用注射針具,而藜蘆鹼則是因有人惡作劇將其混入鼻煙中,導致他打噴嚏不止,因此他買來準備報復同伴[56][57]。沃爾泰拉(Volterra)主教拉斐爾·羅西(Raffaele Rossi)最終同意此說,認為「這裡反映的不是惡意,而是畢奧神父的單純與玩笑心」[57];並斷言:「這些聖傷並非出於魔鬼的作為,也非欺詐或惡意的偽造……它們看起來並非是外界暗示的病態產物。」[58]羅西主教認為,這些聖傷是「真實的存在」[59]。
靈傷
[编辑]1918年8月,在據稱領受聖傷前的幾週,畢奧神父描述了一次神祕的經驗,他感到靈魂與肉體同時被刺穿並燃燒。根據他的說法,這次神祕經驗始於8月5日,結束於8月7日。他的靈修導師本笃神父(Padre Benedetto)將這一現象詮釋為「靈傷」(Transverberation)。畢奧神父後來聲稱,這次經驗在他左側胸口留下了一道肉體的傷口[60]。多位檢視過畢奧神父傷口的見證者報告說,他的左胸有一道約七厘米長、呈十字形的傷痕[61][62]。
雙處同現
[编辑]信徒們相信畢奧神父擁有「雙處同現」(Bilocation)的神恩,即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當時作爲教廷調查員的拉斐爾‧羅西主教(Raffaele Rossi)就此詢問他時,畢奧神父回答說:「我不知道這現象的本質,也不太去想它;但確實曾發生過我似乎與某人同在、或身處某地的情形。我不知道是我的心神被帶到那裡,或是我所見的是那地或那人的一種顯現;我也不知道我是否以身體在那裡,或只是靈魂在那裡。」[63][64]
治癒
[编辑]在1999年出版的《畢奧神父:行奇蹟者》(Padre Pio: The Wonder Worker)一書中,愛爾蘭神父馬拉奇‧傑拉德‧卡洛(Malachy Gerard Carroll)記載了一個故事:西西里女孩潔瑪‧德‧喬爾吉(Gemma de Giorgi)的失明在拜訪畢奧神父時被治癒[65]。潔瑪於1947年由祖母帶到聖喬望尼-羅東多,她天生沒有瞳孔。旅途中,這個小女孩開始能看見物體,包括一艘汽船與大海[65][66]。潔瑪的祖母起初不相信孩子真的得到了治癒,當潔瑪在告解時忘了向畢奧神父祈求恩賜,祖母懇求神父代為祈禱,求上主恢復孩子的視力[65]。畢奧神父對她說:「孩子不必哭,你也不必哭,因為孩子能看見,而妳知道她確實能看見。」[65]
根據受託調查畢奧神父的沃爾泰拉主教拉斐爾‧羅西(Raffaele Rossi)表示:「關於所謂的治癒,許多案例未經證實,甚至並不存在。然而,在畢奧神父的通信中,確實有一些可信的聲明將奇蹟歸於他的轉禱。但若無醫學上的確認,結論難以成立,此事仍須開放研究。」[67]
預言
[编辑]1947年,27歲的卡羅爾‧沃伊蒂瓦神父(Karol Józef Wojtyła,後來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拜訪了畢奧神父,並向他告解。奧地利樞機阿方斯‧史提克勒(Alfons Stickler)指出,沃伊蒂瓦曾向他透露,在這次會面中,畢奧神父曾對他說,他將來會「登上教會中最高的職位」,但此事仍需進一步確認[68]。史提克勒說,沃伊蒂瓦認為這預言在他被任命為樞機主教時應驗了[69]。然而若望保祿二世的秘書斯坦尼斯瓦夫‧濟維什(Stanisław Dziwisz)否認此事[70],而喬治‧魏格爾(George Weigel)的傳記《希望的見證》(Witness to Hope)中雖也提到同一次拜訪,但未記載此預言。另有一種說法指出,畢奧神父以「陛下」這一僅被用於教宗的尊稱稱呼沃伊蒂瓦[71]。
其他
[编辑]羅西主教描述畢奧神父身上散發出「一種十分濃郁而愉悅的香氣,類似紫羅蘭的氣味」,但無法確定其來源[72]。 畢奧神父回覆說,他曾有「以理智之眼所見的智性神視」[73];他也記錄過與惡魔的搏鬥與騷擾經驗[74],有時惡靈甚至以人形或獸形出現[75]。他向羅西確認說:「極少數情況下,我能清楚地感覺到某些人的過錯、罪惡或德行,至少在我對他們有些認識時。」[76]
教廷的審查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列聖品與敬禮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參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Saint Pio of Pietrelcina. BBC. [11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8).
- ^ 拉丁文:九月的羅馬天主教聖人歷. [2014-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 ^ "Padre Pio de Pietrelcina",- PADRE PIO DA PIETRELCINA. Vatican News Servi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7).
- ^ 4.0 4.1 4.2 Ruffin, Bernard C. Padre Pio: The True Story. Our Sunday Visitor. 1991: 444. ISBN 978-0-87973-673-6.
- ^ Gerhold, Ryan. The Second St. Francis. The Angelus. 2007-02-20: 12–18.
- ^ 6.0 6.1 6.2 6.3 6.4 6.5 Padre Pio the Man Part 1.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6).
- ^ Gerhold, Ryan. The Second St. Francis. The Angelus. 2007-02-20: 12–18.
- ^ 8.0 8.1 Ruffin (1991),第444頁.
- ^ Castelli (2011),pages not specified..
- ^ 天主教在線:比約神父傳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8-06.
- ^ 《聖五傷畢奧神父傳》啟示出版. [2014-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 ^ Saints. The American Catholi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 ^ Pietralcina, Convento. La chiesetta di Sant'Anna. www.cappuccinipietrelcina.com. [30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 ^ Allegri, Renzo. I miracoli di padre Pio 2nd. Milano: A. Mondadori. 1993: 21. ISBN 88-04-37242-7. OCLC 29908703.
- ^ Padre Pio da Pietrelcina.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 ^ 16.0 16.1 16.2 Luzzatto (2011),第19頁.
- ^ Rega (2005),第19-20頁.
- ^ Cataneo, Pascal. Padre Pio: Glimpse into the Miraculous. Pauline Books and Media. 5 February 2019 [4 November 2024]. ISBN 978-0-8198-5989-1 (英语).
- ^ Rega (2005),第unpaginated頁.
- ^ 20.0 20.1 20.2 20.3 Padre Pio the Man Part 2. [2008-01-19].
- ^ Rega (2005),第215頁.
- ^ Chronology. Padre Pio Devotions.
- ^ 23.0 23.1 Luzzatto (2011),第27頁.
- ^ Pelletier, Joseph A. Padre Pio, Mary, and the Rosary. Garabandal. [2008-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 ^ 25.0 25.1 Brockhaus, Hannah. The hospital on a hill: Padre Pio's earthly work. Catholic News Agency (San Giovanni Rotondo, Italy). 20 July 2018 [7 Nov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September 2021) (英语).
- ^ 26.0 26.1 Castelli (2011),第293頁.
- ^ Luzzatto (2011),第156, 205, 219頁.
- ^ Di Giovine, Michael A. The seductions of pilgrimage: sacred journeys afar and astray in the western religious tra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16: 16 [2 February 2021]. ISBN 9781138546301.
- ^ Luzzatto (2011),第219 ff頁.
- ^ Luzzatto (2011),第221 f頁.
- ^ Luzzatto (2011),第225 ff., 228頁.
- ^ 32.0 32.1 32.2 32.3 Catholics: A Padre's Patience. Time. April 24, 1964 [7 April 2011].
- ^ Marie osb, Dom Antoine. Letter on Blessed Pader Pio: Stigmata – Sacraments of Penance and Eucharist – Suffering. 2000-04-24 [2006-09-27].[永久失效連結]
- ^ Allegri (2000),第241頁.
- ^ Schug (1987).
- ^ Rega (2005),第252頁.
- ^ Allegri (2000),第246頁.
- ^ Rega (2005),第254頁.
- ^ L'ultima messa di Padre Pio. imdb.com. IMDb. [2023-03-31].
The final Mass of St. Pio of Pietrelcina was celebrated in the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on September 22, 1968, the day before his death.
- ^ Rega (2005),第255頁.
- ^ Rega (2005),第256頁.
- ^ 42.0 42.1 Rega (2005),第257頁.
- ^ 43.0 43.1 Allegri (2000),第255頁.
- ^ Rega (2005),第259頁.
- ^ Cruz (1997),第581頁.
- ^ 46.0 46.1 McGregor, O.C.S.O, Augustine; Fr. Alessio Parente, O.F.M. Cap. The Spirituality of Padre Pio. San Giovanni Rotondo, FG, Italy: Our Lady of Grace Monastery. 1974 [2015-01-16].
- ^ Castelli (2011),第55, 190-191頁.
- ^ Luzzatto (2011),第140頁.
- ^ Luzzatto (2011),第39頁.
- ^ Freze, Michael. They Bore the Wounds of Christ: The Mystery of the Sacred Stigmata. OSV Publishing. 1989: 283–285. ISBN 978-0-87973-422-0.
- ^ Padre Pio.
- ^ Ruffin (1991),第160-163頁.
- ^ Luzzatto (2011),第91, 92頁.
- ^ Luzzatto (2011),S. 91 ff.
- ^ Dirk Schümer: Der Säurenheilige. Das katholische Italien bangt: Waren die blutenden Wunden des Wundermannes Padre Pio chemische Tricks?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Nr. 249, 26th October 2007.
- ^ Luzzatto (2011),第103頁.
- ^ 57.0 57.1 Castelli (2011),第25, 114頁.
- ^ Castelli (2011),第124頁.
- ^ Castelli (2011),第21頁.
- ^ Ruffin (1991),第134頁.
- ^ Castelli (2011),第282-283頁.
- ^ Ruffin (1991),第157頁.
- ^ Luzzatto (2011),第102頁.
- ^ Castelli (2011),第32頁.
- ^ 65.0 65.1 65.2 65.3 Kalvelage (1999),第210頁.
- ^ THE HEALING OF GEMMA DI GIORGI. [201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8).
- ^ Castelli (2011),pp.20, 100ff, 139ff.
- ^ Kwitny, Jonathan. Man of the centu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Pope John Paul II 1st.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 1997: 168. ISBN 0-8050-2688-6. OCLC 36501268.
- ^ Zahn, Paula. Padre Pio Granted Sainthood. CNN. 2002-06-17 [2008-01-19].
- ^ Dziwisz, Stanisław. A Life with Karol: My Forty-Year Friendship with the Man Who Became Pope. Doubleday. 2008. ISBN 978-0-385-52374-5.
- ^ Reason & Theology. I Was Padre Pio's Secretary!. 2021-11-10 [2025-09-24] –通过YouTube.
- ^ Castelli (2011),第25-26, 124-126頁.
- ^ Castelli (2011),第221頁.
- ^ Castelli (2011),第107頁.
- ^ Castelli (2011),第201頁.
- ^ Castelli (2011),第207頁.
注释
[编辑]- ^ 一段趣事:方濟各十歲時染上傷寒,病得很重。鎮上的赤腳大夫賈欽佗・瓜達納(Giacinto Guadagna)看了之後,搖搖頭說他大概只有幾天好活了,爸爸媽媽強忍悲痛,老實跟方濟各說他快死了。方濟各聽了之後,說:「如果我快死了,我想再看一眼我深愛的皮阿納-羅馬納(Piana Romana)」爸媽考慮之後,決定完成兒子的心願,要他十五歲的哥哥米切雷把方濟各搬到驢子背上,跟他一起去一趟那間小屋。當時正是收成季節,貝芭炒了很多胡椒,準備款待請來的雇工。因為這些辣椒實在太辣,所以那些大男人吃得也沒想像中多,還剩了一大罐在桌上。方濟各跟米切雷進屋時,想跟哥哥要點來吃,但哥哥不讓他吃。等貝芭來了,方濟各跟她說:「媽咪,把門關上好不好? 光太刺眼了。我想一個人待一下,妳先走開一下好嗎?」等貝芭離開後,這病奄奄的孩子從床上起來,把辣椒全都給吞了,還配上半罐牛奶。貝芭回來發現辣椒沒了,驚訝之餘以為是米切雷不小心放狗進來,讓狗把辣椒全給吃了,把米切雷罵了一頓。當時方濟各正在昏睡,醒來之後覺得身體好了大半,這才知道整個經過。他老實告訴媽媽說:吃了那罐辣椒的「狗」,其實就是他。[11]
外部連結
[编辑]- "Padre Pio de Pietrelcina", Vatican News Servi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dre Pio of Pietrelcina | Official website (意大利文) (英文)
- Padre Pio of Pietrelcina | Official TV and radio channels (意大利文) (英文)
- Padre Pio of Pietrelcina | Official magaz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意大利文) (英文)
- Padre Pio Foundation of Ame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ondazione Voce di Padre Pi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意大利文) (英文)
- Padre Pio 2000 Mov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rayers by Padre Pio[永久失效連結]
- 非官方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