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朝藩王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制,亲王之嫡长子封世子,长孙封世孙,其余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以下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以下按照帝系及藩王世袭列舉明朝诸王,也可以見各藩王世系表链接。

明太祖所定各王世系命名

[编辑]

明太祖二十六子,九子赵王朱杞早夭,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为其余二十四子及靖江王各拟二十字。宗室命名以上一字为据,而下一字起五行偏旁,以五行相生之火、土、金、水、木为序(明太祖各子已取木字旁名)。因靖江王为明太祖朱元璋从孙辈,故同其孙辈取火字旁名,初名为朱炜;后朱元璋因其非為己胤,改其名为守谦,并令靖江王府后代命名不拘五行之例[1][2][注 1][注 2]

  1. 東宮: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2. 秦府: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
  3. 晉府: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4. 燕府: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5. 周府: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6. 楚府: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7. 齊府: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8. 潭府:福昌忻保定,嘉應必興隆。啟處詢從式,尊聞汝貴中[注 3][注 4]
  9. 魯府: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
  10. 蜀府: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11. 湘府:久鎮開方嶽,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12. 代府: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耀壯洪基。
  13. 肅府:贍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
  14. 遼府: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15. 慶府: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
  16. 寧府: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注 5][3]
  17. 岷府: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理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18. 谷府: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19. 韓府:沖範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
  20. 瀋府:佶幼詮勛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21. 安府:斐序斌廷賞,凝覃濬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22. 唐府: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曆協銘圖。
  23. 郢府: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璿璣。
  24. 伊府: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25. 靖江府: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注 6]

《大明会典》另载六十字无国号[4]

  1. 毖初斯建節,勗好必貞銓。執準符鈞正,詢旼汝勵虔。
  2. 薦諝演還暢,先施遂省稽。諏懽爰造就,適藝冀塤箎。
  3. 慧堅忻愿確,鑑潔綽侁孜。習獻增盈謐,臨饒軼績撝。

明朝藩王分封情况

[编辑]

终明世,共有八十六亲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四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帝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景帝),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崇祯帝,追封五王),崇祯帝封六王(追封四王)[5][6][7]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四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而除封。至崇祯朝明亡,共计有亲王三十三位。南明三帝及监国鲁王实封三王、追封七王、赠封(郡王死后加封亲王)一王。

明代各王府先后封624位郡王[注 7],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瀋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及分封郡王[7]

南明隆武帝永历帝又分封非皇族者为郡王、亲王,见另表

按帝系分類

[编辑]

明太祖追封父祖诸王

[编辑]

朱仲八[8]

明德祖

明懿祖

明熙祖

详见熙祖系

明仁祖

详见仁祖系

明朝实封及追封诸王

[编辑]

明太祖

[编辑]

详见太祖系

明兴宗

[编辑]

详见興宗系

明惠帝

[编辑]

详见惠帝系

明成祖

[编辑]

详见成祖系

明仁宗

[编辑]

详见仁宗系

明宣宗

[编辑]

详见宣宗系

明英宗

[编辑]

详见英宗系

景泰帝

[编辑]

明宪宗

[编辑]

详见憲宗系

明孝宗

[编辑]

详见孝宗系

明武宗

[编辑]

明睿宗

[编辑]

详见睿宗系

明世宗

[编辑]

详见世宗系

明穆宗

[编辑]

详见穆宗系

明神宗

[编辑]

详见神宗系

明光宗

[编辑]

详见光宗系

明熹宗

[编辑]

详见熹宗系

崇祯帝

[编辑]

详见愍帝系

明安宗

[编辑]

详见安宗系

明绍宗

[编辑]

详见绍宗系

明昭宗

[编辑]

详见昭宗系

监国鲁王

[编辑]

异姓诸王

[编辑]

根据明朝会典等制度的规定,只有皇族可以在生前封为王爵。非皇族者生前最高爵位为国公,死后可追赠郡王爵。此制度一直实行至明朝灭亡,及南明弘光隆武两朝。但是至永曆朝时,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历帝打破了异姓不封王的惯例,先后封其为平辽王(不受)、冀王(不受)和秦王。此后又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进封晋王),刘文秀为南康王(进封蜀王),白文选为巩昌王,冯双礼为庆阳王,马进忠为汉阳王,郑成功为延平王(进封潮王,未受)等。單字王為親王,二字王為郡王。

明朝追赠诸王

[编辑]

南明分封追赠诸王

[编辑]

按藩王世系分类

[编辑]

本表仅列出有袭封世系的诸王。始封一代即绝嗣除封的诸王,以及幼殇追封的诸王,均见上表,此处不载。

秦王

[编辑]

详见秦王系

晉王

[编辑]

详见晉王系

周王

[编辑]

详见周王系

楚王

[编辑]

详见楚王系

齊王

[编辑]

详见齊王系

魯王

[编辑]

详见魯王系

蜀王

[编辑]

详见蜀王系

代王

[编辑]

详见代王系

肅王

[编辑]

详见肅王系

遼王

[编辑]

详见遼王系

慶王

[编辑]

详见慶王系

寧王

[编辑]

详见寧王系

岷王

[编辑]

详见岷王系

谷王

[编辑]

详见谷王系

韓王

[编辑]

详见韓王系

瀋王

[编辑]

详见瀋王系

唐王

[编辑]

详见唐王系

伊王

[编辑]

详见伊王系

靖江王

[编辑]

详见靖江系

漢王

[编辑]

详见漢王系

趙王

[编辑]

详见趙王系

鄭王

[编辑]

详见鄭王系

襄王

[编辑]

详见襄王系

荊王

[编辑]

详见荊王系

淮王

[编辑]

详见淮王系

德王

[编辑]

详见德王系

崇王

[编辑]

详见崇王系

吉王

[编辑]

详见吉王系

徽王

[编辑]

详见徽王系

益王

[编辑]

详见益王系

衡王

[编辑]

详见衡王系

榮王

[编辑]

详见榮王系

潞王

[编辑]

详见潞王系

福王

[编辑]

详见福王系

桂王

[编辑]

详见桂王系

藩王及宗室继承顺序

[编辑]
  • 皇帝嫡长子封太子,袭位;其余诸子封亲王。女封公主,夫为驸马都尉,位在伯爵之上[13]
  • 太子嫡长子封太孙,其余诸子封郡王,即位后升亲王。女封郡主,即位后升公主。
  • 亲王嫡长子封世子,嫡长孙封世孙,袭位;其余诸子封郡王。女封郡主,夫为仪宾,视从一品。
  • 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嫡长孙封长孙,袭位;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视从一品。女封县主,夫为仪宾,视从二品。
  • 镇国将军诸子封辅国将军,视从二品。女封郡君,夫为仪宾,视从三品。
  • 辅国将军诸子封奉国将军,视从三品。女封县君,夫为仪宾,视从四品。
  • 奉国将军诸子封镇国中尉,视从四品。女封乡君,夫为仪宾,视从六品。
  • 镇国中尉诸子封辅国中尉,视从五品。
  • 辅国中尉诸子封奉国中尉,视从六品。
  • 奉国中尉诸子世袭。
  • 宗室有罪削爵者称庶人。

亲王及宗室俸禄

[编辑]

洪武三年封秦、晋、燕、周、楚、齐、潭、鲁、蜀、靖江十王。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禄[14]

  • 亲王岁支米五万石[注 58],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二千两,盐二千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缎匹岁给匠料,拨王府自造。
  • 靖江王岁支米二万石,钞一万贯,余物比亲王减半,马匹草料月支二十匹。
  • 公主未受封,每岁支紵丝纱罗各一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封,赐庄田一所,计岁收米一千五百石,钞二千贯。
  • 亲王子男未受封,岁支紵丝纱罗绢冬夏布同绵同公主未封例,女未封者减半。
  • 亲王子男已封郡王者,岁支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一十匹,紵丝五十匹,罗二十五匹,绢及冬夏布各一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匹草料月支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者,岁支米一千石,钞一千四百贯,缎绢由所在亲王国带造。
  • 皇太子次子既封郡王后,候出阁,岁支与郡王同,女及嫁者与郡(亲)王已封女同。
  • 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
  • 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钞五百贯,余物半亲王女已受封者。
  • 郡王诸子年十五,各赐田六十顷,除租税为永业,其所生子世守之。后乃令止给禄米。

洪武二十八年,诏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乃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15]

  • 亲王岁禄万石
  • 郡王岁禄二千石
  • 镇国将军岁禄千石
  • 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
  • 奉国将军岁禄六百石
  • 镇国中尉岁禄四百石
  • 辅国中尉岁禄三百石
  • 奉国中尉岁禄二百石
  • 公主及驸马都尉二千石
  • 郡主及仪宾八百石
  • 县主及仪宾六百石
  • 郡君及仪宾四百石
  • 县君及仪宾三百石
  • 乡君及仪宾二百石

洪武二十八年又令晋、燕、楚、蜀、湘府禄米如数拨给;代、肃、庆、辽各府远在边陲,民少赋薄,岁给五百石;齐府一千石;秦府嗣王年幼,岁用粮米按数拨给[16]

洪武六年定,亲王禄米每年十月拨给,本府文武官吏俸禄及军士粮储皆按月支给。成化二年定,郡王禄米俱于亲王府仓上纳。听令按季支用。镇国将军以下禄米于有司官仓收贮,二次支给。宗室禄米,将军以赐名受封日为始,县主、仪宾以出阁成婚日为始,于附近州县秋粮内拨给。郡王将军以下出阁在前、受封在后,以受封日为始;受封在前、出阁在后,以出阁日为始。嘉靖四十四年定《宗藩条例》,规定郡王、将军禄米七分折钞,中尉禄米六分折钞,郡县主、郡县乡君及仪宾八分折钞。诸王亦请辞岁禄,少者五百石,多者二千石。嘉靖年间宗室庶人月给米六石,万历年间减至二石或一石[17]

万历年间各王府岁禄如下[18]

  • 秦府:秦王永乐初禄米五千石,洪熙年间加五千石,计岁支禄米一万石,米钞中半支给。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晋府:晋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周府:周王永乐初禄米一万石,永乐年间加五千石,洪熙年间加五千石,计岁支本色禄米二万石,袭封岁支本色禄米一万二千石。弘治十六年改一万石,隆庆二年辞一千石。
  • 楚府:楚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隆庆三年辞一千石。
  • 鲁府:鲁王永乐初禄米三千石,洪熙年间加二千石,后又加五千石,计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二千石。
  • 蜀府:蜀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代府:代王永乐初禄米五百石,洪熙年间加一千五百石,计岁支禄米六千石,米钞中半支给。
  • 肃府:肃王永乐初禄米五百石,洪熙年间加五百石,计岁支禄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隆庆四年因本府辅国将军承袭王爵,仍支辅国将军禄米八百石。另赐草场。
  • 辽府:辽王(已废)永乐初禄米一千石,洪熙年间加一千石,计岁支本色禄米二千石。
  • 庆府:庆王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七千五百石,折色二千五百石(正德年间革岁禄三分之一)。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宁府:宁王(已废)永乐初禄米一千石,洪熙年间加九千石,计岁支禄米一万石,米钞中半支给。
  • 岷府:岷王岁支本色禄米一千五百石。
  • 韩府:韩王岁支禄米三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一千石。
  • 瀋府:瀋王永乐初禄米三千石,洪熙年间加七千石,计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六千石,折色四千石
  • 唐府:唐王永乐初禄米三百石,洪熙年间加一千七百石,后又加四千五百石,计岁支本色禄米六千五百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五百石。
  • 伊府:伊王(已废)永乐初禄米三百石,洪熙年间加一千七百石,计岁支本色禄米二千石。
  • 靖江府:靖江王永乐初禄米三百石,洪熙年间加七百石,计岁支本色禄米一千石。。
  • 汉府:汉王(已废)岁支禄米一万石,洪熙年间加两万石,计岁支本色禄米三万石。
  • 赵府:赵王岁支禄米一万石,洪熙年间加两万石,计岁支本色禄米三万石。宣德年间辞禄,降为一万石,米钞中半支给。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郑府:郑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隆庆元年加四百石。
  • 襄府:襄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荆府:荆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淮府:淮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卫府:卫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德府:德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秀府:秀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崇府:崇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五百石。
  • 吉府:吉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徽府:徽王(已废)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兴府:兴王(后为帝系)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岐府:岐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益府:益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二千石。
  • 衡府:衡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二千石。
  • 雍府:雍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寿府:寿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汝府:汝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泾府:泾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 荣府:荣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嘉靖四十四年辞一千石。
  • 景府:景王(国绝)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

秦府郡王初封者岁禄二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一千五百石。袭封者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晋、周、楚、鲁、蜀、代、辽、瀋、唐、伊、赵、郑、襄、荆、德、崇、徽等十七府郡王初封者岁禄二千石。袭封者一千石。俱米钞中半兼支。肃、庆、宁、韩、淮五府郡王初封岁禄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袭封同。吉、益、衡、荣四府郡王岁支禄米一千石,三分本色,七分折钞。岷府郡王初封岁支禄米五百石,米钞中半兼支,袭封同。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大政记》:洪武二十八年十月,上定东宫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为一世,以其字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则临时所议,以为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复拟续增。
  2. ^ 《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八年,令靖江王庶子称王子,发放言语称裔旨,一应官员人等参见并时节庆贺,常服行四拜礼,常见行一拜礼,不叩头。令晋、燕、楚、蜀、湘府给禄米如数,代、肃、庆、辽各府远在边,民少赋薄,岁且给五百石。齐府一千石。嗣秦王幼,其应用米石有司月进。凡亲王位下各拟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孙即以上闻,付宗人府。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其下一字临时随意选择,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照例续添,永为定式。下字俱用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府不拘。
  3. ^ 万历《大明會典》卷一·宗人府:“旧有潭王位下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啟处询从式、尊闻汝贵中二十字,以国除,祖训不载。”
  4. ^ 在潭王世系命名中,头两字“福昌”与谷府世系第九、十字相重复;第四字“保”、第十六字“尊”和第二十字“贵”分别与辽府世系第十四字、第九字和第一字相重复;第五字“定”和第十四字“從”与岷府世系第六字、第二十字相重复;第六字“嘉”和第十一字“啟”与唐府第十六字、十一字相同;第七字“應”与伊府第十一字相同;第九字“興”与谷府第七字相同;第十字“隆”和第十二字“處”与肃府第二十字、十八相同;第十七字“聞”与郢府第二字相同;第二十字“中”与宁府第十字相同。。按潭王自焚于洪武二十二年,而肃、辽二王虽受封于洪武十一年,但其时尚年幼;在洪武二十四年封宁、岷、谷、唐、郢、伊六王时,并将肃王、辽王改封(原来分别为汉王、卫王),因此这八位亲王的世系用字可能定于此时,并取用了被除封的原潭王世系用字。
  5. ^ 據寧府後裔朱兆藩(派名哲培)所修訂之盱眙朱氏八支宗譜載,寧府擬定的新派名為“行端由志正,承啟守家傳。敦睦和熙兆,咸宜振緝延。”
  6. ^ 据桂林嘉庆十一年《修建朱家祠碑记》,嘉庆年间靖江王支系二十字已用完,后裔族老续拟二十字,曰“继志宜从本,敦修尚贵贤,振家招广盛,宝善乃长延”
  7. ^ 指始封各郡王而言,不包括继封及追封者,但包括后来升为亲王的郡王,如秦府富平王(秦康王)、镇安王(秦简王),周府祥符王(周简王)、通许王(周懿王),福府德昌王(后封为福世子、福王,即弘光帝)等
  8. ^ 寿春王及其子孙诸王皆明太祖追封,各王姓名见《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三·郡王
  9. ^ 惠帝时追尊为明兴宗,成祖時復稱懿文太子
  10. ^ 朱橚初封吴王,封国杭州府
  11. ^ 齐王榑永乐时废为庶人,齐国除封,子孙居凤阳,称齐庶人。弘光朝上谥号齐恭王
  12. ^ 湘王朱柏,建文年间谥号为“戾”,至永乐年间改谥号为“献”。
  13. ^ 代王初封豫王
  14. ^ 肃王初封汉王,封國漢中府
  15. ^ 辽王初封卫王。隆庆时废,辽国除封
  16. ^ 庆王初封时就食于韦州
  17. ^ 正德时宁王朱宸濠谋反,废,宁国除封
  18. ^ 谷王橞永乐时因谋反废为庶人,谷国除封,子孙居凤阳,称谷庶人
  19. ^ 嘉靖时伊王朱典楧因暴虐废,伊国除封
  20. ^ 朱雄英早夭,追封虞王《弇山堂别集》作朱雄煐
  21. ^ 永乐时降为广泽王,居漳州府,后废为庶人,子孙居凤阳,称吴庶人。弘光元年复王号,追封为吴悼王,隆武元年追封为吴哀王
  22. ^ 永乐时降为怀恩王,居建昌府,后废为庶人。弘光元年复王号,追封为衡愍王,隆武元年追封为衡悼王
  23. ^ 永乐时降为敷惠王(后改封瓯宁王),守懿文太子陵,旋死于火。弘光元年复王号,追封为徐哀王,隆武元年追封为徐愍王
  24. ^ 靖难之变应天城破时不知所终,南明弘光朝追封恭愍皇太子,隆武朝追封和简太子
  25. ^ 永乐时废为建庶人,南明弘光朝追封为原怀王,隆武朝追封为润怀王
  26. ^ 宣德时废汉王为庶人,旋诛杀,子孙并遇害
  27. ^ 蕲王初封静乐王,卒,仁宗即位后追封蕲王
  28. ^ 景泰朝废太子位,降为沂王,英宗复辟后重新为太子
  29. ^ 景泰朝封朱见潾为荣王,英宗复辟后改封徳王
  30. ^ 嘉靖时废王,徽国除封
  31. ^ 初为郕王世子,景帝即位后封为太子,殇。英宗复辟后复降为郕世子
  32. ^ 兴王世子入继大统,为明世宗
  33. ^ 追赠颍王,谥号殇
  34. ^ 李自成封朱慈烺为宋王。南明弘光朝谥为献愍皇太子。监国鲁王追上谥号悼皇帝
  35. ^ 李自成封朱慈炯为安定公。南明弘光朝谥为定哀王
  36. ^ 南明弘光朝谥为永悼王
  37. ^ 初生即陷于清兵
  38. ^ 初生即陷于清兵
  39. ^ 永历十五年被害,郑经上谥号哀愍太子
  40. ^ 40.0 40.1 40.2 永历帝弟,见执于张献忠,追封
  41. ^ 永历帝弟,夭折,追封
  42. ^ 朱议氻为宁王系瑞昌王朱拱栟的四世孙。朱拱栟因参与朱宸濠谋反而被废,子孙禁锢高墙。弘光帝即位后大赦凤阳高墙罪宗,朱议氻获释,隆武二年袭封瑞昌王,五月在绍兴谒鲁监国,被封为翼王,弟朱议沥袭瑞昌王位。
  43. ^ 《弇山堂别集》称为太王
  44. ^ 秦昭王朱秉欆,以临潼王入继,追封祖父临潼惠简王朱公铭为秦安王,父临潼和僖王朱诚澯为秦莊王
  45. ^ 秦宣王朱怀埢,以临潼王系宗室入继。追封曾祖(秦安王庶次子、镇国将军)朱诚润为秦恭王,祖父朱秉柎为秦顺王,父朱惟燫为秦端王
  46. ^ 据《大明宗室秦景王墓志》,万历二十三年生,崇祯二年封秦世子,崇祯十二年袭,崇祯十四年薨,无子,以弟朱存极(明史作“朱存枢”)袭
  47. ^ 《明实录》中有载,《明史》及《南明史》均误作“朱存枢”。据《大明秦世子暨妃张氏合葬圹志》,朱存枢应为秦藩世子名,薨后以朱存機继承秦王之位。崇祯十六年降于闯军,后被带至山海关,归降清兵。顺治二年在北京被杀
  48. ^ 永乐时废,后平反,封平阳王
  49. ^ 永乐时攻讦长兄晋王朱济熺,使明成祖废兄立己,遂进封晋王,后因事废
  50. ^ 其子周世孙朱伦奎弘光元年袭封周王,隆武二年十二月在广州被清兵杀死,世子朱敷錚不知所终,后朱伦奎之弟朱伦聖嗣封周王
  51. ^ 长子朱均鈋袭封楚王,即楚靖王
  52. ^ 朱华壁、朱华堞、朱华廛三位楚王为南明所封
  53. ^ 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五·二王孙:“宸濠世子外不请名,盖有异志,它日欲自赐名,立嗣立国也。故宫中止以行叙,曰某哥某哥云。既败,其第三子尚幼,投于水,得浮木,攀之,为渔家所收。寻流落民间,名曰朱学。嘉靖十五年,自言于霍丘县,送至京师。照鼒材例,发高墙。”
  54. ^ 朱常洵《明史》所载谥号为福恭王,墓志记载谥号为福忠王。南明谥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庙号恭宗
  55. ^ 南明时追赠颍王
  56. ^ 南明时追赠德王
  57. ^ 南明谥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庙号礼宗
  58. ^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戊午:“鲁府左长史胡秉忠奏:王府岁给米五万石,折收金银钞锭,已移文山东布政使司。今鲁王薨,而有司送纳如故,未敢即收。上谕户部尚书杨靖曰:王府岁用已有定制,王虽薨,国用不可缺也,命如数收受。”可见明初亲王禄米由布政使司支给,并非尽数给米,而是也可以兼折金银钞锭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史》表一·诸王
  2. ^ 朱国桢《涌幢小品》:宗室命名
  3. ^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 10卷-族谱网. [2020-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4. ^ 卷一·宗人府. [正德]《大明會典》. : 6a. 
  5. ^ 明史》诸王传、诸王世表
  6. ^ 6.0 6.1 6.2 6.3 明实录
  7. ^ 7.0 7.1 7.2 7.3 《弇山堂别集》
  8. ^ 《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三·郡王
  9. ^ 钱海岳《南明史》志二·礼
  10. ^ 钱海岳《南明史》列传第三·诸王一
  11. ^ 明实录
  12. ^ 明史
  13. ^ 万历《大明会典》
  14. ^ 万历《大明会典》;《明史》食货志六·俸饷;《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七·亲王禄赐考
  15. ^ 万历《大明会典》;《明史》食货志六·俸饷
  16. ^ 《大明会典》卷三十八·廩禄一·宗藩禄米
  17. ^ 《明史》食货志六·俸饷
  18. ^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八·廩禄一·宗藩禄米;《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七·亲王禄赐考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