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抗血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抗血清(Antiserum)是含有單株或多株抗體的人類或非人類血清;注到生物體後,可以產生被動免疫。例如目前已知唯一有效的埃博拉出血热治療法,就是從倖存者中取得抗血清(恢復期血清,convalescent serum),再將抗血清輸到其他人體內(但成功率很低)[1]

抗血清常用在診斷病毒学的實驗室中。抗血清若用在人類身上,常當作抗毒素英语antitoxin或是治療蛇毒英语envenomation抗蛇毒血清

历史

[编辑]

1890年,埃米爾·馮·貝林北里柴三郎發表了他們的第一篇關於血清療法的論文。

貝林率先採用了這項技術,他使用豚鼠來生產血清。 [2] 根據他觀察到的白喉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感染倖存者從未再次感染,他發現人體會持續產生一種抗毒素,這種抗毒素可以防止感染倖存者再次感染同一種病原體。

由於豚鼠產生的抗血清量太少,不實用,貝林必須對大型動物進行免疫才能生產足夠的血清來保護人類。事實證明,馬是最好的血清生產者,因為其他大型動物的血清濃度不夠,而且人們認為馬不會攜帶任何可能傳染給人類的疾病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事需要大量馬匹。貝林很難找到足夠的德國馬匹來建造他的血清設施。他選擇從東歐國家(主要是匈牙利和波蘭)採購馬匹。由於貝林的經濟資源有限,他挑選的馬匹大多用於屠宰;然而,這些馬匹對其他動物的用途並不影響血清的生產。用於血清的馬匹性情溫順、溫順且健康狀況良好。年齡、品種、身高和顏色都無關緊要。[3]

馬匹從波蘭或匈牙利被運往位於德國中西部馬爾堡的貝林公司(Behring)設施。大多數馬匹透過鐵路運輸,並與其他貨物一樣妥善處理。在漫長的過境過程中,馬匹只能聽天由命。 [4] 馬匹抵達馬爾堡後,需要在隔離設施中休養3至4週,並在那裡記錄它們的數據。它們必須處於完美的健康狀態才能進行免疫接種,隔離設施確保它們沒有可能感染其他馬匹的微生物。在貝林公司,馬匹被視為救命稻草;因此,它們得到了良好的照顧。一些用於血清生產的馬匹被命名,並因其對人類和非人類醫學的貢獻而受到表彰。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間,在一家捐血中心採集的恢復期血清(convalescent plasma)。

19世紀末,德國每兩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感染白喉,這是15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死因。 1891年,貝林首次透過注射抗血清挽救了一名患有白喉的小女孩的生命。血清馬被證明是白喉感染者的救星。隨後,針對白喉和其他微生物疾病的主動保護性疫苗被開發出來,包括破傷風狂犬病蛇毒的治療方法。

1901年,貝林因其在白喉研究方面的貢獻而榮獲首屆諾貝爾醫學獎

现代应用

[编辑]

2019冠状病毒病的早期阶段,还没有找到可靠的治疗方案。对此,恢复期血清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至少在严重的情况下已经被用作一种治疗方案。[5] [6][7]

運作原理

[编辑]

抗血清中的抗體會和抗原或是傳染媒介結合[8]免疫系统會識別和抗體結合的外來物質,觸發更强烈的免疫反應。抗血清多半會用在致病原的強度界於一定程度之間的情形:抗血清可以躲避尚未活化的免疫系統,但只要免疫系統活化,致病原就無法躲避。因此是否有抗體要看一開始的「幸運倖存者」其免疫系統是否有辦法產生抗體,或是看是否有攜帶致病體但不會受其症狀影響的「宿主物種」[9]。後續的抗血清可以從初始的抗血清提供者產生,或是從曾被感染,但之後因為抗血清而治癒的動物器官來產生。像稀釋的蛇毒常常是蛇本身的抗血清,在蛇咬到自己時可以產生被動免疫[10][1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Mupapa, K; Massamba, M; Kibadi, K; Kuvula, K; Bwaka, A; Kipasa, M; Colebunders, R; Muyembe-Tamfum, JJ. Treatment of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with Blood Transfusions from Convalescent Patients (suppl 1).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99,. 179 Suppl 1 (Volume 179): S18–S23 [6 August 2014]. PMID 9988160. doi:10.1086/5142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8). 
  2. ^ Grundmann, Kornelia. Emil von Behring: The Founder of Serum Therapy.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21. [8 June 2021]. 
  3. ^ Serum therapy, especially in its application against diphtheria.. 
  4. ^ Kautz, Gisela. Die Stute Namenlos. Stuttgart: Thienemann-Esslinger. 2004. ISBN 978-3522176446. 
  5. ^ 存档副本.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6. ^ 存档副本.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7. ^ 存档副本. [202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8. ^ de Andrade, Fábio Goulart, et al. "The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i-Bothropic And Anti-Crotalic Igy Antibodies In Laying Hens: A Long Term Experiment." Toxicon 66.(2013): 18-24.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12 Feb. 2015.
  9. ^ Mortimer, Nathan T., et al. "Parasitoid Wasp Venom SERCA Regulates Drosophila Calcium Levels And Inhibits Cellular I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23 (n.d.): 9427-9432. Biological Abstracts 1969 - Present. Web. 12 Feb. 2015.
  10. ^ O'Leary, M.A., K. Maduwage, and G.K. Isbister. "Use Of Immunoturbidimetry To Detect Venom–Antivenom Binding Using Snake Venoms."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 Toxicological Methods 67.3 (2013): 177-181.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12 Feb. 2015.
  11. ^ Vogel, Carl-Wilhelm, Paul W. Finnegan, and David C. Fritzinger. "Humanized Cobra Venom Factor: Structure, Activity,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Preclinical Disease Models." Molecular Immunology 61.2 (2014): 191-203.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12 Feb. 2015.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