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厦门事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厦门事件
八国联军之役的一部分

失火后的厦门东本愿寺布教所
日期1900年8月24日-1900年9月7日
地点
福建厦门
结果 日本被迫撤军
山县有朋内阁倒台
鼓浪屿公共租界成立
领土变更
参战方
 大清(东南互保)
 英国
 美国
 德意志帝國
 法國
 俄罗斯帝国
 大日本帝国
台湾总督府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朝 许应骙
清朝 善联
清朝 杨岐珍
清朝 延年
大日本帝国 山县有朋
大日本帝国 桂太郎
大日本帝国 山本权兵卫
大日本帝国 儿玉源太郎
大日本帝国 后藤新平
大日本帝国上野专一
大日本帝国武井久成

厦门事件又称东本愿寺事件,指1900年8月24日至9月7日,日本方面以中国暴徒放火焚烧东本愿寺布教所为由,公然派遣部队登陆厦门,最终在西方列强的干预下被迫撤军的未遂军事行动。

背景

[编辑]

取得势力范围

[编辑]

日本对福建的觊觎早已有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彬提出:“早日取得福州臺灣朝鲜,以强化日本国防,乃是当前之要务[1]”。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布《时事新报》社论《东洋之波兰》,并文中附上“支那帝国分割之图”,将台湾与福建的一半划予日本[2][3][4]

1895年4月17日,清廷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割予日本。日本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但其仍旧觊觎福建。1896年10月19日,日本同清廷签订《公立文憑》,允许日本“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租界。”

1898年4月22日,日本驻华公使矢野龙溪日语矢野龍渓照会总理衙门,要求清廷声明“不将福建省内之地让与或租与别国矣。”4月24日,总理衙门复照,表示同意来照要求,福建由此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5][6]

虎头山租界事件

[编辑]

1897年初,日本政府照会清廷,要求“将厦门城外对鼓浪屿之火仔垵、沙坡头及其中间各该沿海一带背后至山顶之地方12万,又生屿及大屿内对鼓浪屿之沿海10万坪,共22万坪,作为日本专管租界”如果清廷接受这一照会,日本将能够把持厦门港的南、北水道,扼据厦门港。[7][8]

台湾总督府的策动

[编辑]
儿玉源太郎是厦门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之一

由于地理因素,日本台湾总督府很早就将福建视为帝国扩展的着力点。第二任总督桂太郎指出:“欲确立经略台湾的方针,必须实施南清的经略;欲实施南清的经略策政,必须有经略福建及厦门之实;欲得经略福建及厦门之实,则非有经略南洋之实不可”将厦门视作南进策略的重要一环。此外,桂太郎还主张同厦门之间开启密切交往,以令福建置于日本的影响力之下。桂太郎卸任近两年后,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上任。儿玉源太郎与桂太郎同为日本陆军出身,同是南进论的支持者。儿玉源太郎上任后,任命后藤新平为民政长官,主导或参与了日本对福建地区的每一步行动。[8][4]

1899年6月,儿玉源太郎发布《有关统治台湾过去及将来备忘录》,将对岸经略的目标由福建缩小至厦门,并指出“对台湾岛民的统治,欲收十全的效果……必须留意对岸之福建省,尤其是厦门的民心”“东亚有数之良港,即厦门港也。就任以来,对此政策已在苦心经营,期望迟早可有达到目的之机运来临”,将厦门视为统治台湾与南进策略的重要一环。他还打算依靠经济建设,欲收揽厦门百姓的民心。然而,日本在厦门的经济地位远不如英国、美国与德国,对厦门的经略并不成功。[8]

在儿玉源太郎等人的努力下,日本逐步在厦门设立学校、寺庙与银行,厦门也在1900年成为日本人第二多的中国城市。同年春,后藤新平观访厦门、福州、漳州等地,并同富商林維源闽浙总督许应骙、内阁大学士陈宝琛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兴泉永道道台延年等人会晤。此次观访主要取得了两个成果:第一,日本驻厦门、福州的领事兼任台湾事务官,由台湾总督府资助,进行情报搜集与报告工作;第二,台湾总督府每年补助、扶持在闽本愿寺与日籍僧人。这两点为之后发生的厦门事件起到了铺垫作用。[8][4]

形势升级

[编辑]

1900年6月起,八国联军之役爆发,清廷与日本等国进入敌对状态。同年7月2日,闽浙总督许应骙与福州将军善联致电驻外国领事,要求效仿两江两湖地区缔约。7月6日,两人再次致电驻榕领事,邀请商议定约。7月14日,福建省内各大官员与俄、美、日、英、法、德、荷七国领事在福州南台广东会馆开会,并签订《福建互保协定》,加入“东南互保”。作为唯一正式签字的互保条约,《福建互保协定》成为了东南督撫在厦门事件中同列强据理力争的有效证据。[9][10]

1900年6月初起,日本以保护侨民的理由派遣須磨號防護巡洋艦(后改派和泉號防護巡洋艦)、筑紫号巡洋舰两艘军舰。其以厦门为母港,活动于华南一带的海域。1900年6月23日,日本海軍大臣山本权兵卫发布训令,要求其中一舰尽可能于厦门停泊,另一舰伺机停泊于厦台一带。同时,厦门当地流传有“三千位日本兵由台湾至厦门”的信息,一时人心惶惶。为此,后藤新平向福建布政使张曾敭等人承诺:“我台湾总督府在时局未发生大变化之时,绝不会做出类似派遣军队横加干扰等不当之事。”次月14日,后藤新平前往东京,呈上一份将厦门和朝鲜涂为相同颜色的地图,并在政府内部多方游说走动。[8][4]

1900年6月23日,地方政府召开驻厦各国领事会议,宣布:“厦门现下虽未发生任何事态,但为预防万一,必须采取充分防卫措施,保护外国人等。”同时还称:清廷已向厦门派遣炮艦、输送物资、增加兵力,炮台也进行防御准备。为避免事态发生,人心骚乱,希望外国军舰停止进入厦门港。[8]

事发

[编辑]

初步行动

[编辑]
上野专一(20世纪初)

1900年8月24日午夜1时,日本在厦门的东本愿寺布教所发生火灾。日本驻厦门领事上野专一在接到东本愿寺布教使宫尾寮秀的报告后,旋即发表声明,称火灾系“义和团拳匪”所为,是反日的破坏行为。几个小时后,待命于港口军舰的一支海军陆战队(约一百人)接到命令,登陆厦门岛,赶往火灾现场。随后,和泉號防護巡洋艦派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小队,进驻鼓浪屿上的日本驻厦门领事馆。8月25日,高千穗號防護巡洋艦派出一支海军陆战队小队攻占虎头山,架起两门快炮,直指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日本方面称其为“保护帝国臣民”的措施,并扬言将在8月28日4时开炮。8月26日,日本方面又派出两支海军陆战队小队登陆厦门岛,进驻东亚书院。厦门的炮台皆进入战斗状态,炮口直指日本军舰、鼓浪屿与虎头山。而停泊在厦门港的海籌號防護巡洋艦海琛號防護巡洋艦等军舰亦升火起锚,炮口直指日本军舰。[8][11]

兴泉永道的反应

[编辑]
七月二十九夜,年带兵巡夜,行至山仔顶街地方,时已夜半,忽见该处日本教屋火起,当即饬令兵勇赶紧扑灭。一面查询左右邻居,据称“此屋系日本人向英国教民张陞全租赁,数日之前屋主逼索租钱不给,彼此角争。业将杂物搬移他处,仅存空屋,派有华、日工人各一名看守,刻均不知躲避何处。惟焚屋之际,俱有嗅闻煤油气味”等语。年察看火焰起自屋内,正与自行放火故烧相符,登即扑灭,只毁空屋一间。谕令邻居善为看管,即率兵勇旋署。
——延年致盛宣怀函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四日到[12]:265

厦门事件发生时,上野专一依照国际外交惯例,向兴泉永道方面发送有关遣兵登陆的照会,又向驻厦各国领事发送通牒。但这些举动并不影响列强各国对厦门事件的观点。[4]

火灾发生时,兴泉永道道台延年正好在带兵巡夜。当他来到山顶仔街时,亲眼目睹了东本愿寺布教所火灾,并命令士兵协助附近居民灭火。尽管根据外国人描述,延年很快就维持住了秩序,然而日军仍旧以“暴民放火”为借口出兵登陆厦门。延年接到上野专一的照会后,立即回复称:如果日本派兵登陆的举动引发了民间事端,清兵恐难以保护,恳请日本方面撤兵回舰。对此,上野专一回复称:“由于厦门形势不稳,帝国臣民濒临危殆,故派兵自行保护,只有等时局稍定后才可撤兵。”[4][10]

为防止日军增兵,延年派遣清兵在厦门岛上巡逻,同时竭力向上野专一澄清厦门并无暴徒袭击的情况,意图令日本方面撤兵。交涉受挫时,延年还利用先前签署的《福州互保协定》进行抗议:“闽省前蒙督宪、军宪援照两江等省办法,与驻扎福州各国领事商订中外互相保护约章八条,厦门一律照办,会同签字定议,业由本道分别照会贵领事暨各国领事,一体遵守在案。兹日本突来兵舰,纵兵上岸,在虎头山等处各架大炮……如此情形,万一土匪闻风起事,累及各国洋行,本道实属无此权力再行保护![12]:268-273[4]

福建省的反应

[编辑]

延年在同领事交涉的同时,亦向闽浙总督许应骙发电请示,而许应骙在回电中给予了延年自主交涉的便利:“战守之事如何,相机应变,亦非弟所能遥度,正不必谦抑,计千里请命。以后之事,战守之机宜,均请相机自为酌夺,无庸请示[13]。”在福州的官员随即开会商讨对策,许应骙下令增兵备战,水师提督杨岐珍奉命加强炮台防御,而福州将军善联、福建按察使周莲、福建布政使張曾敭则认为日军登陆一事已引起各国不满,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问题。 [4]

国际社会的反应

[编辑]

得知日兵登陆厦门后,英国方面联合法国、美国的公使向日本外务大臣青木周藏发出抗议,称义和团在厦门对日本侨民“并无任何粗暴的行动”,并要求日本方面解释出兵的理由,青木周藏无言作答。之后,日本驻福州领事丰岛舍松亦向青木周藏发送报告,称“美国领事会访本馆谓:厦门事件根本无土匪袭击之迹象,本愿寺起火时,国内外人民共赴救火,亦亲眼目击当时情形,而日本却登陆海军,实令人不可思议。英国领事则说:日军登陆厦门,岂非失策?此外法国与俄国领事也表示深不以为然。”[8]

由于西方列强的集体施压,再加上当时的英国与美国是日本的财政援助国,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只得召集外务大臣青木周藏、陆军大臣桂太郎、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参谋总长大山岩等人于外务大臣官邸开会,就厦门事件进行商讨。会后,日本内阁决定终止向厦门出兵。[8]

1900年8月29日,英国皇家海军派遣伊西斯号防护巡洋舰英语HMS Isis (1896)进入厦门港,8月30日午后,该舰派遣60位皇家海軍陸戰隊士兵登陆厦门岛。同日,德意志帝国海军派遣军舰进入厦门港。8月31日,美国海军派遣卡斯蒂勒号炮舰英语USS Castine (PG-6)进入厦门港,之后法国海军俄羅斯帝國海軍亦派遣军舰进入厦门港,改变了整个事件的形势。[8][14]

撤兵

[编辑]

1900年8月31日,日本驻厦门领事上野专一因厦门事件卸任,职位由芳澤謙吉接替。同时,日本外务省下达“己饬撤回保护书院之兵,其余相机撤回”的电谕。随着日军的撤退,厦门的局势逐渐安定。1900年9月3日,各国驻厦领事及海军军官于英国领事公署开会,要求日本方面在十一日(即9月9日)六点前完全撤出部队。[10]

1900年9月7日,日本方面与英国方面同时撤回部队,兴泉永道方面随即在厦门市区部署部队,并派兵保护驻厦的各国领事机构。1900年9月9日,日本方面的部队全部撤离厦门。[8][10]

影响

[编辑]

台湾总督府与孙中山的合作

[编辑]

鼓浪屿公共租界的设立

[编辑]

山县有朋内阁倒台

[编辑]

评价

[编辑]

台湾历史学家王尔敏在《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饲的晚清时局》一书中指出:厦门事件对东南互保体系构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而厦门事件则是“庚子拳变时期数百项教案中一项最奇怪的事变”。因为教案的对象是基督宗教,而东本愿寺布教所是佛教寺庙。但在庚子拳变期间,厦门的基督教堂未受惊扰,反而日本的佛教寺庙被火焚烧,这令中外人士都感到怀疑。[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祖基. 史海撷英:台湾历史研究续编.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8-10: 109. ISBN 978-7-5108-6095-9. 
  2. ^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编). 日本研究论集 2007.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08: 257–258. ISBN 978-7-201-05650-0. 
  3. ^ 道后. 福泽谕吉与甲午战争. 北京政协网.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刘芳. 1900年日军登陆厦门事件再研究——着重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三方的互动. 台湾历史研究. 2014, (02). 
  5. ^ 胡晓丁. “厦门事件”——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产物. 世界历史. 1991, (04). 
  6. ^ 樊书华等. 中华近世通鉴 外交专卷.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05: 71–72. ISBN 7-5043-3256-9. 
  7. ^ 李启宇. 厦门史料考据.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06: 125–126. ISBN 978-7-5615-4607-9.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韩载茂. 1900年厦门事件始末. 闽台文化交流. 2010, (04). 
  9. ^ 刘芳. 核心与外围:“东南互保”的范围探析. 江苏社会科学. 2016, (4). 
  10. ^ 10.0 10.1 10.2 10.3 秦岭. 日军厦门登陆事件与东南互保. 复旦大学. 2008. 
  11. ^ 安智宏. 厦门事件始末考. 福建史志. 2006, (3). 
  12. ^ 12.0 12.1 季平子等. 盛宣怀档案资料 第2卷 义和团运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12. ISBN 978-7-208-14214-5. 
  13. ^ 中国历史研究社 (编). 民国丛书 第5编 68 历史地理类 义和团运动史 义和团运动与辛丑和约 庚子国变记 庚子西狩丛谈. 上海: 上海书店. 1996-12: 309. ISBN 7-80569-994-1. 
  14. ^ (美)毕腓力著,何丙仲译. 厦门纵横 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11: 172–174. ISBN 978-7-5615-3324-6. 
  15. ^ 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4: 309–313. ISBN 978-7-5633-7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