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7月23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在中華民國南京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东部战区大礼堂)举行,大日本帝國陸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將签署投降书,向同盟国代表、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表示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书中日雙方各保留一份,仪式历时15分钟。
受降經過
[编辑]1945年8月10日,日本在美軍原子彈震懾下,被迫通過中立國瑞士、瑞典,向盟國發出降伏照會[2]:1003。15日,日本政府向全國廣播天皇《停戰詔書》[2]:1003。16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指派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全權受理受降事宜[3]。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為迅速辦理受理事宜,恢復全般秩序起見,當即遵照最高統帥之指示,策定分區受降,指派就近之最高軍事長官分別接受日軍之投降[4]:239。18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致電日本在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要求他的代表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人須於21日攜帶駐中國、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內所有日軍戰鬥序列、兵力位置及指揮區分系統等表冊到達芷江[5]:1-3[6],21日今井武夫偕同參謀橋島芳雄中佐、前川國雄少佐、譯員木村辰南,乘坐繫有紅十字之運輸機,飞至湖南芷江,作在華日軍投降之洽談[4]:236。
今井一行下機後,乘上一輛插有白旗之吉普車,先至招待所[4]:236。洽降會議開始,今井偕隨員魚貫而入,主持投降會議者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萧毅肃,其右為美軍魏德邁將軍代表波特勒,其左為副參謀長冷欣[4]:236。首由萧毅肃向日方提出投降條件,今井武夫低首聆聽,蕭總參謀長詢以日軍在華分佈情況[4]:236-237,今井武夫表示臺灣和越南不屬中國派遺軍指揮,無法提供,命機師拿出駐華兵力配置圖,據載在中國之日軍共1,090,000人[4]:237[7][6]。中方宣讀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致岡村寧次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內容提及何應欽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之命接受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的日軍投降等事項,附上中國戰區16個受降區及除臺灣外的15位受降主官分配表[7]。
8月26日,何應欽致岡村寧次中字第十二號備忘錄,表示自己奉蔣中正命令負責接受澎湖的日軍投降,同時要求岡村召集越南北緯16度以北日軍、臺灣及澎湖日軍、全降區內日本海軍的最高指揮官或其全權代表至南京準備簽字及接受何應欽命令[5]:52,30日岡村回覆表示已照辦,同時告知臺澎和越北日軍已確歸岡村統制[5]:67-68,31日何應欽再通知岡村蔣中正已於8月29日授權英國海軍少將哈攷脫接收香港和九龍日軍投降[5]:55。9月3日何應欽通知岡村,奉蔣命令派陳儀為臺灣和澎湖列島受降主官[5]:57-58。
9月8日,何應欽由芷江飛南京,9月9日上午9時,代表最高統帥,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4]:237[8]:166-167。受降代表為[5]:102,140:
- 一級上將何應欽
- 海軍上將陳紹寬
- 陸軍二級上將顧祝同
- 陸軍中將蕭毅肅
- 空軍上校張廷孟
日本投降代表依據8月26日和9月5日中方的要求[5]:51,58-59為[5]:102,140:
-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字人)
- 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 中國派遣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
- 中國派遣軍參謀小笠原清
- 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福田良三(全降區內日本海軍最高指揮官)
- 第十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臺灣、澎湖日軍最高指揮官全權代表)
- 第三十八軍參謀長三澤昌雄(越南北部日軍最高指揮官全權代表)
何應欽命令岡村寧次交出證明文件,岡村命令小林淺三郎轉呈何應欽,何將證明文件留下後,令蕭毅肅將日軍降書中文本2份轉交給岡村,岡村起立雙手接受,小林在旁磨墨,岡村翻閱後分別簽字蓋章(章稍傾斜)後由小林將降書轉呈何應欽,何閱畢簽字蓋章後,其中一份再由蕭毅肅轉交給岡村,至此歷時15分鐘。何應欽再將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的命令第一號及命令受領證交由蕭毅肅轉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在受領證簽字蓋章後再由小林轉呈何應欽,何應欽收到後命令日本代表退席,日本代表退席後7人全體向何應欽一鞠躬,何曾起身作答。[5]:137,138,140。八年中日戰爭告終[9]:715[10]:166-167
受降仪式结束后,何应钦发表讲话:
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已于本日上午九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艱苦奮鬥的结果,東亞及世界人類和平與繁榮,亦從此開一新的紀元。本人誠懇希望我全國同胞,自省自覺,深切了解今日為我國家復興之機會,一致精誠團結,在 蔣主席領導之下,發奮努力,使復興大業,迅速進展,更切盼世界和平,自此永奠其基礎,以進於世界大同之境域。
投降签字仪式地点
[编辑]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其签字仪式旧址为于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军区大院内,是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旧址、国民政府国防部旧址。其址占地面积23499.8平方米,當時由张谨农等设计,杨仁记营造厂建造,于1945年9月9日在此址举行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12]。
建筑规模
[编辑]建筑风格受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影响,中央主要入口的门厅前立着八根爱奥尼亚风格的巨大柱子,门厅顶上建有钟楼。东西方入口墙壁上分别装饰着四根爱奥尼阿式柱子,上面分别竖立着高高的塔。中央主要入口有三个拱门,东西两侧入口各有一个拱门。大礼堂内外有讲台,后面有休息室。这是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主会场原中央陆军士官学校大礼堂,北朝南,平面呈矩形,高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这座建筑物的钟塔是木材结构,尽了最大努力进行维修,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白蚁蛀虫、风、雨等使钟塔在20多年前倒塌。
遗址保护措施
[编辑]因建筑物于20多年前倒塌,故南京军区投入巨资,在文化遗产部门和建设界权威专家的指导下,展开了修复旧址、恢复原貌的维修工作。对屋顶和墙壁进行防水处理和加固,对横梁给予不改变本来面貌的保护性支持,改造建筑物的破损部位,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改造消防设施,恢复原来的样子。经过多次保护恢复和改造的中国剧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以更好地反映新面貌和历史价值的功能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總受降及各分区受降情况
[编辑]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划分16个受降区,何应钦任全权代表。[13][14]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及各區日軍將領受領證[註 1]之正本目前存放於中華民國國史館及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16][17][18]。
| 受降主官 | 受降辦理地點 | 日軍投降代表 | 日期 |
|---|---|---|---|
| 何應欽 | 南京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 | 岡村寧次 | 1945年9月9日 |
| 受降區 | 受降單位 | 受降主官 | 受降地區 | 受降辦理地點 | 日軍投降代表 | 日期 |
|---|---|---|---|---|---|---|
第一受降区 |
第一方面軍 | 盧漢 | 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 | 河內越南主席府 | 土橋勇逸 | 1945年9月28日[20] |
| 第二受降区 | 第二方面軍 | 張發奎 (香港除外) 夏慤(英軍代表, 香港) |
廣州、香港(由中英兩國共同受降,另見香港重光)、雷州半島及海南島 | 廣州中山紀念堂 香港香港總督府 |
田中久一 | 1945年9月16日 |
| 第三受降区 | 第七戰區 | 余漢謀派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徐景唐和闽粤赣边区司令部副司令欧阳驹为“第四战区潮汕前进指挥所”正副主任,委任徐景唐为第三受降区受降长官,负责主持汕头受降事宜。 | 曲江、汕頭 | 汕頭外马路131号。该处原为国际俱乐部(亦称洋商会馆),俗称“番仔楼” | 1945年9月28日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委派日军第二十三军参谋长富田直亮少将、少野修少将、山冈中校、佐濑少校向第七战区前进指挥所主任徐景唐中将、副主任欧阳驹,汕头市长谭葆寿,汤毅生副主任暨美军卢上校;各机关代表前左地区指挥官张我东、澄海县长林象盛、刘定藩参谋长,指挥所朱丽泉高参、夏蕃高参等;来宾中央社记者叶耐冰、汕头美国新闻处沈茹甘、汕报记者李君、岭东民国日报社长陈特向、汕头国民党党部书记长陈伟烈、主任陈松年、中央通讯社汕头分社社长沈之敬等,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张泽深。 | 1945年9月28日 |
| 第四受降区 | 第四方面軍 | 王耀武 | 長沙、衡陽 | 長沙湖南大學科學館二樓 | 坂西一良 | 1945年9月15日[21] |
| 第五受降区 | 第九戰區 | 薛岳 | 南昌、九江 | 南昌中山路中央銀行大樓 | 笠原幸雄 | 1945年9月14日 |
| 第六受降区 | 第三戰區 | 顧祝同 | 杭州、廈門 | 杭州 | 野地嘉平 | 1945年9月15日[註 2] |
| 第七受降区 | 第三方面軍 | 湯恩伯 | 京滬地區 | 上海、南京 | 十川次郎(南京)、松井太久郎(上海) | 1945年9月11日[註 3] |
| 第八受降区 | 第六戰區 | 孫蔚如 | 武昌、宜昌 | 漢口中山公園張公祠 | 岡部直三郎 | 1945年9月18日[22] |
| 第九受降区 | 第十戰區 | 李品仙 | 徐州、安慶、蚌埠、海州地區 | 蚌埠安徽省政府大樓 | 森茂樹、十川次郎 | 1945年9月24日[23] |
| 第十受降区 | 第十一戰區 | 孫連仲、劉雲楷 | 北平、天津、石家莊、保定 | 北平太和殿前廣場 | 根本博 | 1945年10月10日 |
| 第十一受降區 | 第十一戰區 | 李延年 | 青島、濟南、德州(李延年) | 濟南大明湖山東省圖書館 | 細川忠康(济南) | 1945年12月27日 |
| 第十二受降区 | 第一戰區 | 胡宗南。一战区副参谋长李昆岗少将、裴昌会为副主任。出任战区前进指挥所主任,9月6日偕战区司令部作战科长杨荫寰飞机抵郑州。 | 原定洛陽地區,后为阻止八路军接受日伪军投降,第38军55师由卢氏杜关镇进驻郑州,孔从洲兼任郑洛警备司令,主力推进开封;第40军经郑州北进新乡,受降地区扩大为开封、郑州、新乡 | 鄭州聖公會堂 | 原定第110师团长木村经宏中将,后改为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参谋长中山源夫少将以下日军43334名。 | 1945年9月22日[24] |
| 第十三受降区 | 第五戰區 | 劉峙 | 鄭州、開封、新鄉、南陽、襄樊地區 | 郾城漯河鎮山西會館 | 9月20日举行了受降仪式,刘峙主持了仪式,日军第12军团司令官鹰森孝在投降书上签字,在郾城投降的日军有31560名。 | 1945年9月20日 |
| 第十四受降区 | 第二戰區 | 閻錫山(派趙承绶簽署日軍受領證) | 山西 | 太原 | 澄田徠四郎 | 1945年9月13日[註 2] |
| 第十五受降区 | 第十二戰區 | 傅作義 | 熱察綏地區 | 歸綏 | 根本博(中川留雄代理) | 1945年9月28日[25] |
| 第十六受降区 |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 陳儀 | 臺灣、澎湖 | 臺北臺北公會堂 | 安藤利吉 | 1945年10月25日[26] |
除了駐華日軍外,在台灣方面有5個師團,在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約有2個師團,以上總共敵軍投降之兵力為1,283,200人[4]:237。
註解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六、光榮勝利時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2-06.,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65週年特展專輯
- ^ 2.0 2.1 楊克林、曹紅. 《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廣州: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5年1月. ISBN 7805215413.
- ^ 〈蔣中正電何應欽龍雲等日本已接受同盟國所提促降條件茲特派何應欽全權受理受降事宜未接其整個措置與指示前不得局部各別收繳日軍武器〉,1945年8月16日,國史館典藏號:002-090106-00017-103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李怡. 《抗戰畫史》. 台北: 力行書局. 1969.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编). 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處理日本投降文件彙編 上卷. 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1946.
- ^ 6.0 6.1 臺灣列入中國戰區 檔案資源編號:2.2.1.3-1. 檔案支援教學網.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 ^ 7.0 7.1 日降使今井抵芷江 已領受我方備忘錄. 中央日報. 中央通訊社. 1945-08-22: 2.
- ^ 何應欽. 附錄(一)〈岡村寧次將軍會談記——1956年「文藝春秋」四月號刊載〉. 《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
岡村:……九九九聽說在您們看來是個吉辰,因此,我們曾奉令於九月九日上午九時到南京黃埔軍官學校簽字。……
-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3版.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ISBN 9622013538.
- ^ 何應欽. 附錄(一)〈岡村寧次將軍會談記——1956年「文藝春秋」四月號刊載〉. 《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
岡村:……當簽字前的九月七日,您的參謀到我宿舍來,秘密地告訴我,在舉行投降典禮的時候,可以帶刀來,惟必須在禮堂內將那一把刀呈繳何應欽先生,否則就不帶刀,不帶也可以,問我選擇……。……何:您沒帶刀來。岡村:是的。
- ^ 日軍降書在京簽字. 中央日報. 中央通訊社. 1945-09-10: 2.
- ^ 向胜利致敬:中国战区16场大受降.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 ^ 從投降到受降—撼動歷史的26天 - 檔案樂活情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 ^ 194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宣布受降区和受降官,历史上的今天.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6).
- ^ 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 國史館館訊. 2010-12-01, (5). doi:10.6982/TAHN.201012.0158.
- ^ 現地軍降伏文書 中国. 国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日语).
- ^ 中華民國接受日本國投降文件─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1945年9月9日). 國史館.
- ^ 國寶指定公告表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各地受降文書檔案史料 (PDF).
本案檔案史料係收錄自民國 34 年(1945)8 月起在中國戰區內, 由中華民國陸軍各地區受降主官執行接受日軍投降經過的各類文書,如呈文、代電、受降報告書與紀述等,並附有受降典禮實況相片與新聞報導、受降文物清單與受降典禮參加人員簽名錄、頒發給日軍指揮官的命令與備忘錄、日軍指揮官接受聯合國及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與國軍各地區指揮官各項命令與備忘錄之受領證。
- ^ 何應欽. 《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年10月.
- ^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案(一):各地區主管呈報受降經過(內含受領證)〉,《特藏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34-010301-0116-003
- ^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案(二):各地區主管呈報受降經過〉,《特藏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34-010301-0117-001
- ^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案(五)〉,《特藏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34-010301-0120-001
- ^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案(五)〉,《特藏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34-010301-0120-003
- ^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案(二)〉,《特藏史料》,國史館藏, 入藏登錄號:134000000363A
- ^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案(六)〉,《特藏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34-010301-0121-002
- ^ 〈日軍投降中國戰區受降案(一):各地區主管呈報受降經過(內含受領證)〉,《特藏史料》,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34-010301-01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