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21年11月
| 本頁是以往討論的存檔。請勿編輯本頁。若您想發起新討論或重啟現有討論,請在當前討論頁進行。 |
關於取締法輪功,不如再投票?
公民簽證要求?國民簽證要求?
请求协助修复气候数据模板的问题
近期User:蕭漫将气候数据模板{{Weather box}}的参数改用模块Module:WeatherBox,导致大量引用该模板的条目无法正常显示内容(可见此),想就此问下大家怎么解决。--百战天虫(留言) 2021年11月3日 (三) 15:19 (UTC)
- 这次修改是为了和英维最新版本保持一致,故而弃用了一批过时参数。无法正常显示的页面只能逐一手动修改,事实上只有使用 {{Infobox weather}}(或 {{Infobox Weather}})的页面无法正常显示内容,总共大约500个链入页面,二十天左右即可全部替换完成。--蕭漫(留言) 2021年11月3日 (三) 21:00 (UTC)
近期很多老條目(如台灣老電視劇條目)被大批量以「不符關注度」提請刪除,是否合理?
如果某作品尚未在某地區公開播出,那是不是該地區的媒體或人民就不能給這部作品起對應的譯名?
只有一個條目的分類
因為多次看到有人建立起只有一個條目的子分類,所以想詢問大家一下。我的印象中好像有要求分類底下至少要存在著兩個條目或子分類,這究竟是社群內部的長期默契,或是其實有方針指引明文規定?請各位賜教,感謝。--章安德魯(留言) 2021年11月2日 (二) 14:02 (UTC)
- 從未聽過必須要有兩個條目才能建立分類的說法。--AT 2021年11月2日 (二) 14:23 (UTC)
- 空的分類才會被刪除,請參見WP:O4。--IrycatewiTalk 2021年11月2日 (二) 20:53 (UTC)
- 指引WP:CAT中的「重要的共識」有寫「空的分類與只有一個條目的分類因沒有功能性,請儘量不要建立,空分類有可能會遭管理員快速刪除。」,是否可以存在的小分類見指引WP:SMALLCAT。--Nostalgiacn(留言) 2021年11月2日 (二) 22:05 (UTC)
- 您应该关注这些分类本身是否合理,是否会有更多的条目划入,而不是关注分类中当前有几个条目,比如Category:捷克语言学家、Category:芬兰小提琴家、Category:不来梅大学教师。
- 我也反对上述“空的分类与只有一个条目的分类因没有功能性,请尽量不要建立”,很多时候编者(尤其译者)都疏于对分类的管理,在找不到对应分类的时候要么扔在上级分类,要么索性不写,搞得上级分类鱼龙混杂难以管理,条目自身分类不足有损质量,而且想要通过分类浏览条目的读者受害。我始终支持基础性分类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批量预创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而不是坏处。->>Vocal&Guitar->>留言 2021年11月3日 (三) 06:28 (UTC)
- 你的觀點在指引WP:SMALLCAT內已經有了「该标准不排除所有小分类;可以保留具有现实成长潜力的分类」。十分建議去看一下相關指引,沒有引用不代表指引就是那麼死板。--Nostalgiacn(留言) 2021年11月3日 (三) 07:43 (UTC)
- 这个讨论的主题是“只有一個條目的分類”,我只就此以及WP:CAT发表意见。另外提醒您WP:SMALLCAT并不是指引。--。->>Vocal&Guitar->>留言 2021年11月3日 (三) 10:35 (UTC)
- 你的觀點在指引WP:SMALLCAT內已經有了「该标准不排除所有小分类;可以保留具有现实成长潜力的分类」。十分建議去看一下相關指引,沒有引用不代表指引就是那麼死板。--Nostalgiacn(留言) 2021年11月3日 (三) 07:43 (UTC)
- 如果是有對應的Wikidata項目的話可以留,其他的我建議直接歸入母分類,然後把該子分類O4處理。Sanmosa Ázijská Práca 2021年11月3日 (三) 10:41 (UTC)
- 先看看有沒有別的條目可以列入其中,說不定維護一下分類後條目就不只一個。--Nrya ✰~ 2021年11月3日 (三) 14:04 (UTC)
- 這也沒錯,不過也是盡力而為。Sanmosa Ázijská Práca 2021年11月5日 (五) 07:57 (UTC)
- 目前觀點都是傾向WP:SMALLCAT,不如轉去方针,把內容變共識好了。--Nostalgiacn(留言) 2021年11月5日 (五) 07:04 (UTC)
- 或許可以根據這裏討論的實際情況進行微調。Sanmosa Ázijská Práca 2021年11月5日 (五) 07:57 (UTC)
阿富汗变天了
高允 (演員):高允還是高潤?
就「直接換算及對比風速的可行性」問題諮詢意見
用戶Kenlok2008在「澳門一號風球」、「澳門八號風球」、「澳門強烈季候風信號」的編輯引用了香港天文台的轉換因子來換算平均風速,並認為在沒有任何十分鐘平均風速數據的情況下,設一小時平均風速換算成十分鐘平均風速的數值為×1.2,及一分鐘平均風速換算成十分鐘平均風速的數值為×0.93[1],以引號方式説明換算數值,等同於氣象局在天鴿及山竹時,內港站因停電未能錄得最高水位時,氣象局亦採用估算所得,以海圖基準面以上3.2米處之差值作出計算。(參見User_talk:Kenlok2008)
然而在下認為轉換因子只可用作估計,可能與實際情況存在巨大差異。在狂風驟雨橫掃澳門時,風速往往會突然飆升,不久後會隨即回落,引致錄得很高的陣風數值。[2]
以2019年8月25日香港受熱帶氣旋白鹿影響為例,長洲泳灘在上午1時29分錄得的當日最高十分鐘平均風速為82.8km/h,不過該站在上午1時43分錄得的當日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卻只得44.3km/h。如以此作為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換算成最高十分鐘平均風速的參考值,恐怕要×1.87。
而且翻查資料後得知2018年或以前澳門氣象局網頁內公佈的一分鐘平均風速只有五分之一數據,除了氣象局職員提供外無法得知其餘五分之四數據[3];澳門氣象局事後報告內的一小時平均風速只有「逢搭正」每小時數據,除了氣象局職員提供外無法得知每分鐘數據。
另外在下認為「澳門十號風球之最」及「澳門九號風球之最」內有關風力強弱的編輯不適宜列於維基百科條目,第一個原因是測風站開始測量的年份各不相同,第二個原因是測風站可能受地型或建築物影響,故此難以作出比較。
就以上問題諮詢各位意見: Kenlok2008、Weather Synchronize、Newstodayhoho、Winter Moment、215XBus、A1Cafel、CHING WAI KONG、Foodsfoods、C L O U D C A T S等用戶參與討論
~~李美連 2021年11月19日 (五) 00:51 (UT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