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页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Help:对话页
维基百科绝大部分页面都会有一个对应的讨论页。点击“讨论”,即可与其他编者一起讨论。

讨论页talk page,又称对话页)是特殊的维基百科页面,编者可以在其中讨论如何改进条目或其他维基百科页面。与条目关联的讨论页命名为“Talk:示例”,其中“示例”是条目的名称。例如,讨论如何改进澳大利亚条目的页面名为Talk:澳大利亚。与其他命名空间页面关联的讨论页,在命名空间标签后添加“talk”来命名;例如,Wikipedia:关于的讨论页名为Wikipedia talk:关于

要查看讨论页,只要点击页面旁的“讨论”链接即可。当你在讨论页时,可以点击“条目”或其他相应名称链接,例如“项目页面”等标签返回到该讨论页对应的页面。

用户页也有对应的讨论页(例如,User talk:Jimbo Wales对应Jimbo Wales的用户页)。当其他编者需要联系您时,通常会在您的讨论页上留言。当有人给您留言后,如果您已登录,则会看到用户名旁边显示红色标记

如何找到讨论页

移动版网站上的讨论页标签位置
维基百科移动应用(Android版)中条目讨论页的链接通常位于“更多选项”或文章底部标有“查看讨论页”处

当查看条目(或任何非讨论页面)时,页面顶部的“讨论”选项卡会显示对应讨论页的链接(在移动应用上链接可能位于不同位置)。点击此选项卡即可切换到讨论页;之后您可以查看讨论页及其历史记录,并可根据需要编辑页面来添加问题或留言。

如果“讨论”链接显示为红色,表示该讨论页尚未创建。点击红色链接即可为该条目创建讨论页,并按照下文发起新讨论部分的说明操作。

要从讨论页返回条目页面,请使用页面顶部最左侧标有“条目”的选项卡。对于非条目页面,该选项卡可能显示其他文字,如“用户页”或“项目页面”等。

签名

使用回复工具新话题工具时,您的留言会自动附上包含您的用户名、用户讨论页链接以及编辑时间的签名。但如果您直接在源代码模式下编辑,则需手动输入四个波浪号(~~~~),或点击编辑框上方工具栏的签名按钮进行签名。发布后,系统会自动转换英语Help:Automatic conversion of wikitext为包含用户页链接、用户讨论页链接及编辑时间戳的签名(可通过参数设置修改签名样式)。

代码 效果
<code>~~~~</code>

即使选择不登录编辑(无论是否拥有账户),您仍应为留言签名。此时系统会使用您的IP地址替代用户名,并链接至您的编辑历史记录。

发起新讨论

条目讨论页上的“添加话题”标签(以亚里士多德为例)

若要讨论当前讨论页尚未涉及的话题,请按以下步骤发起新讨论:

  • 点击讨论页顶部的“添加话题”链接;
  • 在“主题”框中输入恰当的章节标题,避免使用“问题”或“疑问”等泛泛表述;
  • 签名。在内容结尾输入四个波浪号(~~~~),系统将自动添加您的用户名和日期;
  • 点击“添加话题”。

也可通过以下方式创建新章节:编辑整个页面或现有章节,新起一行,输入== 标题 ==(将“标题”替换为具体内容),但务必确保将新讨论添加在页面底部。当页面包含至少四个章节时,新章节标题将自动显示在“目录”框中。

回复现有讨论

要回复现有讨论:

  • 点击您想回复的章节右侧的“编辑”链接;
  • 在讨论末尾添加您的留言。若要回复特定留言,可将回复直接置于该留言下方。使用冒号(:)缩进您的留言以形成对话层级。有关缩进格式的更多说明,请参见下文缩进部分;
  • 签名。输入四个波浪号(~~~~),系统将自动添加您的用户名和日期;
  • 点击“发布更改”。

缩进

缩进可使讨论页保持可读性。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起始冒号(:)实现缩进,每个冒号代表一级缩进。每条回复应比其回复对象多一级缩进(该对象不一定是前一条留言)。例如:

代码 效果
== 标题 ==

章节中的第一条评论无需缩进。--~~~~
:对第一条评论的回复缩进一级。--~~~~
::对第二条评论的回复应再缩进一级。--~~~~
::对第二条评论的另一条回复也需比被回复内容多缩进一级。--~~~~
:对第一条评论的后续回复缩进一级。--~~~~
标题

章节中的第一条评论无需缩进。--编者甲留言2025年7月19日 (六) 09:18 (UTC)[回复]

对第一条评论的回复缩进一级。--编者乙留言2025年7月19日 (六) 09:18 (UTC)[回复]
对第二条评论的回复应再缩进一级。--编者甲留言2025年7月19日 (六) 09:18 (UTC)[回复]
对第二条评论的另一条回复也需比被回复内容多缩进一级。--编者丁留言2025年7月19日 (六) 09:18 (UTC)[回复]
对第一条评论的后续回复缩进一级。--编者丙留言2025年7月19日 (六) 09:18 (UTC)[回复]

某些页面(例如页面存废讨论)采用星号(*)而非冒号进行缩进。通常不应混用冒号与星号,若页面中已使用星号,请保持一致。复杂讨论可能混合使用二者(以及有序列表),此时遵循以下简单原则即可避免格式混乱采用与被回复内容相同的缩进和列表格式,并在末尾添加一级缩进。例如,若要回复以#:::*开头的复杂讨论,只需复制该前缀并添加:,使您的回复以#:::*:开头(若需以项目符号开头,亦可使用#:::**)。

同一留言的多条回复应保持相同缩进级别。连续发布多条留言时,应避免出现自问自答的视觉效果(同样地,发起新讨论时的多条留言均不应缩进)。

避免在缩进文本间使用双换行符,这可能影响屏幕阅读器用户(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冊/無障礙 § 缩进)。

讨论页的CSS与条目不同,列表格式的视觉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另请注意,条目中不应使用:进行视觉缩进,因其实际是描述列表的标记。

为快速推进或在复杂的讨论中,可使用{{reply to}}模板明确标注回复对象,这既能提升讨论清晰度,又能向对方发送通知。

若需练习这些技巧,建议使用User talk:Sandbox for user warnings~zhwiki

回复工具

回复工具简化了讨论页的留言回复操作。自2022年3月桌面版2023年3月移动版更新后,每条已签名留言末尾都会显示“回复”链接。

使用方法

回复工具可视化模式界面截图
  1. 点击留言签名旁的回复链接;
  2. 在弹出的输入框中撰写回复内容;
  3. 如有需要,可通过@键或工具栏图标搜索用户名。仅当您在留言或编辑摘要中链接到用户名时才会触发提醒。但所有订阅该讨论串的编者都会收到您的回复通知;
  4. 您的签名和时间将会自动添加;
  5. 点击回复发布回复。

功能特点

  • 自动签名、自动缩进、源代码模式下实时预览、自动解决大多数编辑冲突;
  • 若无法自动解决编辑冲突,将显示错误提示(可复制回复内容后刷新页面);
  • 在源代码和可视化模式下均可使用快捷键创建链接、@提及回复对象或添加字符格式;
  • 支持取消回复(Esc)和发布留言(如⌘ Command+↵ EnterCtrl+↵ Enter)的快捷键;
  • 提供偏好设置可关闭此功能;
  • 支持可视化编辑与源代码编辑模式切换;
  • 通过回复工具进行的编辑会在Special:最近更改中特别标注;
  • 当您输入留言时若他人同时在该章节发布新留言,系统将发出提示。点击显示1条新留言查看,已输入内容将尽量保留;
  • 支持通过魔术字和标记禁用单个页面/章节的回复功能。

使用限制

  • 截至2023年,该工具不兼容需要行首位置的多行模板或维基代码(如表格语法),包含此类语法时将无法切换可视化模式(详见可视化模式限制)。
  • 仅适用于以下页面:
    • 讨论名字空间下的页面
    • 配置显示“添加签名”工具的名字空间($wgExtraSignatureNamespaces),多数维基媒体站点包含“项目”和“帮助”名字空间
    • 手动添加__NEWSECTIONLINK__启用“添加话题”按钮的页面
  • 仅当检测到用户账户链接与时间戳位于同一行时显示回复工具,部分自定义签名无法识别(参见无法回复原因)。
  • 当先前回复未正确缩进时,回复工具可能延续错误缩进,此时切换常规回复方式更高效。

关闭功能

登录用户可通过偏好設定 → 讨论页 → uncheck 启用快速回复关闭回复工具显示。

通知

通知其他用户

您可以通过在讨论中链接其他编者的用户页来通知他们。在回复工具中,只需点击工具栏的“提及用户”按钮,或者在可视化模式下输入“@”符号,就会出现搜索框供您查找对方用户名。

在源代码编辑器中,可以手动添加用户页链接(如[[User:编者甲]]);或使用{{Reply to|用户名}}模板,效果显示为“@用户名:”。例如要回复并通知编者甲,可使用以下代码:

代码 效果
{{reply to|编者甲}}留言内容。--~~~~

务必在使用模板的同一编辑中签名,否则通知无效。注意直接输入“@”符号的功能仅在回复工具中有效,2010版源代码编辑器不支持。

您有新消息

注册用户的消息通知界面

当有人编辑您的用户讨论页或使用{{Reply to}}模板时,您将收到通知。自2013年10月8日起,注册用户通过通知系统接收通知(如右图所示);未注册用户仍通过旧式橙色提示条接收。

高级功能

存档

对于讨论量大的页面,通常会将旧讨论存档以控制讨论页长度。存档可手动操作或通过机器人完成。当前讨论页顶部通常会放置含有存档链接的存档导航框。

各类讨论页模板与图形

引用内容

有时需要在讨论页引用内容以便讨论。行内引用可使用{{talk quote inline}}模板(常简写为{{tq}}),用法:{{tq|像这样}}像这样

区块引用可以使用:

  • {{Quote frame}}模板:{{Quote frame|文章引文段落}}
文章引文段落

或带来源格式:{{Quote frame |引文内容 |作者 |来源}}

引文内容
— 作者 , 来源
  • {{Quote}}模板(无框缩进样式):{{Quote |引文内容 |来源}}

引文内容

——来源

带作者与页码格式:{{Quote|引文内容 |作者 |来源}}

引文内容

——作者,来源
  • {{Talkquote}}模板用于直接引用其他用户的发言,将被引用的文字置于绿色框内:{{Talkquote |引文内容 |示例用户 |ts=12:00, 2000年1月1日 (UTC)}}

引文内容
— User:示例用户 12:00, 01 January 2000 (UTC)

参考文献

要在章节内或留言后直接添加参考文献列表(而非页面末尾),请使用{{reflist-talk}}模板。

讨论页图形与图标

代码 效果
{{tick}} checkY
{{done}} 完成
{{yellow tick}} YesY
{{部分完成}} yellow tickY 部分完成
{{cross}} ☒N
{{未完成}} 未完成
{{fixed}}  已修复
{{Resolved}}
已解決
{{outdent}}{{od}}

讨论页搜索

可使用下方搜索框查找讨论页,详见Help:搜索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