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县
1993年11月16日,锦县改名凌海市[1],但做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中的县份,保留至2005年。
历史沿革
[编辑]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改锦州为锦县,隶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改属广宁府。广宁府改锦州府,府治移至锦县。锦州副都统驻地在锦县,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锦县西境置江家屯厅,不久改名锦西厅。终清一朝,锦县考评:衝繁疲難[2]。
中华民国初年,全国废府。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裁撤锦州府,保留锦县[3]:172,属辽沈道。1929年,全国废道,直属奉天省(辽宁省)[1]。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为满洲国地。1932年,置锦县公署,改奉天省。1934年,满洲国设錦州省,隶之。1937年,满洲国设锦州市,县市分治。锦县县政府仍驻锦州市[1]。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分三路进军东北。进军沈阳、锦州等地的东路即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区。中共政权保留锦州市。同年冬,國民革命軍进驻锦县[1]。1946年3月,设立锦州市政府[4]。1947年6月,國民政府核准设置锦州市[3]:172。1948年,在锦州市设锦县政府。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1]。此前的10月,中共政权已“解放”锦县[4]。锦县人民政府移驻锦州城北流水堡屯[1]。当时,锦县至少七个县辖区。部分区域为今太和区[4]。1949年初,锦县人民政府迁至大凌河村。辽西省成立后,属辽西省[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4年,辽西省、辽东省合并为新的辽宁省,锦县属辽宁省。同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改名为人民委员会。锦县人民委员会属辽宁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锦县属锦州专区。1968年,再度的撤销锦州专区,锦县属锦州市。1980年,锦县人民代表大会决议,锦县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县人民政府[1]。
1988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锦县成为首批环渤海湾对外开放城市,同时是辽宁省确定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之一。1993年11月16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锦县改名凌海市[1]。
面积、人口
[编辑]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编撰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中,锦县县域面积约为3041.96平方公里,人口888224人[3]:172。
注释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历史记载. 凌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2025-02-19 [2025-08-18] (简体中文).
- ^ 《清史稿·卷五十五·志三十·地理二》錦州府[……]崇德七年三月克錦州。康熙三年置廣寧府,并縣為治。四年改置,徙治錦。[……]錦:衝,繁,疲,難。倚。明置廣寧中屯衞及左屯、右屯衞。康熙元年七月改錦州為錦縣,隸奉天府。三年六月改隸廣寧府。十二月罷廣寧,置錦州縣,附府。舊駐副都統。光緒三十四年裁。有協領。松山、杏山、塔山在南,皆崇德七年破明兵處。紫荊山在東,為縣境諸山冠。南瀕海。東大凌河,西小凌河,右受女兒河,皆南入海。西南:天橋廠巡檢,雍正元年置。又西南海濱有地伸出海中如三角形,曰葫蘆島,島勢向西環抱成一海灣。光緒三十四年,勘為通商港。舊設驛二:小凌河,十三山。京奉鐵路行境內一百一十里,車站四:錦州,雙陽甸,大凌河,石山站。鹽場八:上坎、天橋廠、大東山、白馬石、邰子屯、頭溝、四溝、沙溝。卡倫二:高家屯,天橋廠。錦西廳[……]光緒三十二年分錦縣西境置江家屯廳,尋更名。三十三年隸府[……]
- ^ 3.0 3.1 3.2 中華民國內政部(編). 26.遼寧省.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 中国·上海市: 商務印書館. 1947 [202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繁体中文).
- ^ 4.0 4.1 4.2 太和区政府管理员 (编). 太和区历史印记. 太和区人民政府网站. 2025-06-20 [2025-08-18]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