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異位性皮膚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過敏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
异名Atopic dermatitis
發生於肘窩英语Cubital fossa的異位性皮膚炎。
症状过敏反应‎[*]皮膚炎
类型皮膚炎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皮膚科
ICD-11EA80
ICD-10L20
ICD-9-CM691.8
OMIM603165
DiseasesDB4113
MedlinePlus000853
eMedicineemerg/130 derm/38 ped/2567 oph/479
MeSHD003876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 是一种与过敏体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湿疹的临床类型之一[1]。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和表皮屏障功能障碍以及环境因素;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瘙痒是其原发症状,而皮损可表现为轻度的红斑、紅腫、皮膚龜裂,乃至红皮病、严重的苔藓样变。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異位性皮膚炎,古称“四弯风”。

發炎區域常有清澈液體流出,液體會隨著發炎時間越久而越濃[2]。異位性皮膚炎常初發於孩提時期,嚴重程度則隨年紀變化[2][3]:未滿足歲的孩童身上紅疹常遍布全身;年紀稍大時影響範圍則主要位於膕窩英语Popliteal fossa肘窩英语Cubital fossa處;成人則好發於手腳[3]。抓搔病灶會使症狀惡化,並提升皮膚感染的風險。許多患者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的症狀[2]

異位性皮膚炎的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一般相信與遺傳學免疫功能異常、環境因子,以及皮膚穿透性過低有關[2][3]。如果雙胞胎中有一人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那麼另一個有 85% 的機率也患有該病症[4]。另外居住於都市及乾燥區的民眾也較容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太常洗手及暴露於某些化學因子會使症狀惡化。情緒壓力不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但也可能使症狀惡化。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傳染病[2]。診斷需依據症狀及徵象做判斷,且必須排除接觸性皮炎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疾病才能確診[3]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包含避免接觸風險因子。儘量維持每日沐浴,並浴後塗敷潤膚膏的習慣。病灶處可以塗抹類固醇軟膏,並給予止癢藥物[3]。可能造成症狀惡化的因子包含穿著羊毛衣物、使用肥皂及香水、、灰塵,以及菸。光照治療對於某些人可能有效。當治療無效時可以嘗試口服類固醇[2],如果有細菌感染視情況合併外用或口服抗生素[3]。如果懷疑皮膚炎是由食物過敏引起,則需嘗試改變飲食[2]

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受到異位性皮膚炎影響[2][5],其中又以孩童居多[3]。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盛行率則無顯著差異[2],有些人的症狀會自動改善[3]。異位性皮膚炎有時稱為濕疹,但這個詞包含其他皮膚狀態,較無特異性[2]。 其他同樣描述這種疾病的詞彙還有「嬰兒濕疹」(Infantile eczema)、「屈部濕疹」(Flexural eczema)、「貝尼耶素質性癢疹」(prurigo Besnier)、「過敏性濕疹」(allergic eczema),以及「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6]。在某些研究中發現了過度活躍症(ADHD)和心臟病之類的疾病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7]

发病機制

[编辑]

異位性皮膚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核心环节之一[8]。其机制包括丝聚蛋白抑菌肽减少、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平衡紊乱等[1]。丝聚蛋白减少会使酸性分解产物生成不足,导致皮肤表面pH升高[9]。高pH环境可改变多种蛋白酶和水通道蛋白的活性,削弱表皮的水合作用,加快角质层脱屑,并增加表皮通透性;抑菌肽(如LL-37与HBD-2)的减少会降低皮肤抵御微生物的能力[10]

上述变化促使过敏原与微生物更易透过皮肤屏障,从而激活以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为代表的2型免疫反应[10]。这类免疫介质促进免疫球蛋白E(IgE)的产生,诱发瘙痒与搔抓行为,进一步损害皮肤屏障,并减少角质层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这一系列病理过程不仅为微生物(包括真菌)的异常定植创造条件,还会维持并加重局部及全身的炎症反应。[11]

診斷

[编辑]

異位性皮膚炎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因而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癢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目前發病機制仍然未解。

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3%~5%,約30%的病患於1歲~5歲時發病,約有20%氣喘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更約有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此類病患通稱異位性體質,症狀可持續數年到十數年不等。但通常在病情獲得控制下,隨著年紀的增長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慢慢好轉而痊癒。

判斷

[编辑]

臨床學上診斷判定異位性皮膚炎的條件,須符合下列條件三項或以上:

  • 皮膚搔癢
  • 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同時病灶符合位置[註 1]
  • 持續慢性或反覆性皮膚炎長達六個月以上
  • 個人或家族有異位性體質[註 2]

分期

[编辑]

目前醫學臨床上將此症分為三期:

  1. 嬰兒期:多數病患於2~3個月大時即開始發病,並持續約2~3年;多半在雙頰、前額及頭皮顯現,常見的症狀為乾冷時兩頰變得乾燥、發紅、脫皮,但嘴部和鼻部外側周圍正常,同時下巴亦顯現病症[註 3],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口唇周圍結痂、分泌物、脫皮;而此時嬰兒易因病症的刺激而不安、躁動、不易入睡;但與尿布疹不同,包尿布部位通常不會發作。約50%病患可於兩歲前痊癒,但其餘則會延續至兒童期。
  2. 兒童期:此時期會「癢疹型」或「苔蘚化」造成灰褐色皮屑、皮膚變厚、粗糙且深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沉澱,主要顯現於手肘窩、膝窩頸部與手足關節處且對稱分佈[12],衣物緊密包覆患症部位導致摩擦更會加重病情,或是兒童因搔癢而抓患部也會使症狀惡化,甚至成為一個惡性循環:「越癢越抓、越抓越癢!」;而冷、熱、乾燥的空氣、情緒、壓力的刺激……亦會加重病情等,若為增厚性乾燥病灶,經過度抓癢後,會破皮、濕潤、結痂。多數病患可於12歲前逐漸痊癒,極少部分病人會再延續至第三期。
  3. 成人期:若非前兩期延續,則此時通常在青春期時發作,可能原因為荷爾蒙的改變或青春期的壓力;多為慢性濕疹性狀況,好發於手肘窩、膝窩、頸項、前胸部、手腕、足關節……,一般而言病患應在30歲前後可痊癒。另外,女性生產後異位性膚炎發作的案例也常發現。

異位性體質

[编辑]

臨床上,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會藉由視診,判斷患者是否亦為異位性體質:

  • 四肢屈側的皮膚炎
  • 手部產生溼疹
  • 眼睛周圍產生溼疹
  • 肛門及生殖器周圍產生慢性皮膚炎
  • 任何面積最大的地方,例:肚子、乳頭、手掌、腳背、內耳道、脖子、腋下、大腿、臀部

治療

[编辑]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因此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耐心配合,配合醫師的治療;一般投以外用類固醇[註 4]藥膏及止癢的抗組織胺藥口服藥,若有感染問題則併用抗生素,而極少數急性嚴重發作則可以口服的類固醇快速改善症狀,但副作用大,因此須由醫師判斷後使用。

嚴重反覆發作的孩子,則建議做進一步的『特異性IgE抗體、過敏性皮膚測試(針刺檢查)、貼布試驗』等檢驗,可提早找出過敏原以作為預防。

提高肌膚保濕功能與屏護力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的首要步驟,患者不可輕忽。

近幾年來,開始有皮膚科醫師用濕敷療法,做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治療。針對比較嚴重、病灶面積大、年紀小的嬰幼兒,考量到很多全身性治療的可能風險,濕敷療法就成了另一項治療利器。[13]

新一代治療藥物主成分他克莫司杜匹鲁单抗[14],可選擇性的抑制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的功能,而改變發炎細胞的表面抗原,但並不會影響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因此明顯降低副作用,效果較目前一線藥物類固醇藥膏緩慢[註 5],投藥初期會有輕微灼熱、刺癢感,短時間即會消失,且若投藥量控制得宜即無全身性副作用[註 6],但此成分禁止使用於感染性皮膚病灶[註 7],同時使用期間需避免日曬或紫外線照射。

改善

[编辑]

目前就診時多會針對病患提出建議以改善病情,而原則上皆是盡量避免刺激、遠離病原體、降低雷剛受損:

  • 剪短指甲,避免無意識搔抓時造成皮膚嚴重損傷
  • 避免過度沐浴及少用肥皂或含有藥性、皂鹼、香精之清潔劑,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膚乾燥,可選用天然植物成份(如超濃縮葵花子油)之清潔嫩膚產品,以維護肌膚脂質。[15][16]
  • 用溫水盥洗,避免酸鹼值高的清潔劑與洗衣劑,並應洗淨無殘留,以免刺激皮膚
  • 沐浴後及乾冷時可塗抹適量無刺激(藥性、香精、防腐劑)的潤膚劑[12]
  • 遠離用香水、芳香劑、蚊香、樟腦丸、殺蟲劑等刺激物質或氣味
  • 穿著棉質衣物,避免穿著易造成刺激的羊毛、尼龍材質。
  • 被子的選擇可選用蠶絲或化學材質,勿使用毛毯,易纏有塵螨。[17][18]
  • 避免衣物粗糙、過緊而造成摩擦刺激加重病情
  • 高溫時保持涼爽避免流汗與太陽直接照射,汗水及陽光皆會刺激皮膚
  • 避免接觸與動物(寵物)皮屑、毛髮、排泄物接觸,此類物體中皆含大量易刺激病原體
  • 不鋪地毯、草蓆榻榻米,遠離毛絨玩具,以免縫隙中孳生病原體
  • 將厚窗簾布替換為百葉窗,灰塵易堆積於厚窗簾布上
  • 周圍相对湿度保持50~65%間,同時避免溫差過大,患者極易因過度敏感而發作
  • 使用空氣過濾器減少黴菌生長,並應定期更換濾網
  • 每週並以高溫清洗寢具,減少含菌數
  • 時常清掃環境減少灰塵,降低刺激原
  • 禁菸並遠離二手菸,菸中所含化學物質為體內免疫系統的大敵
  • 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蛋、魚、小麥、花生、大豆,少數患者對其中食物過敏
  • 減少情緒波動與精神壓力,經證實負面情緒與精神壓力會導致內分泌失調
  • 皮膚傷口須小心處理,避免引發感染

注释

[编辑]
  1. ^ 嬰幼兒多於臉部或身體側邊,成人大多位於關節曲側。
  2. ^ 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異位性皮膚炎。
  3. ^ 目前研究應與口水刺激有關
  4. ^ 作用為消炎、止癢及血管收縮,明顯副作用有皮膚萎縮、皮膚色素脫落、青春痘。
  5. ^ 治療效果需兩周才能呈現
  6. ^ 目前的治療法之副作用為腸胃不適、血糖升高、血壓升高、腎功能或中樞神經受損
  7. ^ 因細菌、病毒感染或有潰爛、破損之皮膚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郑媛媛; 李东明. 皮肤真菌感染多样性和特应性皮炎. 菌物学报. 2025, 44 (2): 240244 [2025-08-13]. doi:10.13346/j.mycosystema.2402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Handout on Health: Atopic Dermatitis (A type of eczema).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May 2013 [19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Tollefson, MM; Bruckner, AL; SECTION ON, DERMATOLOGY; SECTION ON, DERMATOLOGY. Atopic dermatitis: skin-directed management.. Pediatrics. December 2014, 134 (6): e1735–44. PMID 25422009. doi:10.1542/peds.2014-2812. 
  4. ^ Williams, Hywel. Evidence-Based Dermatology. John Wiley & Sons. 2009: 128 [2016-06-18]. ISBN 97814443001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5. ^ Thomsen, SF. Atopic dermatitis: natural hist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RN allergy. 2014, 2014: 354250. PMID 25006501. doi:10.1155/2014/354250. 
  6. ^ Williams, Hywel C. The epidemiology of atopic dermatit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 [2016-06-18]. ISBN 97805215707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7. ^ 濕疹 – 常見問題. allergy.ibighealth.com. [202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中文(繁體)). 
  8. ^ Goh, JPZ; Ruchti, F; Poh, SE; Koh, WLC; Tan, KY; Lim, YT; Thng, STG; Sobota, RM; Hoon, SS; Liu, C; O'Donoghue, AJ; LeibundGut-Landmann, S; Oon, HH; Li, H; Dawson TL, Jr. The human pathobiont Malassezia furfur secreted protease Mfsap1 regulates cell dispersal and exacerbates skin inflam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2-12-06, 119 (49): e2212533119. PMID 36442106. doi:10.1073/pnas.2212533119. 
  9. ^ Koh, LF; Ong, RY; Common, JE. Skin microbiome of atopic dermatitis.. Allergology internatio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Allergology. 2022-01, 71 (1): 31–39. PMID 34838450. doi:10.1016/j.alit.2021.11.001. 
  10. ^ 10.0 10.1 Bigliardi, PL. Role of Skin pH in Psoriasis.. Current problems in dermatology. 2018, 54: 108–114. PMID 30130779. doi:10.1159/000489524. 
  11. ^ Bieber, T; Paller, AS; Kabashima, K; Feely, M; Rueda, MJ; Ross Terres, JA; Wollenberg, A. Atopic dermatitis: pathomechanism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novel systemic therapeutic option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 JEADV. 2022-09, 36 (9): 1432–1449. PMID 35575442. doi:10.1111/jdv.18225. 
  12. ^ 12.0 12.1 異位性膚質照護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0-20.
  13. ^ 游懿聖 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 [2017-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14. ^ FDA approves new eczema drug Dupixent.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10 September 2019 [2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rch 2017). 
  15. ^ 如何選擇寶寶的沐浴用品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2-11.
  16. ^ 乾燥敏感肌膚照護系列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5-11.
  17. ^ 異位性皮膚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義大醫院
  18. ^ 蠶絲特性[永久失效連結]

来源

[编辑]
  1. 朱家瑜《異位性皮膚炎-增訂版》[M]. 台北:健康世界,2006年,ISBN 9867577191.
  2. 花蓮慈濟醫院合著《家庭健康百問1-慈濟醫療叢書》[M]. 原水文化,2007年,ISBN 9867069412.
  3. 丹羽韌負.《正確認識異位性皮膚炎》[M],陳蒼杰 譯. 台北:益群,2001年,ISBN 9575526619.
  4. 奧平博一.《異位性皮膚炎最新療法》[M]. 台北:林鬱文化,2000年,ISBN 9577548474.
  5. 澤靖弘.《異位性皮膚炎治癒法》[M],吳秋嬌 譯. 台北:大展文化,1997年,ISBN 957557690X.
  6. Hywel C. Williams. Atopic Dermatiti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ISBN 9780511038396.
  7. 伊裕君.《成人皮膚疾病與護理》 華杏出版(1998)
  8. 馮容芬 等/編著, 劉雪娥/總校.《成人內外科護理》. 華杏出版(2013)
  9. 徐家杰、張魁恒 譯.《皮膚疾病護理》. 台北市:五南圖書(2001)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