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體飛機



前:波音737-300 窄體飛機
宽体飞機,也稱作雙通道飛機,指的是機身直徑有5公尺以上的民航飛機,也有被稱為巨型噴射機。就客機來說,雙走道客機的經典版經濟艙座位一排可安裝7至10座。宽體客機最多可搭載300至850人左右[1][2][3][4];與廣體飛機對比,窄體客機機身直徑多為3至4公尺(10至13英尺),客艙內配置一條走道,座位一排會有2至6人,最多可搭載20至300人左右[1][5][6]。
在民航領域,第一款宽體客機為波音747,於1969年出廠。次年,三發動機的宽體客機麦道DC-10及洛克希德L-1011陸續問世。空中巴士於1972年發布了第一架雙發動機宽體客機A300,並製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雙層客機A380。
以往廣體都是三或四發動機,由於以往引擎在出力與可靠度仍未備受肯定的緣故,雙發噴射機以往只可執行備降機場之間不超過60分鐘航程的航線。隨着引擎技術與推力的進步,雙引擎飛機最終獲監管機構同意,可執行雙發延程飛行。航空公司為追求營運成本降低,絕大多數的寬體客機機隊都以雙發動機宽體客機為主。
發展
[编辑]1960年代,隨著第一世代遠程噴射客機投入營運,民航業界對於空中運輸的前景有不同見解。主流認為下一世代客機將是搭乘時間更短的超音速客機,隨著超音速客機的問世,次音速客機將會與1950年代的螺旋槳客機一樣因效率落伍而從主流航線中退場,但是次音速民航機仍有大量的航空貨運需求,因此增大貨艙寬度的目標將會是次音速民航機的努力方向。
與此同時,航空貨櫃正在改變民航貨運標準,工程師們認為次音速民航機貨運規格最少需要能塞入2組對稱的航空貨櫃,以及透過增加第二條走道,使單排座椅可容納十座,以單張航空座椅18英寸(46公分)寬計算,10張航空座椅與2條走道需要超過5.2公尺的客艙寬度。此一概念成為未來寬體飛機的技術最低標準。
1968年,波音747原型機誕生問世。不久後的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以高油耗為縮減航時代價的超音速客機開始遭受質疑,並遭受市場冷落。寬體客機則成為民航市場的未來趨勢,原本為了容納更多貨運的寬體機繼續以客機方式在各航空公司運用,首先完成寬體客機開發的美國廠商則成為此一趨勢的勝者。不只西方國家,原先投入超音速客機研發的蘇聯也放棄此一技術方向,並跟隨西方國家開發俄製寬體客機。歐洲國家則在超音速客機計畫折戟後認清情勢,並合組空中巴士集團追趕開發寬體客機。
至1980年代,隨著更新穎的航電系統與發動機,此一世代的寬體客機開始轉換為雙發動機設計,在削減客艙座位之餘保證貨艙仍可裝載標準航空貨櫃,以更精簡的機體尺寸降低單機製造成本,向航空公司銷售更多的寬體客機。此一世代的佼佼者為波音767與空中客车A310。
廣體民航飛機列表
[编辑]| 國家 | 型號 | 生產年份 | 發動機數量 | 機身寬度 | 客艙寬度 | 每排最大座位數 | 最大起飛重量(公噸) |
|---|---|---|---|---|---|---|---|
| 波音747 | 1969–2023 | 4 | 6.5公尺 | 6.1公尺 | 10(下層:3—4—3配置) 6(上層:2—2--2配置) |
447.7 | |
| 麥道DC-10 | 1970–1989 | 3 | 6.02公尺 | 5.69公尺 | 10(3—4—3配置) | 259.5 | |
| 洛克希德L-1011 | 1970–1985 | 3 | 6.02公尺 | 5.77公尺 | 10(3—4—3配置) | 231.3 | |
| 空中巴士A300 | 1972–2007 | 2 | 5.64公尺 | 5.28公尺 | 9(3—3—3配置) | 171.7 | |
| 伊爾-86 | 1976–1994 | 4 | 6.08公尺 | 5.7公尺 | 9(3—3—3配置) | 215 | |
| 波音767 | 1981— | 2 | 5.03公尺 | 4.72公尺 | 7(2—3—2配置) 8(2—4—2配置) |
204 | |
| 空中巴士A310 | 1982–1998 | 2 | 5.64公尺 | 5.28公尺 | 8(2—4—2配置) | 164 | |
| 伊爾-96 | 1988– | 4 | 6.08公尺 | 5.7公尺 | 9 | 270 | |
| 麥道MD-11 | 1990–2001 | 3 | 6.02公尺 | 5.69公尺 | 10(3—4—3配置) | 286 | |
| 空中巴士A340 | 1991–2011 | 4 | 5.64公尺 | 5.28公尺 | 8(2—4—2配置) | 380 | |
| 空中巴士A330 | 1992– | 2 | 5.64公尺 | 5.28公尺 | 8(2—4—2配置) 9(3—3—3配置) |
251 | |
| 波音777 | 1994– | 2 | 6.19公尺 | 5.86公尺 | 10(3—4—3配置) | 365.1 | |
| 空中巴士A380 | 2005–2021 | 4 | 7.14公尺 | 6.54公尺 | 10(下層:3—4—3配置) 8(上層:2—4—2配置) |
575 | |
| 波音787 | 2009– | 2 | 5.76公尺 | 5.49公尺 | 9(3—3—3配置) | 254 | |
| 空中巴士A350 | 2013– | 2 | 5.96公尺 | 5.91公尺 | 10 | 322 | |
| 波音777X | 2026 | 2 | 6.19公尺 | 5.94公尺 | 10(3—4—3配置) | 351.5 |
參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Ginger Gorham; Ginger Todd; Susan Rice. A Guide to Becoming a Travel Professional. Cengage Learning. 2003: 40. ISBN 9781401851774.
- ^ Paul J. C. Friedlander. the traveler's world; Test of a New Wide-Bodied Airbus. New York Times. 1972-03-19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1).
- ^ Doganis, Rigas. Flying Off Course: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Airlines
. Routledge. 2002: 170. ISBN 9780415213240.
- ^ Dimensions & key data | Airbus, a leading aircraft manufacturer. Airbus.com. 2012-09-27 [201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8).
- ^ narrowbody aircraft. [200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8).
- ^ Royal Aero Club (Great Britain), Royal Aero Club of the United Kingdom. Flight International. IPC Transport Press Ltd. 1967: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