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鉅鹿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巨鹿郡

鉅鹿郡,或為鉅鹿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朝郡县制三十六郡之一。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

主要沿革歷史

[编辑]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滅趙國,得鉅鹿郡。漢初屬張耳趙國。漢高帝九年(前196年),徙代王劉如意為趙王,趙國則兼有趙、代兩國之地。同時析鉅鹿郡東部置清河郡河間郡景帝三年(前154年),趙國與吳、楚、濟南等國發動七國之亂。叛亂平定後,削趙國之鉅鹿郡、清河郡。武帝時,分鉅鹿郡南部置廣平郡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鉅鹿郡治鉅鹿縣(今邢台市平乡县西)。平帝元始二年(2年),分鉅鹿郡置廣宗國以为景帝子代孝王奉嗣,不久即因王莽篡汉而廢。

東漢鉅鹿郡郡治改為廮陶縣建武十三年(37年),省廣平郡,其地併入鉅鹿郡。明帝永平三年(60年),皇子劉羨被封為廣平王,又分鉅鹿郡復置廣平國。永平十五年(72年),封皇子劉恭為鉅鹿王,改鉅鹿郡置鉅鹿國。約東漢初,鉅鹿郡(國)分三縣改屬信都郡,此後未再劃回,但改屬時間不確定。

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徙鉅鹿王劉恭為江陵王,以南郡江陵國,鉅鹿因此除國為郡。建初七年(82年),徙廣平王劉羨為西平王,廣平國除,再併入鉅鹿郡。和帝永元五年(93年)正月,封皇弟刘万岁為廣宗王,分鉅鹿郡又置廣宗國廣宗縣被劃屬廣宗國,廣宗國大約僅領廣宗縣。[1]同年九月,廣宗國又除,廣宗縣還屬鉅鹿郡。

桓帝延熹八年,以鉅鹿郡廮陶縣置廮陶國,貶勃海王劉悝為廮陶王,僅領廮陶一縣之地。鉅鹿郡郡治發生變更,但不知確切是何縣。桓帝永康元年,劉悝復為勃海王,廮陶國除,廮陶縣復屬鉅鹿郡。但未知此後鉅鹿郡郡治是否改回廮陶縣。漢末,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鉅鹿郡劃屬魏國。

西晉置鉅鹿國,领廮陶、鉅鹿兩縣,治廮陶(今邢台宁晋)。北魏時鉅鹿郡分为两个,一个治所曲陽,屬定州,一个治所廮陶(今邢台宁晋),屬殷州初郡廢。大业中,其地分屬襄國郡趙郡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邢州为钜鹿郡,下辖龙冈县南和县沙河县平乡县内丘县青山县(今河北省邢台县皇寺镇青山村)、任县(今河北省任县)、尧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隆尧镇隆尧城村)、巨鹿县(今河北省巨鹿县巨鹿镇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邢州。

所轄行政區

[编辑]

東漢時期

[编辑]

根據《續漢書·地理志》中所載,漢順帝永和五年時,鉅鹿郡轄十五縣級行政區,分別為:廮陶縣、南䜌縣、鉅鹿縣、楊氏縣、下曲陽縣、廣平縣、斥章縣、曲周縣、廣宗縣、鄡縣、平鄉縣、任縣、南和縣、列人縣、廣年縣。

其中,廣宗縣為漢章帝時新置。[2]:1113

行政長官

[编辑]

西漢時期

[编辑]
  • 下表列出西漢時期的鉅鹿郡太守。[3]:98-33
名與字 籍貫 在職時期 後續動向與備註 所據出處
朱壽(少樂) 淮陽郡 不詳至漢昭帝元鳳五年 元鳳五年升任廷尉,同年被連坐下獄 《漢書·百官公卿表下》[4]:960
鄧義(子華) 河内郡 漢成帝鴻嘉二年至不詳 鴻嘉元年升任京兆尹,次年鴻嘉二年被貶為鉅鹿太守 漢書·百官公卿表下》[5]:986
平當(子思) 原籍梁國下邑縣,祖父徙至右扶風平陵縣 漢成帝元延元年七月至不詳 元延元年轉任光祿勛,同年七月由該職貶為鉅鹿太守,不久改任騎都尉漢哀帝時任丞相 《漢書·百官公卿表下》[6]:991、《漢書·平當傳》[7]:4748
孫宏,一作孫閎 不詳 不詳至漢成帝綏和元年 曾任御史中丞,成帝時在鉅鹿太守任上被時任丞相翟方進上奏罷免 《漢書·翟方進傳》[8]:5188-5192、《漢書·杜周傳·杜業[9]:4290
魏歆(子胡) 不詳 漢成帝時在任 漢成帝時任鉅鹿太守,受封曲陽侯,後遂居於鉅鹿郡下曲陽縣 魏書·自序》[10]:2321元和姓纂·卷八·八未》[11]:1192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中》[12]:290

東漢時期

[编辑]
  • 下表列出東漢時期的鉅鹿郡太守[註 1][16]:141-143
名與字 籍貫 在職時期 後續動向與備註 所據出處
邢穆(綏公) 南陽郡宛縣 不詳至漢明帝永平十四年四月 明帝永平十四年四月升任司徒,永平十六年五月被下獄處死 後漢書·明帝紀》[17]:71-72
孔尚 魯國 東漢初年 漢末北海孔融高祖父 續漢書》-《世説新語·言語第二》引[18]:31
謝夷吾(堯卿) 會稽郡山陰縣 漢章帝建初元和年間 由荊州刺史升任鉅鹿太守,在任上有政績,後貶為下邳 《後漢書·謝夷吾傳》[19]:948
董昆(文通) 不詳 漢章帝時 後不久仍章帝時,改任楚郡太守 謝承《後漢書》-《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九》引[20]:279
魏霸(喬卿) 濟陰郡句陽縣 漢和帝時至永元十六年 和帝永元十六年轉任將作大匠 《後漢書·魏霸傳》[21]:321
樊準(幼陵) 南陽郡湖陽縣 漢安帝永初二十三年至永和五年 安帝永和五年改任河内太守 《後漢書·樊宏傳·樊準》[22]:399
橋玄(公祖) 梁國睢陽縣 漢桓帝延熹八年(七月二日)至最遲延熹九年七月前[註 2] 到任後不久改任將作大匠議郎,延熹九年七月後任度遼將軍,靈帝時任三公 風俗通義·卷九》[25]:441-442、《搜神記·卷三》[26]:蔡邕《太尉橋公廟碑》[27]:461
仲訢(伯海) 濟陰郡成陽縣 漢靈帝建寧五年五月時在任,熹平四年十二月之前已卸任,上任時間不詳 曾任右中郎將,曾為家鄉的廟與堯母廟立碑並捐錢 漢《帝堯碑》[28]:13與漢《成陽靈臺碑》[29]:15-16-《隸釋》引
郭典(君業) 左馮翊 漢靈帝光和七年時(七月至十一月)時在任上、卸任時間不詳[註 3] 在任時參與平定黃巾軍 江表傳》-《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六·諺下》引[30]:2267、《後漢書·皇甫嵩傳》[31]:808
李邵 不詳 不詳至漢獻帝初平二年 冀州牧袁紹屬下,初平二年欲叛袁氏投,被撤換,去向不知 三國志·董昭傳》[32]:1295
董昭(公仁) 濟陰郡定陶縣 漢獻帝初平二年至初平三年 袁紹屬下,代替李邵之位,約初平三年接任被殺的魏郡太守 《三國志·董昭傳》[33]:1295、《英雄記》-《三國志·袁紹傳》引[34]:687
張導(景明) 河内郡脩武縣 漢獻帝建安三年至不詳[註 4] 袁紹屬下,任上治水有功,後被袁紹所殺 漢《漳河神壇碑》-《水經注·卷十·濁漳水》引[36]:172、《後漢書·臧洪傳》[37]:660
廖覬 不詳 不詳,或在漢獻帝改元建安之前[註 5] 不詳 《風俗通義》-《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引[38]:71
司馬直(叔異) 河内郡 漢靈帝中平二年被任命為太守,未到任 未到任,服毒自殺以死諫靈帝,卒 《後漢書·張讓傳》[39]:887、《續漢書》-《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四·鬚髯》引[40]:1724

兩漢時期

[编辑]
  • 下表列出不知是西漢或東漢時期,只知是兩漢時期的鉅鹿郡太守。[41]:143
名與字 籍貫 在職時期 後續動向與備註 所據出處
芮珍 不詳 不詳 不詳 萬姓統譜》-《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四十六》引[42]
金? 不詳,或來自益州[註 6] 不詳 不詳 漢《鉅鹿太守金君闕》石碑 -《隸釋》引[44]:146

曹魏時期

[编辑]
  • 下表列出曹魏時期的鉅鹿郡太守。
名與字 籍貫 在職時期 後續動向與備註 所據出處
李休(子朗) 南鄉郡 曹魏文帝黃初年間 曾為漢末軍閥張魯屬下,張魯降曹後李休獲封關內侯,文帝黃初年間先後任上黨與鉅鹿太守,後轉任議郎,魏末荊州刺史李勝之父 魏略》-《三國志·曹爽傳》引[45]:954、《水經注·卷七·濟水[46]:123
棗趙(叔緯) 潁川郡長社縣 不詳 漢末軍閥曹操親信、東阿棗祗之子,西晉太子中庶子棗據之父 晉書·棗據傳》[47]:1506、《元和姓纂·卷七·三十二皓》[48]:1027


唐朝巨鹿郡太守

註釋

[编辑]
  1. ^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引《北堂書鈔》卷三十八,言東漢初期有人名孫晨字元公,是三輔人,孫寶之子,曾任鉅鹿太守,然而經查發現此人未曾任鉅鹿太守,不知嚴氏所據何本。[13]:142[14]:302[15]:22
  2. ^ 南朝范曄所撰《後漢書·橋玄傳》中並無記載其曾任鉅鹿太守,不過,橋玄的門生故吏蔡邕在恩主死後,寫作的《太尉橋公廟碑》《太尉橋公碑》(兩文章收入《蔡中郎集》)中均有提到橋玄曾任鉅鹿太守,其中《太尉橋公廟碑》更記敘橋玄曾在延熹八年短暫擔任鉅鹿太守一職[23]:442,而同時期人應劭寫作的《風俗通義》又進一步記載了橋玄在延熹八年七月二日上任鉅鹿太守,至於東晉初人干寳在《搜神記》中則作延熹八年七月七日。而《搜神記》所記載來源于《風俗通義》,不過二書的此條記載中提到的部分情節與史實相出入,即關於楊秉死亡日期。[24]:442
  3. ^ 學者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作“中平元年”,不過有關郭典在任的記載是當年七至十一月,靈帝于當年十二月才改元為中平,不能肯定郭典十二月時是否仍在任。故應作“光和七年”。
  4. ^ 《水經注·濁漳水》原作“建和三年”,即桓帝時期,但清代學者趙一清根據《後漢書·臧洪傳》章懷註引《英雄記》的記載,認為原文有誤,應為“建安三年”[35]:172,近代學者嚴耕望亦認同。
  5. ^ 《通志》中引文並無寫明在任時間,然而根據《通志》所引《風俗通義》一書作者應劭死於建安二年至建安七年之間,則所記事情應大抵在漢獻帝改元建安以前。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推測為獻帝以前。
  6. ^ 南宋時原碑已只剩下“鉅鹿太守金君闕”七字,其餘均已不存,當時石碑位於蜀地一帶,故嚴耕望推測為蜀地人士。[43]:143

參考文獻

[编辑]
  1. ^ 《西漢政區地理》19頁、《東漢政區地理》87頁。
  2. ^ 樂史. 河北道三·魏州. 太平寰宇記. 王文楚(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11. ISBN 9787101038385. 宗城縣[...]本後漢章帝分鉅鹿地立廣宗縣,屬鉅鹿郡。 
  3. ^ 嚴耕望. 卷一·三. 兩漢太守刺史表. 嚴耕望史學著作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3. ISBN 9787532546817. 
  4. ^ 王先謙. 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元豐五年條:鉅鹿太守淮陽朱壽少樂為廷尉,坐侍中邢元下獄,風吏殺元棄市。 
  5. ^ 王先謙. 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鴻嘉元年條:太原太守河内鄧義子華為京兆尹,一年為鉅鹿太守。 
  6. ^ 王先謙. 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元延元年條:大鴻臚平當為光祿勛,七月坐前議昌陵貶為鉅鹿太守。 
  7. ^ 王先謙. 卷七十一·雋疏於薛平彭傳第四十一·平當.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平當)累遷長信少府、大鴻臚、光祿勛[...]太后姊子衛尉淳于長白言昌陵不可成,下有司議。當以為作治連年,可遂就。上既罷昌陵,以長首建忠策,復下公卿議封長。當又以為長雖有善言,不應封爵之科。坐前議不正,左遷鉅鹿太守[...]當以經明《禹貢》,使行河,為騎都尉,領河堤。 
  8. ^ 王先謙. 卷八十四·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如[...]孫閎之屬,皆京師世家,以材能少歷牧守列卿,知名當世[...]於是(翟)方進復奏(王)黨友曰:“[...]案後將軍朱博、鉅鹿太守孫閎[...]與立交通厚善,相與為腹心,有背公死黨之信[...]請免博、閎、咸歸州郡[...]奏可。 
  9. ^ 王先謙. 卷六十·杜周傳第三十·杜業. 漢書補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32547746. 而(翟)方進復奏(王)立黨友後將軍朱博、鉅鹿太守孫宏[...]衆庶莫不疑惑,皆言孫宏不與紅陽侯(王立)相愛。宏前為中丞時,方進為御史大夫[...] 
  10. ^ (北齊)魏收. 卷一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二·自序. 魏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06. CSBN 11017·630. 彥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經史,成帝世,位終鉅鹿太守,仍家焉。 
  11. ^ 岑仲勉(校記). 卷八·八未·魏.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05. ISBN 7101010482. 鉅鹿:曲陽侯、漢鉅鹿太守,居鉅鹿。五代孫慶,漢封北海公。 
  12. ^ 趙超(集校). 表二至·九.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04. ISBN 7101013929. 彥字叔綸,張掖太守。生歆,字子胡,鉅鹿太守,初居下曲陽。二子:愉、悅。 
  13. ^ 嚴耕望. 卷二·三. 兩漢太守刺史表. 嚴耕望史學著作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3. ISBN 9787532546817. 孫晨(元公)——三輔人,孫寶之子,東漢初年。(《北堂書鈔》三八引《三輔決錄 
  14. ^ 孔廣陶(校注). 卷三十八·廉潔三十二·十月無被. 北堂書鈔. 上海: 學苑出版社. 1998-01. ISBN 9787507712148. “《京兆舊事》云:長安縣孫農家貧,為郡功曹云云,有藁一束,暮臥其中,平旦收之。”(孔氏註)今案本鈔被篇引作孫晨。陳俞本“旦”上無“平”字,餘同。考《御覽》卷七百七引無“縣”字,“農”亦作“晨”,有下,作“夜臥蒿束,晝收之”。又二酋堂本《三輔決錄》亦有此文。 
  15. ^ 張澍(輯); 陳曉捷(注). 《三輔決錄》·卷一. 三輔決錄·三輔故事·三輔舊事. 長安史蹟叢刊.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01. ISBN 7807360089. “孫晨字元公。家貧不仕,居社城中,織箕為業。明《詩》《書》,為郡功曹。冬月無被,有藁一束,莫臥其中,旦收之。”(《北堂書鈔》、《太平御覽》引《決錄》)(張氏註)澍案:“晨”,《書鈔》作“辰”,“元”作“允”。(陳氏註)《太平御覽》卷二六四《功曹參軍》引《京兆舊事》:“長安孫晨家貧,為郡功曹。十日一炊,無被,有蒿一束,暮臥其中,旦則收之。” 
  16. ^ 嚴耕望. 卷二·三. 兩漢太守刺史表. 嚴耕望史學著作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3. ISBN 9787532546817. 
  17. ^ 王先謙. 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十四年春三月甲戌,司徒虞延免,自殺。四月丁巳,鉅鹿太守南陽邢穆為司徒。(章懷註:穆字綏公,宛人。)[...]十六年[...]夏五月,淮陽王(劉)延謀反發覺,癸丑,司徒邢穆、駙馬都尉韓光坐事下獄,所連及誅死,死者甚眾。 
  18. ^ 劉義慶; 徐震堮(校). 世説新語校箋.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08. ISBN 710100203X. 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高祖父(孔)尚,鉅鹿太守[...] 
  19. ^ 王先謙. 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謝夷吾傳.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謝夷吾字堯卿,會稽山陰人也[...]稍遷荊州刺史[...]遷鉅鹿太守,所在愛育人物,有善績。及(第五)作司徒,令班固為文薦夷吾[...]後以行春乘柴車,從兩吏,冀州刺史上其儀序失中,有損國典,左轉下邳令。 
  20. ^ 周天游(輯注). 謝承《後漢書》·卷八·董昆. 八家後漢書輯注(全二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2. CSBN 11186·88. 董昆字文通,初為司農帑丞,得遷鉅鹿太守[...]章帝嘉之,擢為楚郡太守。 
  21. ^ 王先謙. 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謝夷吾傳.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舉孝廉,八遷。和帝時為鉅鹿太守。以簡樸寬恕為政。掾史有過,霸先誨其失,不改者乃罷之。吏或相毀訴,霸輒稱它吏之長,終不及人短,言者懷慚,譖訟遂息。永元十六年,徵拜將作大匠。 
  22. ^ 王先謙. 卷三十二·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樊宏傳·樊準附傳.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即擢準與議郎呂倉並守光祿大夫,準使冀州[...]流人咸得蘇息。還,拜鉅鹿太守。時饑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戶且盡,準課督農桑,廣施方略,期年間,穀粟豐賤數十倍。而趙、魏之郊數為羌所抄暴,準外禦寇虜,內撫百姓,郡境以安。五年,轉河內太守。 
  23. ^ 應劭. 卷九·世間人家多有見赤白光為變怪者·校注二一. 風俗通義校注. 王利器(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01. CSBN 11018·857. 《札迻》曰:“案《蔡中郎集》《太尉橋公碑》,亦載其嘗為鉅鹿太守,范書疏略失載耳[...] 
  24. ^ 應劭; 王利器(校注). 卷九·世間人家多有見赤白光為變怪者·校注一九. 風俗通義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01. CSBN 11018·857. :(王利)器案:[...]又袁《紀》及《蔡中郎集》俱云楊秉薨在延熹八年五月丙戍[...]校注二一:《札迻》曰:“案《蔡中郎集》《太尉橋公碑》,亦載其嘗為鉅鹿太守,范書疏略失載耳[...] 
  25. ^ 應劭; 王利器(校注). 卷九·世間人家多有見赤白光為變怪者. 風俗通義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01. CSBN 11018·857. 太尉梁國橋玄公祖,為司徒長史[...]予(應劭)適往候之,語次相告,因為說:“鄉人董彥興者[...]其探賾索隱,窮神知化[...]”(董)彥興曰:“[...]六月上旬鷄鳴時,南方哭聲,吉也。到秋節,遷北,行郡以金為名[...”...]至六月九日未名,太尉楊秉暴斃。七月二日,拜鉅鹿太守,鉅邊有金。 
  26. ^ 汪紹楹(校注). 卷三. 搜神記.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03. CSBN 11018·430. 太尉橋玄,字公祖,梁國人也[...]其友應劭適往候之,語次相告。劭曰:“鄉人有董彥興者[...]其探賾索隱,窮神知化[...]”(董)彥興曰:“[...]六月上旬鷄鳴時,聞南家哭,即吉。到秋節,遷北行郡,以金為名[...”...]六月九日未名,太尉楊秉暴斃。七月七日,拜鉅鹿太守。鉅邊有金。 
  27. ^ 蔡邕. 卷十九·漢蔡邕集·碑·《太尉橋公廟碑》.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全五冊). 四庫文學總集選刊. 張溥(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08. ISBN 7532517306. 循王悝,桓帝同產,以懷逆謀,黜封癭陶王。以公長于襟帶,拜鉅鹿太守,悝畏怖明憲,檢于靜息。自將作大匠徵,未到而章謗先入,故轉拜議郎,遂用免官。 
  28. ^ 洪适 (编). 卷第一·帝堯碑. 隸釋·隸續.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11. CSBN 9078·174. 熹平四年冬十二月[...]故鉅鹿太守仲訢[...]乃共立壇墠刊碑紀石[...] 
  29. ^ 洪适 (编). 卷第一·成陽靈臺碑. 隸釋·隸續.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11. CSBN 9078·174. 仲訢伯海,從右中郎將遷鉅鹿太守[...]建寧五年五月造[...]鉅鹿太守仲訢伯海出錢萬[...]鉅鹿太守仲訢伯海錢千四百[...] 
  30. ^ 李昉 (编). 卷四百九十六·人事部一百三十七·諺下. 太平御覽. 商務影宋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02. ISBN 9787101007497. 《江表傳》曰:[...]郭典字君業,為鉅鹿太守,與中郎將董卓攻黃巾賊張寶於曲陽。典作圍塹,卓不肯,典獨於西當賊之衝,晝夜進攻。寶由是城守不敢出。 
  31. ^ 王先謙. 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皇甫嵩傳.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 
  32. ^ 盧弼; 錢劍夫(整理). 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董昭傳. 三國志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06. ISBN 9787532550814. 紹逆公孫瓚於界橋,鉅鹿太守李邵及郡冠蓋,以瓚兵疆,皆欲屬瓚。紹聞之,使(董)昭領鉅鹿。 
  33. ^ 盧弼; 錢劍夫(整理). 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董昭傳. 三國志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06. ISBN 9787532550814. 紹逆公孫瓚於界橋,鉅鹿太守李邵及郡冠蓋,以瓚兵疆,皆欲屬瓚。紹聞之,使(董)昭領鉅鹿[...]會魏郡太守栗攀為兵所害,紹以昭領魏郡太守。 
  34. ^ 盧弼; 錢劍夫(整理). 魏書六·董卓二袁劉表傳第六·袁紹傳. 三國志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06. ISBN 9787532550814. 《英雄記》曰:[...](袁紹)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于毒共覆鄴城,遂殺太守栗成。 
  35. ^ 王先謙(校). 卷十·濁漳水·校. 合校水經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02. ISBN 9787101064483. 趙釋曰:“一清按:建和,漢和帝年號,張景明為袁紹說冀州牧韓馥讓位事在獻帝初平二年,相距四十餘年,不應如是之久。“建和”字當誤作“建安”。 
  36. ^ 王先謙(校). 卷十·濁漳水. 合校水經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02. ISBN 9787101064483. 廟側有碑,述河内脩武縣張導,字景明,以建和三年為鉅鹿太守,漳津泛濫,土不稼穡,導披按地圖,與丞彭參、掾馬道嵩等,原其逆順,揆其表裏,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績有成,民用嘉賴。題云:《漳河神壇碑》[...]是碑頃因震裂,餘半不可復識矣。 
  37. ^ 王先謙. 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臧洪傳.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昔張景明登壇喢血,奉辭奔走,卒使韓牧讓印,主人得地。後但以拜章朝主,賜爵獲傳之故,不蒙觀過之貸,而受夷滅之禍。 
  38. ^ 鄭樵; 王樹民(點校). 氏族略第二·夏商以前國·廖氏. 通志二十略(全二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11. ISBN 7101010075. 風俗通:漢有廖覬,為鉅鹿太守。 
  39. ^ 王先謙. 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張讓傳. 後漢書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02. CSBN 11018·1178. 時鉅鹿太守河內司馬直新除,以有清名,減責三百萬。[...]辭疾,不聽。行至孟津,上書極陳當世之失,古今禍敗之戒,即吞藥自殺。書奏,帝為暫絕修宮錢。 
  40. ^ 李昉 (编). 卷三百七十四·人事部十五·鬚髯. 太平御覽. 商務影宋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02. ISBN 9787101007497. 《續漢書》曰:司馬直字叔異,潔白美鬚髯,容貌儼然,鄉閭奉之為神。 
  41. ^ 嚴耕望. 卷二·三. 兩漢太守刺史表. 嚴耕望史學著作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3. ISBN 9787532546817. 
  42. ^ 链接至维基文库 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 (中文). 按《萬姓統譜》:「珍,鉅鹿太守。」 
  43. ^ 嚴耕望. 卷二·三. 兩漢太守刺史表. 嚴耕望史學著作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3. ISBN 9787532546817. 蓋蜀人,不知何時。 
  44. ^ 洪适 (编). 卷第十三·鉅鹿太守金君闕. 隸釋·隸續.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11. CSBN 9078·174. 右“鉅鹿太守金君闕”,七字。今在蜀道,不知其人也。 
  45. ^ 盧弼; 錢劍夫(整理). 魏書十四·諸夏侯曹傳第九·曹爽傳. 三國志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06. ISBN 9787532550814. 李勝字公昭,父休字子朗,有智略。張魯[...](李)休為司馬,家南鄭。時漢中有甘露降,子朗[...]欲魯舉號,魯不聽。會魯破,(魏)太祖(曹操)以其勸魯内附,賜爵關内侯,署散官騎從,詣。至黃初中,仕歷上黨、鉅鹿二郡太守,後以年老,還拜議郎。 
  46. ^ 王先謙(校). 卷七·濟水. 合校水經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02. ISBN 9787101064483. 正始三年[...]以南鄉築陽亭侯李勝字公昭為(滎陽)郡守。 
  47. ^ 吳士鑒(斠注); 劉承幹(斠注). 卷九十二•文苑列傳第六十二•棗據傳. 晉書斠注. 中華書局: 北京. 2008-09. ISBN 9787101062649. 棗據字道彥,潁川長社人也。本姓棘,其先避仇改焉。父叔偉(緯),魏鉅鹿太守。 
  48. ^ 岑仲勉(校記). 卷七·三十二皓·棗.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05. ISBN 7101010482. 棗祗,為陳留太守,生趙。趙生據,字道彥,太子中庶子,生腆、高(嵩)。 

參考書目

[编辑]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编》

參見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