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家蚕
家蚕
成年的雌蛾(上)與雄蛾(下)
五齡幼蟲
驯养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科: 蚕蛾科 Bombycidae
属: 家蠶蛾屬 Bombyx
种:
家蚕 B. mori
二名法
Bombyx mori
Linnaeus, 1758

学名Bombyx mori)是鳞翅目蠶蛾科家蠶蛾屬完全變態昆虫,為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家蠶原产中国,其幼蟲华南地区俗称蚕宝宝娘仔,成蟲稱為蚕蛾

家蚕的英文名为“silkworm”(意为“丝虫”),因为它用。茧是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的。

家蠶是由野家蠶Bombyx mandarina)馴化而來,家蠶的馴養在中國已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1],並先後傳播到漢字文化圈印度尼泊爾,並開啟著名的絲路通至西方國家。

由於經過人類長久的馴養,家蠶和家蠶蛾屬的其他物種在外觀形態上已產生了很大的差異:牠們不但失去了飛行能力,身體也因失去了色素而變成白色。[2]

特征

[编辑]
蚕茧

家蠶屬於完全變態昆蟲。其生命可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幼蟲階段又可分為五個齡期。[3][4]

家蠶幼蟲有13个环节、胸腹部有8对足。依品種不同,幼蟲身体可呈現相當多樣、但易於識別的斑紋與顏色。這些顏色主要依真皮細胞和上表皮中色素的性質和分布而定,但要到四齡後才易於識別。甚至有無任何斑紋的姬蠶存在。家蠶幼蟲的斑紋與顏色,也是家蠶遺傳學界的重要研究材料。[3][5]

成虫有3对足,两对翅膀,身体上有白色的鳞毛。頭部有一對黑色的複眼和一對齒狀的觸角[3]

性別特徵

[编辑]

蠶共有28對染色體。只有一對性染色體雄雌蠶不同:該對性染色體雄蠶為ZZ型、雌蠶為ZW型。[6]

蠶在五齡時,生殖芽特徵會開始變得明顯。生殖芽位於從蠶的身體的頭部算起,大約第11到第12環節附近。如果在該區域腹面的前緣中央,有一個附在體壁內面的乳白色瓢形囊狀體,稱赫氏腺,则是雄性;如果在該區域有一對乳白色點狀體,稱石渡氏腺(Ishiwata's gland)與石渡氏後腺,则是雌性。成蛹時,雌蛹的明顯特徵為X形線紋,雄蛹則無。其餘特徵有:雌蛹腹部比雄蛹肥大、比雄蛹鈍圓、以及雄蛹在尾端有褐色小點等。到了成蟲階段,蠶蛾更容易分辨雌雄:雌蠶蛾身體較肥胖,交配後會產卵,雄蠶蛾身體則比较尖长。[6]

习性

[编辑]
成蟲蠶蛾

家蚕主食为桑葉,但偶有研究發現,可用其它樹葉餵食家蚕。1959年,濱村保次(日語:浜村保次)實驗發現,桑葉會分泌出能引發家蠶食慾的物質。[參 1]家蠶幼蟲感受桑葉味道的部位,主要是位於臉頰的感覺毛、以及小顎上的小顎鬚感覺毛。多位科學家發現,在剪除感覺毛以後,家蠶會食用本來不吃的蘋果葉。[7]家蚕有很强的食慾。每隻幼蟲自孵化至結繭,須進食約20-25公克的桑葉,其中約88%的食量,集中在五齡蠶階段。家蠶幼蟲的生長適溫,為攝氏23-28度左右。其中一齡為攝氏27-28度、以後每增一齡、溫度降1度。[3]蠶同時也是螞蟻的美食,也需注意螞蟻對蠶的生命威脅。

在五齡蠶階段末期,幼蟲體內負責吐出蠶絲絹絲腺,會在其體內逐漸擴大、並裝滿組成蠶絲的絲蛋白。幼蟲此時身體開始會開始變化[參 2],並開始尋找適合結繭的地方。找到地方後,幼蟲將吐出蠶絲、組成蠶繭包圍自己,然後在蠶繭內变态[8][9]

如果蚕蛹变为成虫(蚕蛾),它们会将茧溶解并钻出。由于它们破洞而出,故而蚕茧会被破坏,丝线将会变短,不能用于纺丝织绸,所以要在其尚未破茧以前,即将蚕茧放入沸水中,以杀死蚕蛹,并使茧易于拆解。[來源請求]養蠶業為取得蠶絲,而殺害蚕蛹的作法,也受到動物福利動物權利的倡議者非議。甘地基於其不傷害生物的非暴力哲學,對其作法的批評尤為嚴厲、並促使其推廣棉紡機取代蠶絲。[10]不害原則也使得印度出現不害絲綢英语Ahimsa silk。這種絲綢主要來自已破繭而出的柞蠶絲、讓蠶蛹能羽化為蠶蛾,而不是在幼蟲蛹時殺害蠶蛹。

蚕蛾的翅膀發育不完,並無飛行能力。牠們在成蟲階段並不進食,雄蛾會在交配完後馬上死去,雌蛾則於產下數百個卵後死亡。[11]

因其久远的馴養历史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家蚕的基因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但由於近年家蠶疾病猖獗,原多用作教學上的目的,已漸漸式微,甚至在作為研究用途上也具一定的挑戰性。[來源請求]

疾病

[编辑]

目前,以病毒互传染引起的軟化症為主,其病體和糞便若無隔離處置,將導致蚕成个体水肿破臭,該群體大量死亡。並且飼養的合適溫度為23度為佳。群聚感染自蚕可见。

與人類的關係

[编辑]
梁楷《蚕织图》,蚕茧

从考古家在吳越發現的絲綢實物來看,在5000年前的江南地區就有蠶業。[12]相傳早於西元前三千多年,黃帝的妻子嫘祖就開始「養蠶取絲」。中國絲綢的秘密,後來隨移民傳播至朝鲜印度等地,傳說在公元六世紀拜占庭基督教僧侶从中國偷運蠶蛹,養蠶技術才传到了歐洲。

医用

[编辑]

蚕是传统中药“僵蚕”的来源。僵蚕是蚕的4-5期幼虫感染了一种名为巴氏蚕英语Beauveria bassiana白僵菌真菌并死亡后的乾燥体,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僵蚕载于《中国药典》2015、2020年版本,可以通过人工接种生产。[13]

蚕蛹也是一味中药。[14]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蚕蛹性味咸温,主益精气”;《食疗本草》载:“蚕蛹富含养分,食用甚益人”。現代醫學證實蚕蛹油脂和蚕蛹蛋白具有降血糖、增强免疫、抗衰老等功效。[來源請求]另外入药的还有柞蚕蛹除去蚕蛹的蚕茧壳,中医叫做蚕茧、蚕茧壳,也入药。[15]雄性成虫中医叫做蚕蛾、雄蚕蛾、原蚕蛾,一样入药。[16]

蚕的干燥粪便也有药用,叫做蚕砂(也写作蚕沙)。一些标准取的是6-8月幼虫二眠、三眠之间所排粪便,[17]另外的则只指定夏秋两季。[18]

食用

[编辑]
炸柞蚕蛹

在中國北方,柞蠶蛹(俗称“茧蛹”)是一種传统的食品,北魏时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以蠶蛹禦宴客”的記載。中国北方十多个省份有养殖柞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辽宁,所产蚕蛹的90%左右用于食用。[19]在韓國,蚕蛹也是受歡迎的街頭小吃。另外,在泰國也有炸蠶料理。

教育

[编辑]

中国大陆以及台灣小学的課程中,通常會讓學生養蠶(俗稱“蠶寶寶”),觀察及紀錄蠶蛾的生活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有台湾人指出,蠶产卵甚多,丟棄任其死亡似乎和生命教育的初衷有所违背。[20]

註解

[编辑]
  1. ^ 這包含異櫟素(isoquercitrin)、桑葉素(morin)、纖維素(cellulose)、與矽鹽之一(silica)等
  2. ^ 具體有發黃並呈現透明狀,同時皮膚會越來越緊繃。

参考资料

[编辑]
  1. ^ E. J. W. Barber. Prehistoric Textiles: the Development of Cloth in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ege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31. ISBN 978-0-691-00224-8. 
  2. ^ Captive breed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impaired olfactory functions in silkmoths. [202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3. ^ 3.0 3.1 3.2 3.3 農業部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認識家蠶. 農業知識入口網. 農業部. [2025-04-17] (中文). 
  4. ^ 家蠶的生活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8-09-03 [2025-04-17] (中文(臺灣)). 
  5. ^ 蠶寶寶的斑紋~普通斑與姬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8-09-03 [2025-04-17] (中文(臺灣)). 
  6. ^ 6.0 6.1 顧世紅. 雄蠶寶寶會吐更多絲? (PDF). 科博館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4-07-01, (200) [2025-04-17]. 
  7. ^ 林洋三. 家蠶為什麼專吃桑葉?. kmweb.moa.gov.tw. 農業部. [2025-04-17]. 
  8. ^ 顧世紅. 不可能的任務!蠶寶寶竟然吐出蜘蛛絲?. 博學多文.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23-04-03 [2025-04-18] (中文(臺灣)). 
  9. ^ 蠶的成長. kmweb.moa.gov.tw. 農業部. [2025-04-17] (英语). 
  10. ^ S. Radhakrishnan (编). Mahatma Gandhi: 100 Years. 1968-01-01: 349 [2025-04-18]. ISBN 071892035X. 
  11. ^ 破繭而出. 蠶桑館-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04-17]. 
  12. ^ http://content.edu.tw/primary/nature/ks_gc/nctheme/ckl01/3-5-9.htm)。在[永久失效連結]浙江吳興的郊外,考古学家發現了具有五千年之久的人类的遗物,其中就有絲織品。
  13. ^ 中国药典第一部. 2020. 
  14. ^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 
  15. ^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三册. 
  16. ^ 山东省中药材标准 2012. 
  17. ^ 山西省中药材标准. 1987. 
  18. ^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18. 
  19. ^ 闻英奇. 柞蚕蛹是啥?就是市场常见的茧蛹子. 华商晨报. 2018-05-18 [202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通过新浪新闻中心. 
  20. ^ 生命教育 為何一定要養蠶寶寶?. 台北市教育e週報. 2007-01-06 [2019年4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中文). 

外部連結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伊藤智夫; 田中元三. 人工飼料による蚕児の飼育および5眠蚕の分離について. 日本蚕糸学雑誌. 1960, 29 (3): 191–196. doi:10.11416/kontyushigen1930.29.191.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蠶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