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多神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多神教
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埃及神

多神論多神教(來自希臘語πολυθεϊσμός,英語:polytheism),相对于一神論或一神教而言,指崇拜或信仰许多的信仰體系或者宗教教條。典型代表为古希臘宗教古埃及宗教。現存主要宗教中,中国民间信仰道教日本神道非洲伏都教和新兴威卡教都被认为是多神論的宗教。跟一神論不同,多神論是描述某種信仰體系的內容特徵,即該信仰體系中有多於一個的神;而一神論則是對某一宗教信仰的教條特徵的描述,即要求信仰唯一真神、并視為宗教義務。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教并不是一个多神论的宗教,而是属于介于一神教和多神教之间的单一主神教[1]。历史上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不是一神教而是属于一帝论多神教,在拜上帝会的信仰中,独一的唯一神变成了包括天父、天妈、天兄、天嫂等在内的神团,拜上帝会宣传皇上帝的核心子女包括,耶苏(长子)、洪秀全(次子)、杨秀清(三子一说四子)、冯云山(四子一说三子)、韦昌辉(五子)、石达开(六子)、洪宣娇一说杨宣娇(女儿)萧朝贵一说是天父的五子同时是‘帝婿’(上帝女婿),不同的文献天父之子的排序不一样,有历史学家认为,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天父之子的身份和排序是后人的附会[2]。拜上帝会不同意主流基督教关于三位一体的观点,而是有着關於三位三体的觀點[3]

有些人認為,佛教也不是多神論宗教,原因是在佛教教義中,菩薩阿羅漢等都不是神靈,只是已經証悟聖者,所謂的神靈包括天人仙人八部鬼神等具有特殊能力者,但所謂的神靈只是「眾生」,而且其壽命有期限,期滿之後還要重新輪迴;然而宗教学家认为佛教是多神論宗教。

由於不同宗教對三位一体論思想解读各異,因此出現了不同的观点,不認可三位一体论的伊斯兰教认为,基督教是​​“隐性的多神论”​​,伊斯兰教认为耶稣是最伟大的先知之一,由圣母马利亚以处女之身所生,耶稣行各种神迹,没有经历死亡就升至天堂。尽管伊斯兰教不承认基督教是一神教,不過在伊斯兰教的理论中,基督教的地位比其他多神教的地位高,基督徒被称为有经者基督教虽然有三位一體之说,但是因為強調基督徒對於上帝本身的獨一性的信仰,所以宗教学家仍然認定其為一神論宗教,此外,基督教徒并不认为基督教是多神教,基督教徒认为三位一体論并不是多神論的一種。

多神論宗教的信徒相信有许多位神(灵)的存在,尽管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或某种场合只会崇拜一位神祇。

多神論信仰體系常見於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到軸心時代才逐漸有更加教條化、哲學化的一神論泛神論無神論興起。歐洲古典時代遺留有眾多有關當時多神論信仰和宗教崇拜的記錄,包括古希臘宗教古羅馬宗教等;在基督教興起并統治歐洲后,這些多神論的記錄被东方地區的东羅馬帝國、埃及和阿拉伯國家保留了下來。中國先秦時代典籍也保留了一些關於上古民族多神崇拜的記錄。

多神論中的神

[编辑]
菲律宾伊富高省的民間信仰中,布魯爾雕像是稻米神的化身

多神論的神一般會有地位的高低之分,每個神有其特殊的技能、需求及慾望。其人格特質上很類似人類,也有喜怒哀樂,但有比人強大的能力、權力或知識。多神論的信仰一般和民間信仰中的泛靈論有些關係。

神的種類

[编辑]

多神論的神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多神論宗教的歷史

[编辑]

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多神教的神包括蘇美爾人的神、埃及的神、古希臘宗教古羅馬宗教萬神殿

大部份古代信仰認為神影響人的生活,但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眾神有自己的生活,不會因凡人的事務而影響自己,但人在睡眠中能感知心靈。伊壁鳩魯認為眾神和人一樣,其實都是物質,且在世間空白的位置中居住。

古希臘的宗教可以被視為多神教,但具有強的一神論成份。

新石器時代

[编辑]

青銅器時代至古典時代

[编辑]

古典時代晚期至中世紀中期

[编辑]

古希臘

[编辑]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分別為:[5][6]宙斯赫拉波塞冬雅典娜阿瑞斯得墨忒耳阿波羅阿耳忒彌斯赫淮斯托斯阿佛洛狄忒赫耳墨斯赫斯提亞。赫斯提亞下台後狄俄尼索斯被邀請到奧林匹斯山,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羅伯特格雷夫斯的「希臘神話」建議赫斯提亞交出她的座位,但他援引的兩個來源[7][8]顯然不建議赫斯提亞這樣做。哈迪斯[9]會因為他住在陰間而不包括在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內。所有的神都有一種能力。

民間信仰

[编辑]

現今所謂的民間信仰(不是指傳統的民族宗教)主要是在亚太地区[10]。此一事實反映了有許多多神教都是出現在西方世界以外的事實[11]

民間信仰和泛靈論有密切關係。在古代文化或是現在的文化中,都還是有泛靈論的信仰。若是在一神論的社會中,會將民間信仰視為是迷信[12]。民間信仰可能沒有有組織的圣职者,也沒有正式的宗教經典[13]。民間信仰也可能和其他的宗教信仰一起出現。西方世界是以亞伯拉罕諸教為主,是一神論的宗教,不接受同時信奉多個宗教,但在民間信仰中,可能會有同時信奉多個民間信仰神明的情形[12]

現存的多神論宗教

[编辑]

新異教主義

[编辑]

新異教主義(Neopaganism)也稱為是現代異教主義(modern paganism)或當代異教主義(contemporary paganism)[14],是當代的宗教運動英语religious movement,受到古代歐洲異教信仰的影響,或是聲稱源自歐洲異教信仰[15][16]。新異教主義之間有其共同點,但各信仰差異很大,也沒有共同的信仰,宗教禮儀以及宗教經典[17]

英格蘭神秘学迪翁·福春是軟多神論(soft polytheism)的支持者。她在小說《The Sea Priestess》中寫到:"All gods are one god, and all goddesses are one goddess, and there is one initiator."[18]

批駁

[编辑]

一神論者所提出的批駁意見

[编辑]

有一神論者認為,從邏輯上來講,必定是存在的,而且祂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唯一的,因為祂有着這些全部特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其他所謂的神祇的存在性是多餘的[19]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Why does Hinduism have so many go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2. ^ 刘晨. 再探“洪宣娇”. 中华文史网. 2014-07-08 [2025-08-13] –通过《清史研究》. 
  3. ^ 张东生. 拜上帝会与基督教间的本质区别 – 生命季刊. [2025-05-08] (中文(简体)). 
  4. ^ (法文) Gravrand, Henry, "La civilisation Sereer - Pangool", Les Nouvelles Editions Africaines du Senegal, (1990), ISBN 2-7236-1055-1. pp 9, 20, 77
  5. ^ Greek mythology.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3: 431. 1993. 
  6. ^ Dodekatheon [Twelve Olympians]. Papyrus Larousse Britannica. 2007 (希腊语). 
  7. ^ Apollodorus, Library Sir James George Frazer, Ed..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8. ^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9. ^ George Edward Rines (编).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 13 13. Americana Corp: 408–411. 1919 [201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10. ^ Folk Religionists. Pew Forum. Pew Research Center. 2012-12-18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11. ^ Gries, P.; Su, J.; Schak, D. Toward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lytheism: beyond forced‐choice measures of religious belief.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December 2012, 51 (4): 623–637 [2021-03-31]. doi:10.1111/j.1468-5906.2012.01683.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12. ^ 12.0 12.1 van Baaren, Theodorus P. Monotheism.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1-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13. ^ Folk Religionists. Pew Forum. Pew Research Center. 2012-12-18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14. ^ Adler 2006,第xiii頁.
  15. ^ Lewis 2004,第13頁.
  16. ^ Hanegraaff 1996,第84頁.
  17. ^ Carpenter 1996,第40頁.
  18. ^ Fortune, Dion; Knight, Gareth. The Sea Priestess. Weiser. 2003-06-30: 169. ISBN 978-1-57863-290-9. All gods are one god, and all goddesses are one goddess, and there is one initiator. 
  19. ^ 神的存在與本質 (PDF). 護教學(六). [2025-02-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1-10) –通过眞理堂. 神的必然存在,雖是無法直接證明,卻是邏輯上的必然。既然如此,神必然是「自有、永有」的,也就是說,祂不是被造者,而且是「永恆」的、是超越時間的。同時,祂是「無所不在」的,因為祂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最後,祂是「獨一的」。因為這一切神的特質之總和,使得其他「神明」的存在,成為多餘的或自相矛盾的。 

參考書目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