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威滕
- العربية
 - الدارجة
 - مصرى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osanski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Kreyòl ayisyen
 - Magyar
 - Bahasa Indonesia
 - Italiano
 - 日本語
 - 한국어
 - Кыргызча
 - Latina
 - Lietuvių
 - မြန်မာဘာသာ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Русский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Svenska
 - தமிழ்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閩南語 / Bân-lâm-gí
 - 粵語
 
| 爱德华·威滕 Edward Witten  | |
|---|---|
爱德华·威滕  | |
| 出生 |  (1951-08-26) 1951年8月26日(74歲) | 
| 居住地 | 普林斯顿 | 
| 国籍 | |
| 母校 | 布兰戴斯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 
| 知名于 | 弦理论 M理论 量子引力 量子场论 超对称  | 
| 配偶 | Chiara Nappi | 
| 奖项 | 麦克阿瑟基金(1982) 狄拉克奖章(198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1985) 菲尔兹奖(1990) 庞加莱奖(2006) Alan T. Waterman奖(1995) Nemmers数学奖(2000)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2004) 哈雷奖(2005) 克拉福德奖(2008) 洛伦兹奖章(2010) 艾萨克·牛顿奖章(2010)  | 
| 网站 | http://www.sns.ias.edu/~witten/ | 
| 科学生涯 | |
| 研究领域 | 理论物理 超弦理论  | 
| 机构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哈佛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  | 
| 博士導師 | 戴维·格娄斯 | 
| 博士生 | 卡姆朗·瓦法 | 
爱德华·威滕(英語:Edward Witten,姓氏亦译为维腾、维敦或惠滕,1951年8月26日—),美国犹太裔数学物理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他是弦理论和量子场论的顶尖专家,创立了M理论。爱德华·威滕被视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一些同行甚至认为他是爱因斯坦的后继者之一[1]。国际数学联盟于1990年授予他菲尔兹奖,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爱德华·威滕也是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物理学家。
生平
威滕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父亲路易斯·威滕(Louis Witten)是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理论物理学家,母亲是洛兰·沃拉克·威滕(Lorraine W. Witten)。威滕原先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转学布兰代斯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辅修语言学),曾参与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的总统竞选工作一段短时间,后来乔治·麦戈文败给理查德·尼克松。
他于197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戴维·格娄斯。在此之后,威滕先后任职于哈佛大学初级研究员(Junior Fellow)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现在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查尔斯·希莫尼数学物理学教授。
研究

威滕对理论物理学做出广泛的贡献,也促进大量重要的数学进展。他已经出版超过350部著作,主要是量子场论、弦理论、拓扑和几何形状的相关领域。威滕被他的同行们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虽然在某些方面很难将他的深刻贡献加以归类,威滕于物理方面的贡献侧重于超对称,于数学方面则是拓扑结构。
威滕在物理学的早期贡献之一是所谓级列问题(hierarchy problem)的解决方案。粒子物理学的标淮模型预言一种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然而它的质量似乎比模型预测的数字还要轻得多。威滕认为,超对称破坏的机制提供了级列问题一种的自然解释。在超对称理论中,威滕指数(Witten index)用来判断超对称是否遭到破坏。威滕在超对称规范理论仍然继续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他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内森·塞伯格(Nathan Seiberg)发展出塞伯格-维腾理论。
威滕显然是弦理论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用来说明所有自然力的理论。甚至早在1984年,威滕为重力异常做出重要贡献,为第一次弦理论革命铺平了道路。1990年代中期在南加州大学弦理论会议中,威滕推测存在一个统一的理论还没有被发现,称之为M理论。M理论可能是宇宙物理理论最根本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中,认为M理论可能是宇宙的终极理论。
爱德华·威滕其他重要物理学的贡献包括重力二重性。1997年,阿根廷理论物理学家胡安·马尔达西那首先提出了在反德西特空间背景下某些超引力理论和边界上共形场论的对偶关系,即AdS/CFT对偶猜想。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为过去15年中佔据了理论物理的主导地位,对于威滕的研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国际数学联盟在1990年授予威滕菲尔兹奖[2][3],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物理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他对纯数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深远,例如他使用琼斯多项式(Jones Polynomial)来解释陈-西蒙斯理论」(Chern-Simons theory)。这项研究对于低维拓扑结构有深远影响,并推导出量子不变量。
威滕被认为是他的世代中最优秀的物理学家[4],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许甚至是爱因斯坦的后继者[5]。在1995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会议中提出M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一些以前观察到的现象,在弦论中引发所谓的第二次超弦革命。
评价
威滕具有深刻的物理直觉和高超的数学能力。他专长量子场论、弦理论和拓扑与几何相关的范围。他的主要贡献包括广义相对论的正能量定理证明、超对称和莫尔斯理论、拓扑量子场论、超弦紧化、镜像对称、超对称规范场论和对M理论存在性的猜想。
威滕受到许多同行的广泛赞赏,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曾说[6]:
| “ | 
 虽然他肯定是物理学家,不过他对数学的掌握很少数学家能比得上……他一次又一次超越了数学界,以巧妙的物理直觉导出新颖深刻的数学定理……他对现代数学影响巨大……凭着他物理再次成为数学的丰富灵感和直觉源头。  | 
” | 
威滕获得很多奖项,包括麦克阿瑟基金(1982年)、菲尔兹奖(1990年)、Nemmers数学奖、毕达哥拉斯奖[7]、庞加莱奖(2006年)、克拉福德奖(2008年)、洛伦兹奖章(2010年)、艾萨克·牛顿奖章(2010年)和美国国家科学奖章(2002年)[8]。他被选入《时代杂志》2004年影响最大的100位人士中。爱德华·威滕是当代的物理学家中H指数最高的一位[9][10]。
参考资料
- ^ K. C. Cole. A Theory of Everything.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87年10月18日 (1987-10-18).  请检查
|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 "On the work of Edward Witten" (when being awarded the Field's medal)
 - ^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Awarded to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hysicist Edward Witte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9-08.,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nouncement, 22 October 2003
 - ^ The Man Who Led the Second Superstring Revolution, Discover Magazine, 13 November 2008
 - ^ The Elegant Universe: Welcome to the 11th Dimension, PBS NOVA transcript
 - ^ Atiyah, Michael. Michael Atiyah: Collected Works: Volume 6.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 2005: 209, 212. ISBN 978-0198530992.
 - ^ Il premio Pitagora al fisico teorico Witten. Il Crotonese. 2005年9月23日 (200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2) (意大利语).  请检查
|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 "Edward Witten", The President'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Recipient Details.
 - ^ Philip Ball, Index aims for fair ranking of scientists, Nature 436, 900 (18 August 2005)
 - ^ The H-Index: The Hot Topic in Information Scienc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13 March 2008
 
外部链接
- 威滕在研究院的网页
 - Publications on ArXiv
 - Witten theme tree on arxiv.org
 - Futurama episode information
 -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 Witten, MacTutor数学史档案 (英语)
 - 爱德华·威滕在數學譜系計畫的資料。
 - Institute of Physics profile
 
| 基本对象 | ||
|---|---|---|
| 背景理論 | ||
| 微扰弦理论 | ||
| 非微扰结果 | ||
| 现象学 | ||
| 数学方法 | ||
| 几何 | 
  | |
| 规范场论 | ||
| 超对称 | ||
| 理论家 | 
  | |
| 1936年 | |
|---|---|
| 1950年 | |
| 1954年 | |
| 1958年 | |
| 1962年 | |
| 1966年 | |
| 1970年 | |
| 1974年 | |
| 1978年 | |
| 1982年 | |
| 1986年 | |
| 1990年 | |
| 1994年 | |
| 1998年 | |
| 2002年 | |
| 2006年 | |
| 2010年 | |
| 2014年 | |
| 2018年 | |
| 2022年 | |
突破奖获得者  | |||||||||||||||||||||||||||||||||||||
|---|---|---|---|---|---|---|---|---|---|---|---|---|---|---|---|---|---|---|---|---|---|---|---|---|---|---|---|---|---|---|---|---|---|---|---|---|---|
|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 ||||||||||||||||||||||||||||||||||||
| 生命科学突破奖 | 
  | ||||||||||||||||||||||||||||||||||||
| 数学突破奖 | 
  | ||||||||||||||||||||||||||||||||||||
洛伦兹奖章获得者  | |
|---|---|
| 1926年-1950年 | |
| 1951年-1975年 | |
| 1976年-2000年 | 
  | 
| 2001年-2025年 | |
克拉福德奖获得者  | |
|---|---|
| 数学 | 
  | 
| 天文学 | |
| 地球科学 | 
  | 
| 生物科学 | 
  | 
| 多关节炎 | 
  |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  | |||||||||||||||||
|---|---|---|---|---|---|---|---|---|---|---|---|---|---|---|---|---|---|
  | |||||||||||||||||
  | |||||||||||||||||
  | |||||||||||||||||
  | |||||||||||||||||
  | |||||||||||||||||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获得者  |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获得者  |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
 - 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
 - CS1意大利语来源 (it)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使用Lang-xx模板的页面
 - CS1英语来源 (en)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ATHS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OR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ZBMATH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TBI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