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伯格症候群

![]() |
亞斯伯格症候群 | |
---|---|
异名 | Asperger's syndrome, Asperger disorder (AD), Asperger's |
![]() | |
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時常對特定事物顯露出強烈的興趣,如照片中男孩著迷於分子結構。 | |
症状 | 社交互動有困難、自我侷限且重複的行為[1] |
起病年龄 | 約兩歲以前[1] |
病程 | 長期[1] |
类型 | 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 |
病因 | 未知[1] |
治療 | 社交技巧訓練、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治療、言語治療、父母教育訓練[2] |
患病率 | 3720 萬 (2015)[3]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病学 |
ICD-11 | 6A02.0 |
ICD-10 | F84.5 |
OMIM | 608638、608631、608781、609954 |
DiseasesDB | 31268 |
MedlinePlus | 001549 |
eMedicine | 912296 |
Orphanet | 1162 |
亞斯伯格症候群 | |
---|---|
类型 | 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医学 |
ICD-11 | 6A02.0 |
ICD-10 | F84.5 |
ICD-9-CM | 299.80 |
OMIM | 608638 |
DiseasesDB | 31268 |
MedlinePlus | 001549 |
eMedicine | ped/147 |
MeSH | F03.550.325.100 |
Orphanet | 1162 |
「asperger syndrome」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国大陸 | 阿斯伯格综合征 |
港澳 | 亞氏保加症 |
臺灣 | 亞斯伯格症候群 |
亞斯伯格症候群(英語:Asperger syndrome,簡稱 AS),屬一種發展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與非言语交际的困難,同時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1],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4]。亞斯伯格症患者的智力正常,其中有許多人智商偏高具有天賦,只有極少數的人屬於高智商,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偶爾會發出怪聲音,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5][6]。其症狀一般在兩歲前出現,並伴隨患者終生[1],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造成亞斯伯格症的確切原因尚未釐清[1];雖然可能有部分遺傳因素,但目前為止背後並無基因學基礎得出的結論支撐,環境因素也被認為扮演一定的角色[1]。腦部顯影技術現在並無法釐清常見的潛在問題。
這個病症在1944年被提出,因為成因與診斷標準長期存在爭議,2012年12月1日美國精神醫學會決議取消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並將之納入自閉症光譜(ASD)。2013年時,亞斯伯格症的診斷已經從《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數據手冊第五版》(DSM-5)中移除,現在這些患者被涵蓋於自閉症光譜中:其中包含自閉症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2015年,亞斯伯格症仍然被保留在《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CD-10)。
亞斯伯格症不限於單一治療方式,然而支撐特定干預措施的療效證據亦有限;治療目標在於改進較弱的溝通技巧、強迫症、重複的例行工作和肢體動作不協調。干預措施包含社交技巧的訓練、認知行為治療、職能治療、言語治療、父母職能訓練和心理或焦慮等相關問題的藥物治療。隨著年紀增長,大部分兒童患者的情況會改善,但社交與溝通障礙通常仍持續存在,部分研究學者與在自閉症光譜裡的人士主張另一個觀點,認為泛自閉症只是個體呈現的差異,而不是必須治療或治癒的疾病。
症源緣起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1944年,他在研究中首度記錄具有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同儕間表露低度同理心、举止笨拙等情形的兒童[7]。五十年後,它被標準化為診斷依據,但學界對疾病症狀的界定仍尚不明確[8]。爭議包括,亞斯伯格症候群是否等同於高功能自閉症(HFA)[9] ;造成此爭議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的盛行率迄今未受確立[10]。學界現計畫廢除亞斯伯格症舊有的診斷標準,改採用泛自閉症障礙的嚴重程度量表[11]。
罹患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實際原因依然不明。許多研究支持遺傳論點,但對於子代的認知發展並非絕對,也沒有發現明確導致病發的基因;神經成像技術尚未找到共同明確的病因[10]。亞斯伯格症沒有單一診治辦法,許多特殊的治療方式都沒有足夠的數據證實完全可行[10]。現今的診治辦法主要以改善症狀和機能為基礎,多採行為治療,針對特定障礙,進行溝通技巧、強迫性或重複性行為以及肢體不靈活的處治[2]。多數個案會隨療程而有所進步,然而,溝通、社會適應與獨立生活等方面的障礙仍可能持續存在,甚至直到成年[8]。有些學者及亞斯伯格症患者主張改變社會大眾對這些症狀的觀點,定義它是一種認知差異,而非病名,不是一種亟需治療的缺陷或障礙[12]。
歷史
1944年,由漢斯·亞斯伯格最先提出報告,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這篇論文在戰勝國方面並未受到注目。1981年,英國醫師蘿娜·溫介紹了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發現[13]。到了1990年代開始逐漸的廣為世界知道。
2012年12月1日,美國精神醫學會決議取消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並將之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英語: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以便使患者獲得自閉症患者該有的醫療[14]。
常見誤解
關於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定義,亞斯伯格症候群與高功能自閉症的相同與否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部份人把亞斯伯格症候群與高功能自閉症(沒有智能障礙,或可說幾乎沒有自閉症)視為相同(也有人認為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不論智能障礙的與否,專指沒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但亦有不認同的意見。一般來說,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智力正常,甚至有些是資優生,亦較少出現語言發展遲緩[15]。另外,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學習障礙(LD)等併發的時候。像這種因為有合併障礙和亞斯伯格症候群與自閉症這樣的言詞抱有偏見等的理由,而將之歸結稱呼為「廣泛性發展障礙(PDD)」與發展障礙的醫師也在增加。再者依自閉症光譜看來,介於健全者與低功能自閉症的中間。
特徵
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必須具有以下三種徵狀[15]:
- 社交困難
- 溝通困難
- 固執或狹窄興趣
社交困難
亞斯伯格症患者雖然渴望結交朋友,但仍有以下社交困難︰
- 缺乏與人相處的技巧
- 不能發展出與其發展水準相稱的同儕關係,未能與朋輩建立友誼
- 缺乏眼神交流,面部表情或其他身體動作以助與人溝通
- 難以明白別人非語言的訊息或面部表情
- 缺乏社交或情緒相互作用
- 瞭解別人的反應、感受和需要時有困難,不能代入別人的想法及預測別人的動向
- 對社會規範不敏感
溝通上的主要特徵和困難
一般精神狀態的人(Neurotypical, NT)會從他人的舉止和氣氛蒐集許多的情報,領會對方的感情和認知狀態。然而有自閉症的人會缺乏這項能力,缺乏判斷臉部表情的能力,讀取心理狀態較為困難(心意理論)。像這樣,舉止動作和狀況、氣氛到情緒無法領會的人,即使能看到他人微笑的表情,而發覺人類情緒的變化,那所要表達的是何種意思卻無法理解,必須透過學習來辨別。最壞的時候,表情和肢體語言等,基於其他所有人們之間溝通的些微差異也無法理解。許多時候,他們對於讀取背後的涵義不擅長或者不可能。也就是,人從口裡吐出的言詞如果不解釋,無法了解是要表達什麼。
但是,這是連狀(連續體)的障礙,因為亞斯伯格症對顏部判斷能力的此類症狀較輕。也有理解表情與他人的意圖沒有感到不自由的亞斯伯格症的人。但是,他們時常和人眼神交會有困難。有一種是幾乎不與人主動的眼神交會,感到那是會讓人緊張的動作的時候較多。另一方面與之相反,也有像是會使他人感到不愉快程度,一動不動的盯著那個人的眼睛看的類型。但總體而言,對方傳達過來的訊息(眼神交會等)是要表達什麼,雖然他們拼命想要理解般的去努力,也因為這個障礙的關係解讀對方的心理有困難,多數會有挫折的模樣。例如,與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的場合,不是以被社會上所接受的方法自我介紹,也有對自己所關心的領域一個人不斷說下去等讓人困擾的舉動發生。
亞斯伯格症患者在溝通上是最大的問題,有以下困難︰
- 與自閉症相比,亞斯伯格症患者沒有顯著的語言發展遲緩或完全缺乏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 字詞運用力求過份精確而顯得不自然而且極度冗長和複雜
- 理解能力弱,只了解說話或文字的字面意思,不能了解背後含義︰
- 不能理解或誤解雙關語、笑話、成語、譬喻或含有諷刺的說話
- 不能明白抽象概念和複雜指示
- 語調控制怪異︰
- 音調平板或怪異
- 不會在重要字詞上加強語氣
- 說話聲音太大或太小,速度太快或太慢
- 與人對話出現單向溝通的方式,欠缺溝通技巧︰
- 對別人的話題不感興趣,只環繞自己有興趣的話題並不斷重複
- 說話時機不恰當、不恰當回應別人的說話︰
- 在特定環境說不恰當的說話
- 不懂得在適當時候開始、加入或接續談話的時機造成不自然
- 與人對話期間打斷別人說話
- 表達方式呈現刻板或較直接的說話:
- 與人溝通時使用較直接的字詞或語句,不能運用婉轉的字句,予人感覺沒有禮貌而可能又有些刻薄
固執或狹窄興趣
對於興趣方面,患者一般會對一種或多種異常強烈的興趣模式。患者會對某些東西或事情特別感興趣而熱切地搜集那方面的資料,而興趣模式是刻板而局限的。在這些興趣圈子中經常可以看到亞斯伯格症與其他類型的身心障礙者出沒[16],甚至表現出特殊天賦[17][18]。
對於固執方面,亞氏保加症患者有以下獨特、重複而刻板的行為及活動模式,以致在社交上出現困難︰
- 對常規無法理解或僵化規則,即固執於一些令人費解的習慣或常規,不能靈活性地遵從各樣規則。
- 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感到不安或引起強烈的反應例如不穩定的情緒。
- 患者的情緒成熟度往往比实际年龄較為幼稚。
- 執著一種或多種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行為。
- 认知狭隘,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特别,普遍認為常運用图像认知方式,经常講出停留在患者本身记忆的情节
其他特徵
亞斯伯格症患者或多或少,有可能存在以下其他相關特徵,但與不可逆轉的症狀不同,這些能透過訓練來更正,因此未被視為絕對的表徵︰
- 注意力渙散,專注力弱/短暫
- 舉一反三的能力較正常人弱或容易偏向自主想法
- 較常人容易緊張而害臊
- 組織能力較正常人弱
- 記憶能力佳,可能會鉅細彌遺的記錄細節,甚至情緒也能記住並能回憶
- 四肢動作笨拙不協調,操作器械姿勢古怪
- 個人肢體技能發展稍慢,例如小學才會洗澡、開罐子,中學才學腳踏車、爬樹游泳等
- 知覺敏感
- 固執古板
而部份亞氏保加症患者同時患上以下精神疾病: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抑鬱症
- 焦慮症
性別的比例
另外,和自閉症光譜分類的其他狀態一樣,亞斯伯格症候群也與性別有相連關係,整體約有75%為男性。但是不能不考慮到不顯現症狀潛在化(非治癒)的時候、這個數值也留有部份程度的疑問。
造成女性案例較少的原因,有研究歸納於女性本身安靜,且文化下容許女性有較多的情緒表現空間,而女性族群的表現特徵包含上課安靜不語、下課只做自己的事情、沉迷於特殊的興趣(收集拼圖、畫畫),比較偏向靜態的特徵,在判斷上造成教學老師比較少去懷疑、檢查女孩是否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的可能性,可以說女性潛在的族群未被檢驗出來的族群,較男性未被檢驗出來的族群多些,但總體上還是較男性少,此外女性腦部相對男性的連接更為緊密,對人及語言的反應較大,年少時普遍有群體對話能力與充分的人際互動,也可能延緩了症狀的加深。
主要問題
患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和自閉症相比,依照光譜而定,有些情緒是相當的平淡沒有起伏,有些對情绪會有強烈的反應,通常是患者不了解對方的意圖而做出情緒反應。對於實體的物體(如:玩球)的反應則是時常不同。他們所欠缺和發展遲緩的是「準確理解他人的情緒」,和將自己的感情狀態用肢體語言及表情的細微差異等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多數亞斯伯格的人常常會覺得他們无法得到周圍世界的準确理解。
- 相關案例:
- 亞斯孩子沒有交作業,老師很生氣,便諷刺地說道:
- 老師:「狗把你的作業吃掉了嗎?」
- 亞斯孩子:「老師家裏的狗會吃掉紙?」
- 老師發怒,孩子因懼怕而低頭不語。(班級的笑聲)
上述案例中,孩童是因為不能理解老師的提問而保持沉默,並會認為老師有養狗、而且狗會吃紙。但老師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你忘記交作業了。」,而孩童本身沒有辦法了解這類的隱喻,或不具體的言語指稱。老師也許會認為這個孩子充滿傲慢的惡意,進行反抗,感到挫折而走開也說不定。而那位孩子在當場會感到著發生什麼奇怪的事與挫折,而在那不發一語站著不動,造成患者生活中的諸多不便。
適應性教學
對於課室內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學生,在初次步入陌生的環境,先讓學生預先在教室內有一段時間可以熟悉環境,降低他的抗拒感,並建議在第一次到班級上面的時候,由班級導師,帶領學生去認識、介紹給其他學生,以便加速孩童熟悉和進入這環境。
在升年級或轉換教室時,請讓教師盡可能安排孩童較熟悉的同學一起坐,以免孩童產生畏懼、焦慮等情緒;而在教師編排方面,亦盡可能沿用原來的教師團體,以減少孩童重新適應的時間成本。
治療方法
- 目前,亚斯伯格症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比如缓解核心症状的药物,只能靠行为治疗。但是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可以缓解情绪障碍,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和择思达可以减轻其过动行为。
- 歐洲:有小兒神經科醫生指出,騎馬會促使身體釋放一種降低焦慮的荷爾蒙——催產素,如此一來,此狀態能夠開啟學習的接收器,應該適用於自閉症以及亞斯伯格症候群[19]。
- 台灣:建議在孩童本身障礙沒有太過明顯時候,能夠嘗試回普通班級中上課,在自身能力具備一定程度下,不必仰賴特教班級,而能在一般班級上和其他學生上課,並建立社交圈,但是有可能其它人會因為這種症狀而覺得他和大家不一樣,而排擠他,導致人緣差。
其他觀點
有研究人員爭論於應不應該將亞斯伯格視作另一種認知方式,而不是疾病或殘障。Simon Baron-Cohen在一份發表於2002年的論文中指出:「在社交圈,拘於細節並不會帶來好處,但在一些項目例如數學、編寫程序、製作目錄、音樂、語言學、工程學,拘於細節有可能引領一個人踏上成功路途而不是敗途。」然而同一位學者列出兩大理由,指為何亞斯伯格仍然有可能屬於殘障:需要社會援助、不太會易地而處。但他同時強調,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20]。

具備亞斯伯格症候群特徵的名人
- 牛頓[21][22](根据特征疑似,已故,无法确诊)
- 愛因斯坦[22][23](根据特征疑似,已故,无法确诊)
- 乔治·奥威尔,英国左翼作家。[24](根据特征疑似,已故,无法确诊)
- 格伦·古尔德,加拿大钢琴家。[24](根据特征疑似,已故,无法确诊)
- 尼古拉·特斯拉,美国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根据特征疑似,已故,无法确诊)
- 艾伦·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根据特征疑似,已故,无法确诊)
- 苏珊·波伊尔(已確診)[25]
- 朱德庸(已確診)[26][27]
- 田尻智(在其傳記《田尻智:創造神奇寶貝的男人》裡提到)
- 天寶·葛蘭汀(《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一書與HBO電影《星星的孩子》裡提到)
- 利昂内尔·梅西(已確診)[28]
- 柯文哲(國立台大醫學院專任教授、台北市市長,根据其特征疑似,未確診)[29][30]
- 謝海盟(已確診)[31]
- Daniel Lightwing(中文名李轶睿,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知乎著名作者,电影《x+y》原型,已确诊)
- Vernon Lomax Smith(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September 2015 [2016-03-12].
- ^ 2.0 2.1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Asperger syndrome fact sheet. 2007-07-31 [2007-08-24]. NIH Publication No. 05-5624.
- ^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2016-10-08, 388 (10053): 1545–1602. PMC 5055577
. PMID 27733282. doi:10.1016/S0140-6736(16)31678-6.
- ^ F84.5 Asperger syndrom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2016-03-13].
- ^ McPartland J, Klin A. Asperger's syndrome. Adolesc Med Clin. 2006, 17 (3): 771–88. PMID 17030291. doi:10.1016/j.admecli.2006.06.010.
- ^ Baskin JH, Sperber M, Price BH. Asperger syndrome revisited. Rev Neurol Dis. 2006, 3 (1): 1–7. PMID 16596080.
- ^ Asperger H; tr. and annot. Frith U. 'Autistic psychopathy' in childhood. Frith U (编).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7–92 [1944]. ISBN 0-521-38608-X.
- ^ 8.0 8.1 Woodbury-Smith MR, Volkmar FR. Asperger syndrome.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8, 18 (1): 2–11. PMID 18563474. doi:10.1007/s00787-008-0701-0.
- ^ Klin A.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an overview. Rev Bras Psiquiatr. 2006, 28 (suppl 1): S3–S11. PMID 16791390. doi:10.1590/S1516-44462006000500002.
- ^ 10.0 10.1 10.2 McPartland J, Klin A. Asperger's syndrome. Adolesc Med Clin. 2006, 17 (3): 771–88. PMID 17030291. doi:10.1016/j.admecli.2006.06.010.
- ^ Wallis C. A powerful identity, a vanishing diagnosis.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1-02.
- ^ Clarke J, van Amerom G. 'Surplus suffe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Asperger's syndrome and those people who claim the 'disorder'. Disabil Soc. 2007, 22 (7): 761–76. doi:10.1080/09687590701659618.
- ^ Wing, Lorna. Asperger syndrome: a clinical account.
- ^ 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確保正確診療亞斯伯格症正名. 自由時報. 2012-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7).
- ^ 15.0 15.1 蕊展計劃:甚麼是亞氏保加症. 香港教育學院:蕊展計劃. [2008年3月6日].
- ^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國外身心障礙者的休閒活動.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2011年9月27日].
- ^ 愛談天文物理父母也不看一眼12歲自閉天才讀博士. 星島日報. 2011-03-22 [2011-09-27] (中文(香港)).
- ^ 英12歲自閉童成數學天才16歲可獲學士學位. 資訊時報. 2009-12-13 [2011-09-27] (中文(香港)).
- ^ 王蕙文. 騎馬可治童自閉阿根廷籲納健保. 公視新聞網.
- ^ Baron-Cohen S. Is Asperger syndrome necessarily viewed as a disability?. Focus Autism Other Dev Disabl. 2002, 17 (3): 186–91. doi:10.1177/10883576020170030801.下面是可免费阅读的导引文本,但是在措辞上与引文有略微不同:Baron-Cohen S. Is Asperger's syndrome necessarily a disability? (PDF). Cambridge: Autism Research Centre. 2002 [2008-12-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17).
- ^ Einstein and Newton 'had autism'. BBC. 2003-04-30.
- ^ 22.0 22.1 Scientists and autism: When geeks meet. Nature-479. 2011-11-02.
- ^ Einstein and Newton 'had autism'. BBC. 2003-04-30.
- ^ 24.0 24.1 《新发现》2010年2月号,你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吗?
- ^ Susan Boyle tells British paper she has Asperger's. CNN. 2013-12-09.
- ^ 朱德庸自曝患亞斯伯格症 想抱抱童年的自己. 蘋果日報. 2014-06-19.
- ^ 李宜蓁. 漫畫家朱德庸:亞斯伯格讓我更能安頓自己. 天下杂志.
|time=
被忽略 (帮助) - ^ All-time great soccer player Lionel Messi was diagnosed with Aspergers at age 8
- ^ 從小是怪咖 柯文哲很白目 全因亞斯伯格症.
- ^ 陳佩琪談家中大小亞斯伯格.
- ^ 補充要求正確跟細節的好處,與過度自動腦補的缺點.
来源
- 期刊文章
- Clarke J, van Amerom G (2007). "'Surplus suffe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Asperger's syndrome and those people who claim the 'disorder'". Disabil Soc 22 (7): 761–76. doi:10.1080/09687590701659618.
- Baron-Cohen S (2002). "Is Asperger syndrome necessarily viewed as a disability?". Focus Autism Other Dev Disabl 17 (3): 186–91. doi:10.1177/10883576020170030801. A preliminary, freely readable draft, with slightly different wording in the quoted text, is in: Baron-Cohen S (2002). "Is Asperger's syndrome necessarily a disability?"(PDF). Cambridge: Autism Research Centre. Retrieved 2008-12-02.
- 书籍
- Baron-Cohen S (2008). "The evolution of brain mechanisms for social behavior". In Crawford C, Krebs D(eds.).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Lawrence Erlbaum. pp. 415–32. ISBN 978-0-8058-5957-7.
外部連結
- (繁體中文)香港電台《沒有牆的世界》第四集:你有缺陷
- (繁體中文)(ASPER).htm衛教資訊另類星兒 - 亞斯伯格症候群
- (日語)アスペルガー症候群を知っていますか?
- (英文)Medical Encyclopedia
- (英文)Mayo clinic.com
- (繁體中文)免費亞斯伯格症的測試
- (繁體中文)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臉書
- (繁體中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臉書
- (繁體中文)TED Talks:天寶葛蘭汀:世界需要多種思維的人
- (繁體中文)愛貝克學習發展中心利用積木及完形心理學的結合協助亞斯兒童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
- (繁體中文)重新認識亞斯伯格症及自閉症
- (繁體中文)花媽卓惠珠臉書
病友團體
- (繁體中文)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部落格 2016台灣部落格文化藝術類首獎
- (繁體中文)☆·南方璀璨的星星
- (繁體中文)蔡松益的部落格
- (繁體中文)星星兒基金會
- (繁體中文)臺中市亞斯伯格症肯納症協進會
- (英文)國外規模甚大的亞斯伯格及自閉症論壇---Wrong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