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User:Babaibiaobin/sandbox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黄色王子》(乌克兰语:Жовтий князь,罗马化:Zhovtyi kniaz)是乌克兰作家瓦西尔·巴尔卡于1963年创作的小说。这部作品深刻描绘了1932-1933年间乌克兰民族所遭受的"霍洛多摩尔"(Holodomor)大饥荒种族灭绝悲剧。

创作历程

1943年,巴尔卡在德国难民营期间开始记录个人回忆与目击者证词,后于1950年在纽约对这些资料展开系统整理。关于如何呈现这场大饥荒——采用诗歌、戏剧抑或小说形式,他进行了长达25年的构思。作者坦言:"所有素材最初杂乱无章,直到构建出情节的'工作原型'——这是一个真实家庭的命运史诗。"此后,巴尔卡对六百页《黄色王子》手稿进行了四轮彻底修订,并完成全文重写。

书名典出《圣经·启示录》6:8中"骑在灰黄马上('苍白'即灰黄色)的死亡骑士"意象。[2]

创作背景

这部小说基于瓦西尔·巴尔卡对1932-1933年苏联政府策划的乌克兰种族灭绝事件的个人记忆[3]。尽管巴尔卡本人当时并未亲历那个村庄,但他完整保存了兄长一家的饥饿遭遇——其兄弟全家都遭受了饥饿折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持续收集关于"霍洛多摩尔"大饥荒的见证记录,最终凝练成这部具有宏大文学概括力的作品。

巴尔卡通过卡特兰尼克(Katrannyk)家族的悲剧展现乌克兰民族的灾难:全家仅幼子安德里科(Andriyko)[4]幸存——这正是现实中最典型的情景。作者以震撼人心的细节描绘这个家庭的生存图景,但所有角色始终坚守着乡土与人性的道德准则。即便濒临饿死的米隆·达尼洛维奇,也始终没有向暴徒们泄露教堂圣杯的藏匿处。

安德里科同样选择将最后的面包分享给素不相识的濒死妇人。这个情节与饥荒时期无数见证者记录的善行相互映照。

小说最终以充满希望的黎明作结——新的一天正降临这片土地。

1963年"自由电台"纪念大饥荒30周年时,播出了巴尔卡关于《黄色王子》的讲话:

"这部小说讲述1932-1933年间一个家庭的故事,那座由白变黑最终化作棺材的农舍。这个家庭的命运,实则映射着整个乌克兰在饥荒中的垂死挣扎——我们正在纪念这场灾难三十周年。"

"故事基于个人记忆和多年收集的细节史料,集中呈现了那个恐怖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小说包含三重叙事维度:第一重是完全写实的家庭悲剧,记录他们为寻找粮食而跋涉时与外部世界的冲突;第二重是心理维度,展现饥饿导致的异常精神变异——垂死者虽对除食物外的一切漠然,但多数人仍保留着心底最后的人性光辉,他们比那些制造饥荒并在民族苦难中安逸度日者更高贵;第三重是形而上的灵性维度,揭开物质世界帷幕后那个与天堂和人类为敌的恐怖幽冥之境,这里记载着人类灵魂与宿敌进行灵界战争的篇章。"

"在这场斗争中,整个民族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5]

巴尔卡几乎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疯狂赶写第二卷,预感自己无法完成。打字员博格丹娜·蒙恰克回忆,作者仅校对了首章。但第二卷的艺术成就毫不逊色,其心理深度与形而上学探索甚至超越了前作。

巴尔卡在其他作品(尤其是诗歌)中同样探索大饥荒主题,常将圣经叙事与历史悲剧交织:

"向日葵在祈祷:云中雷声诵读圣经...白杨低语:以赛亚啊,你的哭号多么可怖!"

"向日葵在祈祷。饥荒;母亲杀死婴孩...白杨哭喊:以赛亚啊,我的乐园何等壮阔!"

主要人物

米隆·达尼洛维奇·卡特兰尼克 - 达莉娅的丈夫

达莉娅·奥列克桑德莉芙娜·卡特兰尼克 - 米隆的妻子

米科拉·米罗诺维奇·卡特兰尼克 - 达莉娅与米隆的长子

奥莲娜·米罗妮芙娜·卡特兰尼克 - 达莉娅与米隆的女儿

安德里·米罗诺维奇·卡特兰尼克 - 达莉娅与米隆的幼子

哈里季娜·赫里霍莉芙娜·卡特兰尼克 - 米隆的母亲

出版历程

小说第一卷(作者自称为中篇小说[6])于1963年由"Suchasnist"出版社[7]在纽约-慕尼黑首次发行[8]。出版之际,作者向乌克兰的苏联作家群体发出公开信:

"1933年,我们千万血肉至亲的兄弟姐妹——那些孕育我们的同胞,在遭受蔑视与恐惧中,被组织化、制度化的饥荒战车碾碎。但请扪心自问:为何我们仍被禁止提及那千万受难的民族亡魂?沉默!我们理解且不苛责:因为这是禁令。[9]

当为饥荒受难者发声仍被禁止时,至少请阅读这位作家用毕生代价换来的血泪叙事。"

1968年,美国乌克兰妇女联盟在纽约再版该作。1981年,法国伽利玛出版社(Gallimard)推出奥莉娅·亚沃尔斯卡[uk]翻译的法文版《黄色王子》(Le Prince jaune[10]),并附有法籍乌克兰作家彼得罗·拉维奇[uk]的序言[11]。德文版则以《Der Gelbe Fürst》(黄色亲王)之名问世。

在乌克兰本土,该作直至1991年才由"第聂伯"出版社[uk]出版,由科学院院士米科拉·茹林斯基[uk]作序。苏联解体后,巴尔卡作品被列入中学语文课程。但维克托·亚努科维奇执政期间,教育部以"文学价值不足"为由[12][13][14],要求用其他回避1932-1933年种族灭绝的文本替代。

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饥荒-33》[15]由奥列斯·扬丘克[uk]在杜甫仁科电影制片厂[16]摄制。1991年12月全民公投前夕,该片与戈尔巴乔夫威胁"血流成河"的讲话同步在乌所有电视台通宵播放[8],对民众投票支持独立的抉择产生重大影响[17]。

评价

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推出《黄色王子》后,当地媒体评论精选:

《艺术新闻》:"一部杰作。一部骇人之作...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值得所有人拜读";

《洛林共和报》:"七百万乌克兰人死于迫害与饥饿...这本书如此震撼,即使最坚硬的心也会为之颤动";

《新法兰西杂志》:"乌克兰各界应当联名推荐这位语言大师角逐诺贝尔文学奖"[18]。

在美国,农业部长将该作称为"研究苏联农业政策史的核心文献之一"[19]。

译本情况

该小说已被译为:

• 法语(1981年)

• 俄语(1991年杂志版/2001年单行本)

• 德语(2009年)

• 意大利语(2017年)

• 马其顿语(2023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