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比歌
羅蓮·比歌 Lauren Bacall | |||||||||||||||||||||||||||
|---|---|---|---|---|---|---|---|---|---|---|---|---|---|---|---|---|---|---|---|---|---|---|---|---|---|---|---|
羅蓮·比歌,1945年 | |||||||||||||||||||||||||||
| 女演员 | |||||||||||||||||||||||||||
| 出生 | Betty Joan Perske 1924年9月16日 | ||||||||||||||||||||||||||
| 逝世 | 2014年8月12日(89歲) | ||||||||||||||||||||||||||
| 职业 | 演員、模特兒 | ||||||||||||||||||||||||||
| 配偶 | 亨弗萊·鮑嘉 (1945年结婚—1957年丧偶) (已歿,享年58歲) 賈森·羅巴茲 (1961年结婚—1969年離婚) (已歿,享壽77歲) | ||||||||||||||||||||||||||
| 儿女 | 3 | ||||||||||||||||||||||||||
| 活跃年代 | 1942年-2014年 | ||||||||||||||||||||||||||
| 签名 | |||||||||||||||||||||||||||
| |||||||||||||||||||||||||||
| 中国大陸 | 劳伦·白考尔 |
|---|---|
| 港澳 | 羅蓮·比歌、羅蘭·比歌 |
| 臺灣 | 洛琳·白考兒 |
羅蓮·比歌(英語:Lauren Bacall,1924年9月16日—2014年8月12日),原名貝蒂·瓊安·佩爾斯克(Betty Joan Perske),是一位美國電影及舞台演員、模特兒及作家,以其低沉性感的嗓音聞名於荷里活內外。曾兩度贏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亦因在《離譜戀曲》(The Mirror Has Two Faces)中的演出獲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及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更是金球獎、塞西尔·B·德米尔奖及奧斯卡榮譽獎得主。
2014年8月12日,洛琳·白考兒因中風過世,終年89歲[1][2][3][4]。
生平
[编辑]1941年,洛琳·白考兒在紐約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並曾與同學柯克·道格拉斯約會[5]。她在聖詹姆斯劇院(St. James Theatre)擔任劇院引座員,並在百貨公司擔任時尚模特兒。
1942年,17歲的白考兒在百老匯首次亮相,在劇目《強尼2x4》中擔任龍套演員。那時,她和母親住在銀行街75號,並於1942年榮獲格林威治村小姐稱號[6]。白考兒以少女時裝模特登上了《時尚芭莎》雜誌的封面,並登上了《Vogue》等雜誌的封面。《生活》雜誌1948年的一篇文章形容她「擁有貓一樣的優雅,一頭黃褐色的金髮,一雙藍綠色的眼睛」[7]。
雖然人們常說是黛安娜·佛里蘭發現了白考兒,並讓她登上了《時尚芭莎》(Harper's Bazaar),但實際上是尼古拉斯·德·岡茨堡(Nicolas de Gunzburg)把白考兒介紹給了弗里蘭。他第一次見到白考爾是在紐約一家名為托尼的俱樂部,德·岡茨堡建議白考兒第二天去他在《時尚芭莎》的辦公室。然後,他把白考兒介紹給了弗里蘭,弗里蘭安排路易絲·達爾-沃爾夫(Louise Dahl-Wolfe)用柯達克羅姆膠捲為白考兒拍攝了1943年3月刊的封面[8]。
《時尚芭莎》的封面引起了好萊塢製片人兼導演霍華德·霍克斯的妻子“斯利姆”·基斯(Slim Keith)的注意[9]。“斯利姆”·基斯敦促丈夫邀請白考兒參加他即將上映的電影《江湖俠侶》(To Have and Have Not)的試鏡。霍克斯請秘書尋找更多關於白考兒的信息,但秘書誤解了,給白考兒寄了一張去好萊塢試鏡的機票[10]。
好萊塢
[编辑]在好萊塢認識洛琳·白考兒後,霍華德·霍克斯立即與她簽下了一份為期七年、週薪100美元的合約,並開始親自操刀她的演藝生涯。他把白考兒的名字改為洛琳(Lauren),而她則選擇了白考兒(Bacall)作為自己的銀幕姓氏,這是她母親娘家姓氏的變體。斯利姆·霍克斯也悉心照料洛琳·白考兒,為她打造時尚的服裝,並在優雅、禮儀和品味方面給予她指導。在霍克斯的建議下,洛琳·白考兒接受了一位聲樂教練的訓練,讓她用更低沉的聲音說話,而不是她平時尖銳、帶有鼻音的聲音。
作為訓練的一部分,洛琳·白考兒被要求每天連續數小時高聲吟誦莎士比亞的詩句。大多數評論家認為她的聲音像「沙啞、性感的咆哮」和「喉嚨發出的咕嚕聲」。洛琳·白考兒身高5英尺8英寸(1.74米),對於當時的女演員來說算是相當高,比亨弗萊·鮑嘉還高半英寸。
洛琳·白考兒在1944年的電影《江湖俠侶》(To Have and Have Not)的試鏡非常緊張,為了盡量減少顫抖,她把下巴抵在胸前,面對鏡頭,眼睛向上微微上揚。 [28] 這種效果後來被稱為“眼神”,與她性感撩人的嗓音一起成為了洛琳·白考兒的另一個標誌性特徵。洛琳·白考兒在片中的角色使用了斯利姆·霍克斯的暱稱“斯利姆”,而鮑嘉則使用了霍華德·霍克斯的暱稱“史蒂夫”。根據洛琳·白考兒說法,兩人在片場一拍即合。開拍幾週後,她和鮑嘉(當時鮑嘉與梅奧·梅索特的婚姻並不幸福)開始了一段戀情。洛琳·白考兒在劇本中的角色最初要小得多,但在製作過程中,這個角色經過了多次修改和擴展。
《江湖俠侶》上映後,洛琳·白考兒一夜成名,她的表演成為明星形象的基石,並延伸至整個流行文化領域,甚至影響了時尚界、電影製作人和其他演員。 華納兄弟公司進行了大規模的行銷活動來推廣這部電影,試圖將洛琳·白考兒打造成電影明星。作為公關活動的一部分,洛琳·白考兒於1945年2月10日造訪了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新聞俱樂部,並坐在鋼琴上聆聽副總統哈里·S·杜魯門的演奏。
《江湖俠侶》之後,洛琳·白考兒與查爾斯·博耶合作出演了《神秘代理人》(1945年),但該片評價不佳。她認為自己選角非常失敗,這部電影可能會對她的職業生涯造成相當大的傷害。但她接下來在霍克斯執導的黑色電影《夜長夢多》(1946年)中與鮑嘉聯袂主演,飾演神秘、尖酸刻薄的薇薇安·拉特利奇,迅速讓她的職業生涯復甦。《夜長夢多》奠定了洛琳·白考兒作為黑色電影偶像的地位,並在她餘下的職業生涯中一直與黑色電影緊密相連。 她經常出演各種版本的薇薇安,這些角色都是獨立而性感的蛇蠍美人形象的變體。正如電影學者喬·麥克爾哈尼所描述的:“薇薇安幾乎完全掌控了動作和姿態。她從不匍匐前進。”
洛琳·白考兒拒絕了她覺得沒意思的劇本,因此獲得了難以應付的名聲。然而,她在1950年代出演了一系列獲得好評的電影,進一步鞏固了她的明星地位。 白考兒與加里·庫珀合作出演了《妬火情燄》(1950年),並在與柯克·道格拉斯、多麗絲·戴和霍吉·卡邁克爾共同主演的爵士音樂劇《雙鳳爭鸞》(1950年)中飾演了一個雙面蛇蠍美人。1951年至1952年,洛琳·白考兒與鮑嘉合作主演了聯合動作冒險廣播劇《大膽冒險》。
演出作品
[编辑]電影
[编辑]| 年份 | 片名 | 角色 | 備註 | |
|---|---|---|---|---|
| 譯名 | 原名 | |||
| 1944 | 江湖侠侣 | To Have and Have Not | Marie 'Slim' Browning | |
| 1945 | 神秘代理人 | Confidential Agent | Rose Cullen | |
| 1946 | 夜长梦多 | The Big Sleep | Vivian Sternwood Rutledge | |
| 1946 | 遊戲民間 | Two Guys from Milwaukee | Herself | uncredited cameo |
| 1947 | 逃獄雪冤 | Dark Passage | Irene Jansen | |
| 1948 | 蓋世梟雄 | Key Largo | Nora Temple | |
| 1950 | 雙鳳爭鸞 | Young Man with a Horn | Amy North | |
| 妬火情燄 | Bright Leaf | Sonia Kovac | ||
| 1953 | 愿嫁金龟婿 | How to Marry a Millionaire | Schatze Page | |
| 1954 | 女人世界 | Woman's World | Elizabeth Burns | |
| 1955 | 阴谋 | The Cobweb | Meg Faversen Rinehart | |
| 血巷 | Blood Alley | Cathy Grainger | ||
| 1956 | 叛碟 | Patterns | Lobby lady near elevators | uncredited |
| 苦雨戀春风 | Written on the Wind | Lucy Moore Hadley | ||
| 1957 | 風流記者 | Designing Woman | Marilla Brown Hagen | |
| 1958 | 爱的礼物 | The Gift of Love | Julie Beck | |
| 1959 | 西北前线 | North West Frontier | Catherine Wyatt | |
| 1964 | 毒蕊花 | Shock Treatment | Dr. Edwina Beighley | |
| 彩鳳春情 | Sex and the Single Girl | Sylvia Broderick | ||
| 1966 | 神探梟巢掃蕩戰 | Harper | Elaine Sampson | |
| 1973 | 掌声 | Applause | Margo Channing | |
| 1974 | 东方快车谋杀案 |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Mrs. Harriet Belinda Hubbard | |
| 1976 | 神槍手 | The Shootist | Bond Rogers | |
| 1978 | 完美绅士 | Perfect Gentleman | Mrs. Lizzie Martin | |
| 1980 | 选举风波 | Health | Esther Brill | |
| 1981 | 夺命影迷 | The Fan | Sally Ross | |
| 1988 | 死亡約會 | Appointment with Death | Lady Westholme | |
| 会发电的小子 | Mr. North | Mrs. Cranston | ||
| 1989 | 约翰·休斯顿:男人,电影,标新立异 | John Huston: The Man, the Movies, the Maverick | 紀錄片 | |
| 手之树 | The Tree of Hands | Marsha Archdale | ||
| 晚宴 | Dinner at Eight | Carlotta Vance | ||
| 1990 | 危情十日 | Misery | Marcia Sindell | |
| 1991 | 两颗星星 | A Star for Two | ||
| 妙計合家歡 |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 Lillian Brooks | ||
| 1993 | 肖像画 | The Portrait | Fanny Church | |
| 视差花园 | The Parallax Garden | |||
| 异域 | A Foreign Field | Lisa | ||
| 1994 | 雲裳風暴 | Prêt-à-Porter: Ready to Wear | Slim Chrysler | |
| 1995 | 巴兹尔弗兰维勒太太的混乱档案 | 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 | Mrs. Basil E. Frankweiler | |
| 1996 | 離譜戀曲 | The Mirror Has Two Faces | Hannah Morgan | 提名 —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
| 三個總統一團糟 | My Fellow Americans | Margaret Kramer | ||
| 1997 | 日日夜夜 | Day and Night | Sonia | |
| 1999 | 变成布鲁斯 | Get Bruce | documentary | |
| 女富豪的秘密生活 | Too Rich: The Secret Life of Doris Duke | Doris Duke (elderly) | ||
| 麦德兰:迷失在巴黎 | Madeline: Lost in Paris | Madame Lacroque | voice | |
| 威尼斯计划 | The Venice Project | Countess Camilla Volta | ||
| 镇定 | Presence of Mind | Mado Remei | ||
| 金刚钻 | Diamonds | Sin-Dee | ||
| 与格里高利·派克交谈 | A Conversation with Gregory Peck | documentary | ||
| 2003 | 隔牆夜驚魂 | The Limit | May Markham | |
| 人間狗鎮 | Dogville | Ma Ginger | ||
| 2004 | 哈爾移動城堡 | Howl's Moving Castle | Witch of the Waste | voice |
| 越世驚情 | Birth | Eleanor | ||
| 2005 | 命運變奏曲 | Manderlay | Mam | |
| 2006年 | 如斯蠢事 | These Foolish Things | Dame Lydia | |
| 2007 | 步行者 | The Walker | Natalie Van Miter | |
| 2008年 | 夏娃 | Eve | Grandma | |
| 史酷比与国王的精灵 | Scooby-Doo! and the Goblin King | The Grand Witch | voice | |
| 2009年 | 远处的那一抹蓝 | Wide Blue Yonder | May | post-production |
| 2010 | 火狗 | Firedog | Posche | |
| 2012年 | 仿造者 | The Forger | filming | |
| 2014 | 熊熊遇見小小鼠 | Ernest & Celestine | The Grey One | voice |
短片
[编辑]- 1955 Motion Picture Theatre Celebration(1955)
- Amália Traída(Amália Betrayed)(2004)
電視
[编辑]- 《名人猜猜看》What's My Line?(1953)
- 《制片人展示》Producers' Showcase:《化石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1956)
- 《欢乐的精灵》Blithe Spirit(1956)
- 《掌声》 Applause(1973)
- Perfect Gentlemen(1978)
- Lions, Tigers, Monkeys and Dogs (Rockford Files)(1979)
- Dinner at Eight(1989)
- A Little Piece of Sunshine(1990)
- 《肖像画》The Portrait(1993)
- The Parallax Garden(1993)
- 《神探可倫坡》: Columbo: It's All in the Game(1993)
- 《巴兹尔弗兰维勒太太的混乱档案》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1995)
- 《6th PBS ident》6th PBS ident(1996)as announcer
- 7th PBS ident(1998)as announcer; older woman in red shirt
- 《女富豪的秘密生活》Too Rich: The Secret Life of Doris Duke(1999)
- 《黑道家族》The Sopranos(2006)
- 《神奇宠物救援队》Wonder Pets(2009)special guest voice [11]
主要舞台演出
[编辑]- January Two by Four (1942)
- Goodbye Charlie (1959)
- Cactus Flower (1965)
- 《掌声》Applause(1970)
- V.I.P. Night on Broadway (1979) (benefit concert)
- Woman of the Year (1981)
- Angela Lansbury: A Celebration (1996) (benefit concert)
- Waiting in the Wings (1999)
著作
[编辑]- By Myself (1978)
- Now (1994)
- By Myself and Then Some (2005)
提名與獲獎
[编辑]- 1970 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 – 掌聲
- 1972 莎拉·西登斯獎(Sarah Siddons Award)
- 1980 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非小說類圖書 – By Myself
- 1981 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 – 小姑獨處
- 1984 莎拉·西登斯獎
- 1992 多諾斯蒂亞獎 [榮譽獎]
- 1993 金球獎塞西尔·B·德米尔奖
- 1997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 越愛越美麗
- 1997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 越愛越美麗
- 1997 肯尼迪中心荣誉奖
- 2000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 2007 挪威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 2008 貝蒂·戴維斯榮譽勳章[12]
- 2009 奧斯卡榮譽獎
- 提名
- 1977 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獎 – 神槍手
- 1997 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配主角獎 – 越愛越美麗
- 1997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 越愛越美麗
- 在荷里活星光大道(實址1724 Vine Street)上有一顆星。
參考
[编辑]- ^ TMZ:老牌女星洛琳白考兒過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4年8月13日
- ^ 電眼洛琳白考兒 戲內外都精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4年8月13日
- ^ Actress Lauren Bacall dies at 89. 半島電視台. 2014-08-12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 ^ 傳奇女星洛琳白考兒去世 享年89歲. 中央廣播電台. 2014-08-13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 ^ Thomas, Tony. The Films of Kirk Douglas. New York: Citadel Press. 1991: 18. ISBN 978-0806512174.
- ^ Lauren Bacall Biography & Filmography. Matinee Classics. 2010 [September 3,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9, 2014.
- ^ Lauren Bacall. Life. Vol. 24 no. 3. January 19, 1948: 43.
- ^ Collins, Amy Fine. A Taste for Living. Vanity Fair. September 2014 [August 24, 2014].
- ^ Thomson, David. Lauren Bacall: The souring of a Hollywood legend. The Independent. September 11, 2004 [January 2,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4, 2012).
- ^ Bogdanovich, Peter. Who the Devil Made It. New York City: Ballantine Books. 1997: 327. ISBN 978-0679447061.
- ^ Mitovich, Matt. Wonder Pets Returns with One of Kitt's Final Performances. tvguide.com. April 24, 2009 [November 5,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5).
- ^ Mark Shanahan & Paysha Rhone. Bringing together big-screen royalty. Boston Globe. 2008-09-19 [200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外部連結
[编辑]- 羅蘭·比歌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 TCM电影资料库上羅蘭·比歌的资料(英文)
- 互聯網百老匯資料庫(IBDB)上羅蘭·比歌的資料(英文)
- 在AllMovie上羅蘭·比歌的頁面(英文)
- 與拉里·金在CNN上的 訪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rticle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Rat Pa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ken mainly from her book "Lauren Bacall, By Myself", (New York: Knopf, 1978)
| 前任: 勞勃·米契 |
塞西尔·B·德米尔奖 1993 |
繼任: 勞勃·瑞福 |
| 前任: 蜜拉·索維諾 |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1996 |
繼任: 金·貝辛格 |
| 前任: 凱特·溫斯蕾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配角 1996 |
繼任: 金·貝辛格 / 葛羅莉·史都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