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廣東農團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東農團軍
存在時期1924年8月 – 1924年10月30日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種類民兵
功能保衛廣東革命政府、鎮壓商團
規模約820人(韶關時期);
直屬廣東省農民協會
參與戰役廣州商團事變
指挥官
團長彭湃(團長)
總指揮徐成章(總指揮)

廣東農團軍,正式名稱是廣東農民自衛軍,是1924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領導下,由彭湃阮嘯仙徐成章等人創建的一支農民武裝力量,旨在保衛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府並支援革命活動,應對廣州商團事變。該組織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二期學員為基礎組建,並在廣東省農民協會的框架下發展。

起源

[编辑]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廣州全面開展。5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國民黨农民部所提《组织农民运动委员会案》。提案要略指“农民运动实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亦为吾党当前重要的问题,应有充分的研究及神速的进行,故提出组织斯会”。该会任务是“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除由农民部加入外,必须经农民部之介绍,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任命”。当天,國民黨农民部提出聘请法兰克(苏联派来的德国人)为该部顾问,由廖仲恺、戴季陶、谭平山、法兰克等组成农民运动委员会。到6月30日,广宁、顺德、鹤山、东莞、佛山、 香山、花县、广州市郊均由农民运动委员会直接派出21名特派员下县开展农民运动,促进了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农运发展。

當時,孫文領導的廣東革命政府面臨廣州商團的挑戰。為鞏固其政權,中共廣東區委決定在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基礎上組建農團軍。6月19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了《政府对农民运动宣言》,号召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6月24日,孙文批准了《农民协会章程》15章83条和《农民自卫军组织法》。这两项决议先经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章程指“农民协会为三民主义解放劳动阶级之意志,集合全国受压迫之贫苦农民而组织之。其目的在谋农民之自卫,并实行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39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规定“组织农民运动 讲习所,以一个月为讲习期间,讲习完毕后,选充为农民运动特派员。”

1924年7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7月14日,《对农民运动宣言》以大元帅名义公布。2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组织广州四郊农民协会、组织学生军两案。7月28日,国民党召开农民党员联欢会及广州市郊农民协会成立会,彭湃主持。孙文、廖仲恺演说,孙演说词为《农民大联合》,号召农民要结成团体,练成农民军。会上成立市郊农民协会,选出职员。孙在後續多次視察和檢閱中予以鼓勵。

成立

[编辑]

1924年8月21日,農團軍正式成立,初期人數約162人,駐紮於廣東省長公署。組織結構分為兩個中隊,每中隊下設三個小隊,每小隊三個分隊,每分隊9人。同年9月,農團軍奉孫文之命開赴韶關接受軍事訓練,以備參與北伐。孫文高度重視農團軍的建立,9月26日,農團軍約820人於韶關南較場接受孫檢閱並授旗,孫勉勵其「奮勇殺敵,擁護革命政府」[1]。農團軍以講習所第二期學員(除女學員外)為核心,由彭湃擔任團長,徐成章任總指揮,羅綺園等亦參與組織工作。

活動與貢獻

[编辑]

農團軍在成立後迅速投入實戰。1924年10月,廣州商團事變爆發,農團軍與廣州工團軍及黃埔革命軍密切配合,擊敗商團,為保衛孫中山政權作出重要貢獻。此外,農團軍還參與了廣東農民運動的武裝組織工作。

解散

[编辑]

1924年10月30日,隨著事變平息和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二期學員畢業,農團軍(約162人)正式解散。

廣東省內其他農民自衛軍在農會框架下繼續活動,廣東省農民協會通過《農民自衛軍章程》,推動各地農會建立自衛軍,至1926年初,全省農民自衛軍規模已達3萬人。部分武裝力量融入後續的國民革命運動。

影響

[编辑]

廣東農團軍的建立和活動有效保衛廣東革命政府,還為中國農民運動的武裝化提供了重要經驗。其在平定廣州商團事變中的表現彰顯了農民武裝在革命中的潛力,對後續農民運動和革命軍事組織產生了深遠影響。

另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 王永平,《中国广州:实用手册》,广州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
  1. ^ 农团军 - 孙中山辞典 - 岁年网. www.suiniann.com. [2025-04-28].